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与朝冠
  • 戴翼善冠,穿龙袍的明代皇帝
  • 图1
  • 明镶嵌宝石的金凤冠
  • 图2
  • 图3
  • 图4
  • 清代皇后朝冠
  • 戴凤冠的明皇后

古代戴冠者不限于男性,女子也可戴之。不过最初戴冠者多为宫廷中的妇女。如秦始皇时,令三妃九嫔,于暑天戴芙蓉冠子,用碧色纱罗制成,冠上还插有用五色通草编成的饰物。这种冠子一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更不能戴着它行礼。 中国妇女用于行礼的冠饰,向以凤冠为重。长期以来,戴凤冠、著霞帔,一直被视为妇女的最大荣耀。“凤冠”几乎成了“贵妇”的代名词。《红楼梦》第119回,贾宝玉和贾兰即将赴考,王夫人、李纨等不免有些耽心,宝玉对李纨安慰道:“嫂子放心!我们爷儿俩个都是必中的,日后兰哥还有大出息,大嫂子还要戴凤冠、穿霞帔呢。”由此可见“凤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凤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它又是什么时候成为贵族妇女礼冠的呢 据《周礼》等书记载,周代妇女跟随丈夫参加祭祀,虽然也用首服,但这种首服不是冠饰,而是假髻。在假髻之上,再安插一些首饰。秦汉时期仍沿袭这一遗俗。 汉代以后,以凤凰饰首的风气在贵族妇女中日益多见。在妇女首饰中,不仅有凤凰形簪、凤凰形钗,而且还有凤凰形冠。晋代王嘉《拾遗记》中就记有石季伦“使翔凤调玉以付工人,为倒龙之佩,为凤冠之钗”的情况。这是现存史料中关于“凤冠”的较早记载。另外,在甘肃榆林窟壁画上还绘有凤冠的形象。如画中五代回鹘公主曹夫人所戴的冠饰,就雕琢有凤凰之形。但这个时期的凤冠,还不属于真正的礼服。 正式将凤冠定为礼服,并将它收入“冠服制度”,是从宋代才开始的。《宋史·舆服志》记北宋后妃在受册、朝谒景灵宫等隆重场合,头上都带着凤冠等妆饰。宋朝政府从汴京(今开封),南迁到临安(今杭州)以后,又对凤冠作了改制,除原来的凤晕花饰外,还增添了龙的形象,名谓“龙凤花钗冠”。戴这种凤冠的贵妇形象,在传世绘画《历代帝后像》中可以看到。 元代后妃及命妇行礼,通常不戴凤冠,而戴一种颇有时代特色的顾姑冠。在这个时期的史书中,常常可看到“罟罟”、“箍箍”、“姑姑”、“固姑”等名称,所指的都是这种冠饰,因为从蒙语音译而来,所以有各种不同的写法。顾姑冠的造型非常奇特:一般用铁丝、桦木条或柳枝编成框架,冠体窄而耸高,通常高度在66厘米以上、有的高达130厘米—160厘米;在框架的外围,则裱以红色或青色的皮、纸、绒、绢等物,另饰以金箔珠花。冠顶部分还插有细枝若干,并饰有翠花、绒球、彩帛、珠串及翎子等物,走起路来,冠上的珠串一摇一晃,冠顶的翎子迎风飞扬,好不威风!这种冠饰的出现,可能与蒙古族传统的生活习俗有关,因为蒙古为游牧民族,居无常所,平时离不开乘骑,骑马行走在荒芜的塞外,冠体越高,就越容易辨认。后来入主中原,统治了中国,贵族妇女再也不要随夫奔波了,但仍将这种冠饰用作礼冠。不过冠体太高,也常常给戴冠者带来麻烦,使得她们在乘舆外出或出入门楣时,不得不将顶饰拔下。即便如此,还要时常注意蹲身垂首。元亡之后,这种冠饰也就随之而消亡。 明代从元人手中夺得政权,对恢复汉族传统礼仪特别重视。明初建国,就规定皇后在册封、谒庙及重大朝会时必须戴凤冠。凤冠形制比宋代复杂,如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定制:皇后凤冠,圆框之外饰以翡翠,上饰9龙4凤,另加大小花各12枝,冠的两旁缀两扇云形片饰,称“二博鬓”,用十二花钿。永乐三年(1405年)又定:冠用涂过漆的竹丝为圆框,外帽翡翠用翠龙9条,金凤4只,中间一龙口衔一颗大珠,其余之龙口衔珠滴;冠上另加有翠云40片,大珠花12枝,每枝上饰牡丹花两朵;小花也用12枝。两旁另附有“三博鬓”。 这些凤冠的形象,在《历代帝后像》中都有比较具体的描绘。如画中孝恪皇后所戴的凤冠,除凤凰数目多出两只外,其余都和文献记载相符,显然是明初时的格式。画中孝贞纯皇后所戴的凤冠与此不同:顶上缀以龙凤,凤嘴衔下一挂珠滴,四周有大小相间的珠花,耳鬓之处有三片“博鬓”垂下。据史籍记载,孝贞纯皇后之号是明孝宗即位以后才追封的,图中反映的冠式,正是永乐三年制定的格式。 1957年,考占工作者从北京明定陵发掘出4顶凤冠实物,这些凤冠因为在安葬前被盛放在特制的朱漆箱子中,所以保存得非常完好。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凤冠的具体做法是用竹篾等材料为骨架,先编成一个圆框,在圆框的两面各裱糊一层罗纱,然后将事先加工好的龙凤及珠花等装缀在冠上。龙凤以金丝编成,并镶嵌有翠羽,冠顶正中的金龙口中衔着一颗晶莹的宝珠;左右二则各衔一挂珠串,这种珠串即史书中所称的“珠滴”;凤嘴之中也衔有珠宝。整个凤冠造型美观,制作精致,堪称传统工艺美术制品中的瑰宝。 明代妃嫔跟随皇帝参加祭祀或朝会,和皇后一样,也戴凤冠。不过凤冠上的装饰物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是不用金龙,而用9只鸟代替,以示等差。这种类型的凤冠,在江西南城的一座明妃墓中也有出土:冠身以藤篾编成,外蒙黑色罗绢,四周饰有用硬纸及绫装裱而成的云朵,云上粘贴有鸟的羽毛。整个冠上镶嵌有点翠珍珠3千余颗。在冠体顶部的鸟尾上,还装有金钿花21朵。另在冠的两侧,各插一对用金片錾刻而成的凤钗,凤尾也由5片长条形金叶剪制而成,尾下则以金丝卷成绒毛。在凤钗的脚上,还刻有铭文,详细记载了这顶凤冠的制作年代,作坊名称以及凤冠上各个部位的重量等等。 根据明代制度规定,除皇后,嫔妃可以戴凤冠外,其他人一般不准私戴,内外命妇礼冠,形状虽然和凤冠相似,但冠上不得用凤凰,只能用金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达官贵戚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常常为自己的母亲和妻妾置办各种各样的凤冠。嘉靖朝权贵严嵩,家中就有十多顶凤冠,凤冠上的装饰并不比后妃逊色。除此之外,他的子女也加以效尤。在严嵩被革职之后,人们从他儿子严世蕃府邸中,就查抄出珍珠五凤冠6顶,共重93两;珍珠三凤冠7顶,共重53.1两。这些凤冠原先都是实用之物。 出土实物也能反映出这种情况。如1955年,考古工作者从甘肃兰州西郊的明彭泽夫人墓中,发掘出一顶凤冠实物,根据随葬墓志记载,彭泽之妻吴氏,身前受封“一品命妇”,身份虽然不低,但严格地说,也不具备戴凤冠的资格。 由于这种情况十分普及,所以朝廷也不加干涉,时间一长,人们便将命妇的礼冠混称为“凤冠”。贾宝玉寻李纨所说的“凤冠”,实际上也是冒牌货,严格地说,应该称为“礼冠”。 明亡之后,中国的传统服制尽数被废,但以凤冠装饰妇女首服的作法却得到了保存。清代后妃参加庆典,都戴一种折檐软帽,帽上覆有红色丝纬,在丝纬的四周,即缀有7只金凤,另在帽了正中,还叠压着3只金凤,每只金凤的顶部,各饰一颗珍珠。清代称这种首服为“朝冠”,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凤冠,只是为了区别明制,不这么称呼罢了。

从冠冕堂皇说起 帽子的变迁
版权归湖北省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