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剪纸:承前启后大发展
  • 窗户上别有情趣的剪纸
  • 身着彩妆的剪花娘子
  • 花鸟

隋代结束了两百六十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国家,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但社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为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隋代剪纸艺术随着民俗的发展,大致与南北朝相同。如杜台卿《玉烛赞典》载:“立春日,俗间悉剪彩为燕子,置之檐楹,亦戴。贴宜春之字……七日各为人日,家家剪彩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今世多刻华胜、象瑞图、金胜之形。” 到了唐代彩胜便成了皇帝立春日颁赐臣属的礼仪制度。孙思邈《千金月令》载:“唐制,立春,赐三省官彩胜各有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zu]》曾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可见唐代幡胜已不局限于罗帛、金箔,也有用纸剪的。 唐代华胜的实物传世者还保存在日本奈良正仓院中,此物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传去的“人胜”,大小各一片。其中一片较小,于浅碧罗上粘贴金箔,剪成16字,系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燮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片较大,粘于其下,边缘图案以金箔剪成,上粘红绿罗之花叶,中心是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陕西省宝鸡市考古工作者在陇县原子头村古墓葬考古清理中,发现了一批唐代剪纸作品,共十余幅,均贴在一个通体高约60厘米,腹径约30厘米的塔式灰陶罐外壁上,其形状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四种,图案为四方连续的花卉组成。大的直径约8至10厘米,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小的边长约3厘米。纸制品易受潮腐朽,但这批剪纸作品虽历经千余年,刚出土时仍基本完整,纸呈白色,而出土后很快风化,只在陶罐外壁上留下颜色深浅不一的花卉图案。 唐诗中也有不少内容与剪纸有关。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避难北走至彭衙,得到朋友孙宰的招待,后回忆当时情景并对朋友表示深切的感谢,写了一首长诗《彭衙行》诗中有:“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zhuo]我足,剪纸招吾魂。”反映了当地用剪纸招魂的风俗。 大和进士李远的两首诗,一首题作《彩胜》: 剪彩赠相亲,躬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 另一首题《立春日》: 暖日傍帘晓,浓天开箧红;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娉婷何处戴 山鬓绿成丛。 徐延寿也有一首诗: 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紫燕贴庄户。粘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 诗中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各种花样。虽然多为幡胜类剪纸,种类还不十分丰富,但对后世剪纸及民间艺术影响很大。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装饰艺术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清新活泼,富丽丰满,开放自信,即所谓的汉唐风采。这种艺术风格为剪纸艺术所继承,一直流传至今。

版权归湖北省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