黄鹤楼

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最初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其中,唐代《黄鹤楼》一诗,更是为诗人崔颢和楼赢得不朽盛名。一千七百多年来屡建屡毁,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现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000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万里长江,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从前,有一位靠卖酒为生的辛先生,为人心地善良。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衣着褴褛的道士,辛先生热情接待,并不收分文。道士为了感谢辛先生,临别时,随手在墙上画了一只美丽的黄鹤,酒客拍手它就会下来起舞。从此酒店生意兴隆、宾客盈门。   十年后,道士回来了,他吹着笛子,跨上黄鹤飘然而去。辛先生为了纪念这位帮他致富的仙翁,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12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卞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阅、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那就是黄鹤楼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李白20岁后遍游蜀中名山,25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小吃:热干面 鸭脖 三鲜豆皮艺苑风俗   黄鹤楼下的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不仅是江南最大都市而且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中心,自古人文荟萃,名播史坛。   与黄鹤楼打交道的第一个文化名人是祖冲之。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大科学家,他推算出圆周率的数值,领先于欧洲千余年;同时他还制定当时最精确的历法“大明历”,及水碓磨、千里船和改造指南车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文学家。黄鹤楼的第—个神话传说就出自于这位大科学家撰写的《述异记》。《述异记》现已散失。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唐宋类书却完整地辑录了祖冲之撰写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荀襄字叔伟,事母孝,好属文及道术;潜栖却粒。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渺然烟灭”。   正是这个跨鹤仙人的传说,开创了黄鹤楼诗词先河。 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崔颢来到黄鹤楼,登楼远眺,烟波浩渺,江山千古,不觉地引起思乡之情,竟咏成千古绝唱《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来到黄鹤楼,游览之余,诗兴大发,不想看到崔颢的这首诗,感慨不已,便作了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见到此诗,便在后面添上了几句“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碎不了的。”李白见有人讥笑,便又作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笑捶碎黄鹤楼》:“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李白可谓智敏过人。   其实,笑话总归是笑话,李白也并未搁笔,而是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文笔之绚丽,情感之真诚,令游子心动神遥,广为流传。   除了唐诗,宋代留下了不少以黄鹤楼为对象,或登黄鹤楼而抒怀的词,最著名的是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茺烟外许多城廓。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积淀在胸间的义愤,历史兴亡的反思,壮志难酬的痛苦,世道艰难的体验,仿佛如奔涌的波澜,纷思叠至。   岳飞在鄂期间,共填写了二首《满江红》,除了上面这首词外,另一首是“怒发冲冠,凭栏处”那首著名的词。据分析,这首词也是一首登临远眺,凭栏抒怀的杰作。很可能是登临黄鹤楼后所作。   明清二代,不少才子为黄鹤楼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这些作品大多收集在明刻《黄鹤楼集》、清刻《黄鹤楼楹联全部》以及《黄鹤山志》等文献中,形成别具特色的黄鹤楼文化。   黄鹤楼除了作为文人墨客题咏赋诗作文章外,由于其特殊地位,也成为人们集聚的中心场所。   1913年3月5日,内务司长尧汉祥为了废除刑具,下令武昌府官员在黄鹤楼故址当众烧毁刑具,引起极大反响,博得了“禁止刑讯逼供”的美名。   1919年9月4日,武昌知府也想借黄鹤楼这块风水宝地来宣扬政绩。下令将收缴的部分烟土、烟具在黄鹤楼遗址附近空地上,当众焚烧,表示“禁烟”。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警察署派出巡警维护现场。土烟烧完后,将残灰运到长江中抛弃。   黄鹤楼作为民间庙会和节令的集散地。逢年过节民间大型的庆祝活动也常在这里举行。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黄鹤楼照例要举行一年一度的“五龙朝贺”庆祝活动。人们在楼前摆上香案供果,然后奏乐,狮子起舞,司仪则朗诵贺词“迎龙神下天庭,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除了齐声附合外,并把谷米抛向天空,燃放鞭炮,五条龙灯绕着黄鹤楼起舞,庆典由此而进入高潮。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们则要上黄鹤楼看“放河灯”。“放河灯”的地点是长江对岸汉阳南岸嘴和汉口集家咀,人们将一盏盏灯笼点燃,按照一定的序列流动以形成不同的意象,象征不同的含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事事太平。清代萧德宝《中元观河火》:“累累乎若贯珠之相连,出蚌胎而照沉渊;飘飘呼若渔灯上下,泊远潭而燃暮烟。一滴兰膏瞬息尽,千朵莲花次第鲜。释氏向予夸,幽明路不差。藉此一点佛火力,化为无量恒河沙……”。 除此之外,还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等,也都有人在黄鹤楼举行庆祝活动。或划龙舟送香包、驱五毒、饮雄黄洒、放风筝,或登楼观月、拜门,饮酒对门等,通宵不散,热闹非凡。   黄鹤楼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让人百睹不厌,常读常新,虽然天灾人祸,给它带来了一次又一次劫难,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俊秀与空灵,无不汇聚成一个美的巨大存在,卓立于名山之林,让百姓依恋,俊杰牵魂。   今天,黄鹤楼下的武汉,这个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大都市,这个自隋唐以来便是繁盛的商业都会,这个长江中游最大的经济和交通枢纽,又迎来了上海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的兴建的新机遇,不久,白云黄鹤的地方将成为中国金融、流通、运输、信息、科教的中心,展现出中部地区开放式、多功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黄鹤楼作为一道风景线,以特有的魅力,兀立着,在悠悠岁月和茫茫空间之中向人们显示着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庄严与和谐;闪烁着这座古老都市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文明火花,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采流辉。   当你登上黄鹤楼,触摸着楼的肌肤,感受着楼的呼吸,聆听楼的心跳,你会感到生命的延续与历史的变迁在那一瞬融成了一体。无论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黄鹤楼将永远沐浴着大自然的天恩,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不再困惑。神话传说   黄鹤楼虽起源于军事哨楼,但人们更愿意倾听它的神话,更愿意相信这座楼与神仙的关系;同时,楼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洽亲和的建筑,人们可以依托高楼这种形式得到最好的情感渲泄和发挥。登楼临空,飞禽、鸟类,栖于高树,自由飞翔于蓝天,很容易引起羽人飞仙的幻觉,从中获得一种精神升华。   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混乱,战争频繁,避世求仙,便成为一种时尚。这—潮流促使大批的文人墨客隐居山林,行散炼丹。由于夏口一带只有黄鹄山较高、自然成为隐士们向往的地方。李白在《东望黄鹤山》诗中写道:“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屋”。   最早记载黄鹤楼神话传说是南朝时期祖冲之的志怪小说《述异记》。讲述了有个江陵人荀襄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并与之交谈的故事。但没有指明仙人是谁,成了一个留有遗憾尾巴的传说。不久,萧子显在《南齐书》中明白的告诉世人,这位神仙是王子安:“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地上也。边江峻险,黄鹤楼橹高危,瞰临沔汉,应接司部,宗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荆州之势。”   这段传说的合情合理和美妙无比,给了后世那些根据自己需要编撰传说和制造神话的玄学家们,一个古为今用的极妙素材。   唐代,驾鹤仙人由王子安变成了费祎这个故事见于唐永泰元年(765年)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费祎登仙,偿驾黄鹤返憩于此”。据记载,费祎字文伟,是三国时蜀国末年的丞相,江夏黾人(今河南信阳),少小父母亡,由亲戚抚养成人。刘备平定益州,他投靠刘备,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费祎升任黄门侍郎,尚书令。不久又升任大将军,掌管军政大权,延熙十六年(254年)被人杀害。   费祎被害后,何以登仙何以乘鹤憩于黄鹤楼已无从考识,至今仍是一个谜,也许传说原本就是让人听到这个故事后,留下神秘,留下想象的审美空间,—叹三绝。   费祎成仙后,后人做有许多说法。   明代大文豪王世贞、汪云鹏编撰的《列仙全传》曾收有仙人费祎“桔皮画鹤”的故事。说费祎升仙后,常在武昌江边游乐,当时黄鹄矶头曾开有—家辛氏酒楼,费祎到此总要喝上几杯,却从不付钱,辛氏不但不责怪,反而将小杯换成大杯,让费祎喝个痛快。如此几年,费祎终于对辛氏说:“欠你的酒钱实在不少了,现在偿还,说着便用手中的桔皮在酒楼的墙壁上画了—只黄鹤。并告诉辛氏,若有客人至此,鼓掌高歌,黄鹤便会起舞。言毕隐身而去。辛氏疑之,拍手唱歌,黄鹤果然起舞。一时酒客云集,争相歌咏,黄鹤亦翩翩起舞,辛氏酒店由此生意兴隆。如此十年,辛氏富甲一方。忽一日费祎来到洒楼,对辛氏说:“以黄鹤偿还酒钱,抵够了吗辛氏连忙拜谢,为赞祎摆酒接风。费祎也不言语,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笛吹奏起来,瞬间,只见空中飘来一片白云,黄鹤亦飞临身边,费祎跨上黄鹤随着白云一起飞去。为了纪念黄鹤与费祎,辛氏便用所得之金将酒店改建为黄鹤楼。   元代,道教全真派兴起,吕洞宾与黄鹤楼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山西永乐宫混成殿有元代壁画“武昌货墨图”,画的是吕洞宾在黄鹤楼卖墨传教的故事,画面题跋:“帝君游武昌,诡为货墨客,持墨两笏,仅寸余,而价钱三千!连日不售,众皆咩侮。有鼓刀王某曰:墨小而价高,其有意耶自以钱三千求—笏,与客饮醉。至夜,俄有叩门者,乃客以钱退辞去。比晓视墨,乃紫金一笏, 上有‘吕’字,遍寻客, 已不复见。”   到了明清,吕洞宾的传说更为广泛,黄鹤楼原有的传说也张冠李戴,由吕洞宾唱起了主角儿。费祎“桔皮画鹤”的故事也演变为吕洞宾“瓜皮画鹤”的故事。清人褚人获《坚瓠八集》记有吕纯阳为酬谢酒家,以“瓜皮画黄鹤”的故事,内容也是因果报应之类的道德说教。   民间还有一个美妙的故事:很早以前,在汉水边上有一只老龟与青蛇为夺取水源而争斗,闹得四方不宁。一天,有仙人骑鹤路过此地,看见龟蛇争斗,慈心不忍,便用手中的拂尘前去驱赶,不想这种神仙之物不可凡用,拂尘所到之处,天崩地裂,化为一道长江。龟蛇也分别隔在大江两边,化为了龟山与蛇山。从此,这里又恢复了安宁与和平。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仙人便在江边黄鹄矶上建起了黄鹤楼……   黄鹤楼的传说故事,总是讲不完,而且还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而注入新的活力,永远讲下去。 这是座非凡的建筑,因历史悠久,地势显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位居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这是座文化的宝库,众多的名人登游留下了浩繁的诗词歌赋,构成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   这就是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从一座具有军事了望和指挥功能的岗楼,逐步演变为集游乐、晏饮和登临览胜的旅游名胜,并由原来的单体建筑发展为以主楼为中心的建筑群,其间历尽沧桑,多次被毁重修。最长的别世之期竟达百年。让黄鹤楼再显风采并更增气势的是伟大的共和国和伟大的建设者们。   1956年,武汉市就提出重建此楼,1957年,毛主席视察武汉时亲自过问此事,后又历经十数寒暑,终在八十年代第一春破土动工,四年后,沐浴着改革春风正式建成开放。盛世出名楼,今天,金碧辉煌而又古朴典雅的黄鹤楼,已成为大武汉自豪的城徽。   文因景成,景因文传,黄鹤楼美丽的传说脍炙人口;黄鹤楼名篇佳作不可胜数;然而更重要的,黄鹤楼是武汉这座文化名城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见证。在这座名楼之下,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二千年的封建帝制;在这座名楼下,武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顽强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座名楼下,今天的武汉人民,意气风发,奋力拼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致力发展,令历史名城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新的面貌。   站在黄鹤楼上,看大江奔腾、长桥如虹,我们为祖国壮丽的山河而骄傲,为建设者们的杰作所折服:俯瞰三楚胜景,遥想武汉未来,我们更感到任重道远: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还需要我们加倍地付出和奉献……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湖北武昌蛇山。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 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一直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   黄鹤楼主题公园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组成。抬级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圣像宝塔--武汉市最古老的宝塔。它曾被误认为是诸葛亮指挥“赤壁之战”水军夜间作战时设立,实际却是忽必烈的曾孙之墓,塔内还放着一个舍利佛瓶。   黄鹤楼主楼高5l米,底层边宽30米。主楼的四面都有匾,正面题着“气吞云梦”,侧面分别题着“势连衡岳、帘卷乾坤、云横九派”,反面写着“极目楚天”。从外面打量黄鹤楼,是一栋五层的建筑,里面实际上是九层。中国古代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9”为阳数之首,与汉字“长久”的“久”同音,同时暗合“九五至尊”之意,可见其构思之巧妙。   主楼内部每层的风格各不相同,五个大厅反映不同的文化层面。走进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著名的《白云黄鹤图》陶瓷壁画。它高9米,宽6米。图上的仙者正口吹玉笛,俯视人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下面的人群有的在把酒吟诗,有的载歌载舞,祝愿仙人黄鹤早返人间。   二楼主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有题写于壁上的《黄鹤楼记》;三楼大厅内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吟诗作赋的情景,其中最有名的是崔颢的《黄鹤楼》;四楼是文化活动场所,专门陈列当代书画家游览黄鹤楼的即兴工作;五楼大厅内是一组题为《江天浩瀚》的组画,面积达99平方米,由十幅重彩壁画组成,取材于楚辞等文学著作和传说。   登顶五楼,武汉三镇景色尽收眼底,浩瀚美丽的长江、巍峨挺立的长江大桥以及对面的龟山电视塔等,让人心旷神怡。每逢节假日的夜晚,黄鹤楼上华灯四射,流光飞舞,堪称“江城胜景”。   本篇导游词通过内容丰富、妙趣横生的导游讲解,告诉游客黄鹤楼美在何处,帮助游客去赏景、去了解黄鹤楼的文化。全文从主楼着手,逐层讲解,但突出讲解了一、二、三层,使全文在有限的篇幅里将重点放在“楼”上,从而使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在这三层楼的讲解中,又分为了三个主题:第一层是“黄鹤楼仙话”,通过对黄鹤楼得名的提问,引人思考,制造悬念,然后引出黄鹤楼的仙话,运用虚实结合法谈到内‘涵丰富的楚文化;第二层是“黄鹤楼建筑”,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向游客讲解黄鹤楼的建筑特色,增加游客对黄鹤楼的认识和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了解,突出知识性;第三层则是“黄鹤楼诗词”,有重点地突出崔颢和李白两个重点人物,其中不乏趣味性。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这美好的时节,非常荣幸与您相约在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您此行的导游。今天,我将陪同您走进千年文化名楼——黄鹤楼,一同去领略她的楚风神韵!   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从南大门进入,经过鹅字碑、归鹤图、崔颢题诗壁、搁笔亭,最后到达黄鹤楼的主楼。好了,现在就请您随我一起开始今天的“黄鹤之旅”吧!   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是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无论您是乘船漫游于万里长江之上,还是乘车经过京广铁路线,一抬眼便可以看到这座巍然耸立于蛇山之上的千古名楼。可以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楹联匾额,造就了这座山川美与人文美相辅相成的文化名楼。自古就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武汉地处中原,长江和汉水将武汉划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黄鹤楼就坐落于长江南岸的蛇山之上。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阁”。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由孙权依山而建的一座军事哨所演变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现代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于1981年重建,1985年落成的。   您看,主楼共五层,高51.4米,黄瓦红柱,金碧辉煌,而且全部楼体由钢筋水泥浇铸而成。它既不失黄鹤楼传统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旧楼更加雄伟壮观,故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   一来到黄鹤楼,您可能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了,这座楼阁为什么取名黄鹤楼呢?别着急,让我们先带着这个疑问走进它的一楼大厅,然后听我慢慢说来。   大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恐怕是这幅《白云黄鹤图》了。壁图取材于《驾鹤登仙》的古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您看,画面上有位仙人驾着黄鹤腾空而起,他口吹玉笛,俯视人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下面黄鹤楼的人群,有的把酒吟诗,有的载歌载舞,大有祝愿仙人黄鹤早返人世之意。底下还盛开着许多梅花,由于梅花是武汉市的市花,作者也是想借此点明黄鹤楼所处的地理位置。   而其楼阁的得名还得从它的神话传说谈起。湖北是楚国的发祥地,楚史800年,建都湖北的就有400多年的历史,所以黄鹤楼作为楚文化的载体,自然而然便产生了众多充满神奇和浪漫色彩的传说。明代《报恩录》里就曾记载:一位老道在一个叫辛和的人开的酒馆里喝了半年酒,却没付一分钱。临别时,他用地上的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告诉辛和,只要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跳舞为酒客助兴。从此,辛和的酒馆因为有了这只仙鹤,生意十分红火。辛和为了感激老道,在原地盖起了一座高楼,取名“黄鹤楼”。数百年来,这个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成为黄鹤楼“因仙得名”最有影响的传说。   而实际上,黄鹤楼名的真正由来,主要是“因山得名”。因为黄鹤楼最初建在蛇山的第一座山峰黄鹄矶上,古代的“鹄”与“鹤”是通义字,所以人们常称黄鹄矶为黄鹤矶,黄鹤矶上所修的楼自然被称为“黄鹤楼”了。但在历史上,人们更愿意相信“因仙得名”之说,因为这一说法满足了人们精神超越的需求,也更符合楚国人刻意追求浪漫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黄鹤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追求浪漫的楚国人,编织了美丽的黄鹤楼神话,那么勤劳智慧的楚国人,则创造了黄鹤楼的建筑奇迹。   岳阳胜景,黄鹤胜制。历代黄鹤楼在建筑形制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清代黄鹤楼恐怕是古代黄鹤楼中最具特色的一座了。1868年,也就是清同治年间,是清王朝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为安定民心,清政府耗资三万两白银,动用千余名工匠,花费近10个月的时间,建成了这座清代最后的楼阁。楼阁的建筑数理非常讲究。您看,楼体分为三层,以应天、地、人三才;第一层的十二个角应一天有十二个时辰;第二层的十二个角应一年有十二个月;而顶层的二十八个角则应天上有二十八星宿。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清楼因山下房屋失火,于1884年化为了灰烬。   清楼的毁灭,似乎也预示着清王朝的没落,此后的100年间,这座千古名楼一直未能再现江城。直到1981年,我们现在这座黄鹤楼的破土动工,才结束了这段“有诗可悼,无楼可登”的历史。   古人说:文因景成,景借文传。这句话对黄鹤楼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走进黄鹤楼诗词的大观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平时崔颢的诗流于旖旎做作,而独独在黄鹤楼上写下了这首动人心魄的七言律诗。据说当年李白与他的书童来到黄鹤楼,本想题诗一首,当他看到崔颢这首诗后,便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搁笔离去了。从此以后,在文坛上便留下了“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美谈。   一代伟人毛主席,也特别钟爱我们黄鹤楼,1927年春,他在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时,曾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可以说,上下数千年,洋洋洒洒千百首诗,构成了独特的黄鹤楼文化。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楚文化的魅力,更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登上黄鹤楼的五楼,武汉三镇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黄鹤楼坐落在蛇山之上,隔江对岸的是汉阳方向的龟山,由于地层错动和大江冲击,形成“龟蛇锁大江”的独特地貌。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则把两岸山系连成一体,也与汉水上的桥把武汉三镇连成了一体。难怪毛主席盛赞它:“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今天的黄鹤楼,不仅以它雄伟的身姿、厚重的文化,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朋友,更像是武汉的保护神,庇佑着武汉的繁荣和昌盛。2005年中秋节,中央电视台在黄鹤楼前举办了“江城月、中华情”中秋双语晚会,并对全球华人进行了现场直播。那天,圆圆的中秋月,巍巍的黄鹤楼,勾起了无数海外华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这台晚会还在第3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影视节上荣获电视文艺类最高奖——“白金奖”。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的黄鹤之旅到此就结束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不足之处,还请您多多海涵。美丽的黄鹤楼期待与您再次相逢。最后,预祝您旅途愉快,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