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花鼓戏

  又名打锣腔。相传,此戏源于天沔花鼓戏。清同治年间,由天门沔阳灾民中的艺人王耍儿传人,与本地戏曲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通城地方特色的地方戏种。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辅以丰富的小调。唱腔高亢质朴,曲调音域宽大,旋律大跳跃较多,男、女唱腔均用本嗓。小调节奏轻快,旋律优美。打击乐器除鼓、板、锣钹以外,交用马锣,颇具特色。表演分生、旦、丑、3行。一唱众和,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和民间生活气息。旧时知名演员有台源洞李贵东、麦市何家塅的何荣丙等。流行的传统剧目,计有百出左右。解放后,唱腔曾尝试配乐伴奏。但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唱法,仍为主要特色。   清光绪年间,县内有黎皇恩、汪月丹、黎金才、朝脚4个花鼓戏班,常在麦市、九岭,沙堆等地演出,每逢喜庆或节日神赛会唱“案戏”。解放初期,通城花鼓戏是大众楚剧团的剧种之一,主要演员有邓光华等人,民间业余剧团演唱较为普遍。1977年,县文工团改名为县花鼓戏剧团,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湖南花鼓戏<宝莲灯>、<刘海戏金蟾>、<墙头记>、<泪洒相思地>、<莫愁女>、<野鸭州>、<打碗记)等。还借鉴湖南花鼓戏艺术,演出了具有鄂南地方特色的通城花鼓戏<两篮茶子>、<双合莲>、<八品官>、<闹瓜棚>等50多台。其中,<两篮茶子>在咸宁地区汇演中,严爱琼获演员一等奖,黎逢金、陈燕获演员二等奖,江汉民、魏飞春和赵永红分别获导演和舞台美术二等奖,并评为参加省汇演的节目。<双合莲>获1979年全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三等奖。<刘海戏金蟾>在1981年咸宁地区中青年演员汇演中,黄平获演员二等奖,钟幼儒获演员三等奖,<打碗记>演员吴丽荣获二等奖。

提琴 呜嘟 脚盆鼓 莲花落
版权归湖北省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