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剪纸:独具特色的艺术
  • 花盆小鸟
  • 凤戏牡丹
  • 蛾蚊
  • 蛾蚊茶壶
  • 举手投足的扫晴像
  • 凤凰
  • 虾戏虫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宋王朝时期,社会渐趋安定,生产得到恢复,特别是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宋代城市商业非常发达,当时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和行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的街市上设有形形色色的商店,货摊和酒楼饭店。 随着市民阶层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有许多小工艺应运而生,工艺诸物已相当齐备。民间剪纸也得到蓬勃发展。周密《武林旧事》中记有:“都下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袋新历……金彩镂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平时杭州小经济中还有剪子、剪镞花样、镞影戏、闹蛾儿等,“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专籍以为食之地。”除有剪纸行业外,还首次记述了专业剪纸艺人的出现。周密在他另一本著作《志雅堂杂钞》中记载汴梁的剪纸艺人时说:“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心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俞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 宋代剪纸已经比前朝应用范围广泛得多。皇帝于立春日赐彩胜的制度,仍沿袭唐朝而未废除,且更加华贵。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立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宋室南迁后,此制未废,皇帝赐臣的幡胜,分作“执宰、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文思院是宋代官署名,掌造金银犀玉等贵重材料的工巧之物的场所。)可知这类幡胜制作之精,用料之贵,非同一般剪纸艺术。然而也有一种较普及的幡胜,到了南宋,开始把春幡胜于元旦日悬挂门口,吴自牧《梦梁录》云:“岁旦在迩……街市扑买锡打春幡胜,百吉斛儿,以备元旦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又陈元靓《岁时广记》“剪年幡”条云:“皇朝岁时杂记: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戴之,或贴于门楣。”这种普及的春幡胜、年幡当是最早的门笺。在民间剪纸艺术中,《唐宋遗记》载:“江淮南北,五月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绡剪制艾叶,或攒绣仙佛、禽鸟、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壳麟凤,茧虎绒蛇,排草蜥蜴,又螳螂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名曰‘豆娘’。”《东京梦华录》载:“凡孕妇入月,于初一日父母家以银盆或绫或彩画盆盛秫秸一束,上以锦绣或生色帕覆盖之,上插花朵及通草贴罗五男二女花样,用盆盒装送馒头。”这种随礼品剪制的通草花样,可谓剪纸艺术中的“喜花”、“礼花”之创始。上书还记载了九月重阳“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即后来的“重阳旗”。据记载还出现了贴在窗上的窗花,有巫师用剪纸“龙虎旗”以驱邪等等。 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北宋京城汴梁城内市民娱乐场所“瓦肆”很多,演出“百戏”,种类也“不可胜数”,观众“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可见其繁华的景象。瓦肆中有“影戏”的演出,并有影戏组织“绘革社”和许多名艺人,着迷者更是“灯已阑珊日色寒,舞儿往往深夜还。之因不尽婆婆意,更向街头弄影看。”(宋·白姜石诗)。影戏与剪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互为影响。最初皮影不是皮子做的,而是刻纸。吴自牧《梦梁录》载:“汴京初以素纸雕形,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因此皮影戏可说是活动之剪纸。近代山东省胶东仍有活动的斗鸡、抵羊、戏猴之窗花,陕西、山西剪纸中戏曲人物有的也明显受到皮影戏造型的影响。 古代至今,每当正月十五灯节的晚上都要举办“灯市”观灯活动。据记载南宋元宵之夜,京都临安的天街南北,凤凰山下,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各色灯彩斗艳争辉,数十里灯光不绝。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一诗中曾写到在吴台(今苏州)琳琅满目的灯市上,以走马灯(影戏)最吸引人:            吴台今古繁华地,            偏爱无宵影灯戏。            春前腊后天好晴,            已向街头作灯市…… 走马灯是灯彩的一种,其灯彩的中心部位设有活动纸轮,把戏曲故事等剪纸贴在活动纸轮上,灯内安放蜡烛,燃灯之后,热气上升,推动纸轮转动,画面的剪纸就周而复始地旋转起来。古代剪纸又以走马灯的形式普及于千家万户,并供广大群众欣赏和交流。 宋代剪纸广泛用于其他工艺装饰和范畴。如宋代以后普遍使用了油纸镂花印版与粉剂刮浆防染的印花布,文献称“药斑布”或“浇花布”,即现代称的蓝印花布。中国传统的印在织物上的花样,很多就是剪纸的花样。人们对瓷器进行装饰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剪纸。最具民间艺术特色的江西吉州窑,作为其代表的花釉碗中常常贴烧着三三两两的剪纸花样,有梅花、翠竹、蝴蝶、鸳鸯、鸾凤、吉祥文字等。据研究,早期是把剪纸直接贴于瓷胎,然后施釉,揭起剪纸图案,就露出瓷胎和釉色相对的清晰效果。后期是先在器物上施酱黑色釉,然后贴上剪纸,再上一道蛋黄色釉,当剪纸揭去时,就显出深色花纹。而其蛋黄色釉经焙烧窑变,釉出现兔毫等形的各种细纹,在色彩上也呈现微妙的变化,更加丰富了剪纸的装饰效果。 元代起兵北方沙漠,建都大都(今北京)后,带来了游牧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形成了元代工艺美术的粗犷豪放、刚劲爽朗的艺术风格,给民间美术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留下的有关剪纸发展的资料不多。唐宋立春日皇帝赐宰臣彩胜的制度废除了,只有造春牛、春花进御前。据赵翼《陔余丛考》:“大雨后,闺阁中有剪纸为人形,手持一帚,悬檐下以祈晴,谓之扫晴娘。”农家若于久雨不晴有碍农事,始有巫术剪纸扫晴娘的出现,后成为一项民俗活动。另有余姚岑安卿《题张彦明藏剪纸“惜花春起早图”》,诗中咏道:            谁将妙意寄工巧,            溪藤雪莹金刀小;            丹青退舍松煤枯,            剪出天真数分抄。 诗中既反映了元代已有珍惜剪纸的收藏家,同时又评价了民间艺人不用丹青墨色,亦可创造出美妙的剪纸画幅来。此外,元代诗人谢宗可咏《走马灯》的诗又有详细的描写:            飙[biao]轮拥骑驾炎精,            飞绕人间不夜城;            风鬣[lie]追星来有影,            霜蹄逐电去无声。            秦军夜溃咸阳城,            吴炬宵驰赤壁兵;            更忆雕鞍年少日,            章台踏碎月华明。 全诗不仅描绘了走马灯中剪纸人物的疾飞情景,还反映了灯影人物有“火烧赤壁”和“楚汉相争”项羽焚毁咸阳宫的故事。再是,浙江乐清以细纹刻纸而闻名,据元代《大德乐清县志》载:“星社笙歌达旦,通衢[qu]剪彩,与众共赏,为民同乐。”也反映一般城镇的剪纸情况。

版权归湖北省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