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剪纸:尚待闺中无人识
  • 晋代金片装饰物

汉代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称六朝。六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动荡的时代,使许多民族人民被迫四处迁徙,受尽了苦难。但也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促进了手工技艺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剪纸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地区自1959至1966年在三座南北朝的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五幅剪纸。因当地干旱的沙砾才使1500年前左右的剪纸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这五幅剪纸是: (1)对猴团花,因年久成灰紫色残片,复原后共有16只猴子绕成一个圆周,猴子两两顾盼,间以树枝,显得花纹非常复杂。 (2)八角形团花,一蓝色纸剪成,外廓作锯齿状,中间以菱形和三角形构成花纹。 (3)对马团花,呈灰紫色,外廓作锯齿状,中间分作六角形。在六角形的每一边剪出两匹相背的马来,圆心部分是几何形花纹。 (4)忍冬纹团花,直径为24.5厘米,纸似麻纸本色,因年久呈灰紫色。花纹中部作菱形辐射,外层绕以内向的“忍冬”纹,外边缘作三角形锯齿连接。 (5)菊花形团花,尺寸、色彩和外边缘与忍冬纹团花相同。花纹作同心圆分割,中间由菊花似的长菱形组成。 这些剪纸作品均是采用最具剪纸艺术特色的折纸方法剪成,在艺术技巧上已经很纯熟,给人以韵律清新之感,不是剪纸萌芽的原始面貌。虽然这几件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剪纸,但并不意味着在这之前就没有剪纸了,因此有专家把剪纸定为晋代(公元265—420年)开始兴起,才比较可信。 古代“纸”的概念是混乱的,“用缣帛者谓之纸”、“古之纸即缣帛”,“纸”字从“纟”旁,由此可知古代纸的制造是从蚕丝衍化出来的,《说文》云:“纸,絮,一苫也”(即在水中击絮待干成纸)。 南北朝时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谓:“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又:“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并谓:“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诫》云:象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向西王母戴胜也。”正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人日》诗中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所谓“镂金作胜”即是将金箔刻成花样,在人日互相馈赠。到了唐宋时期,这一民俗活动好像由人日转到了立春的那一天。所刻花样有的是花草,称曰“华胜”;有的系人物,称“人胜”:还有为套方的几何形的称曰:“方胜”。所谓“剪彩为人”系用丝织品剪成人形。“镂金作胜”、“剪彩为人”几度成为风俗,形成于西晋,一直延续到唐宋。 自从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本土,历魏晋到南北朝,人民深受战争的痛苦和赋税徭役的剥削和压迫,精神的苦闷给佛教以兴起和传播的机会,特别是各族统治者想利用宗教来麻醉人民,以巩固其统治,于是佛教和佛教艺术有了显著的发展。佛教与中华文化和民俗相融合,各类工艺美术常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有些直接为佛教服务。即使上述阿斯塔那地区墓葬随葬品剪纸对猴、对马、忍冬等团花似仍带有佛教的意蕴。晋《范汪集·新野四居别传》有佛涅架日,“家以剪佛花为叶”的记载,南北朝时,七月十五佛教徒设“孟兰会”是曰“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绦,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反映了佛教徒利用剪纸艺术增添佛前华饰,借以招引信士。这类剪纸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剪纸艺术中的一类——“功德花纸”。

版权归湖北省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