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
  • 清年画《洗尽铅华》
  • 吃年饭
  • 开果盘
  • 清年画《着棋》
  • 守岁图
  • 过新年
  • 守岁
  • 年年有鱼

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月穷岁尽”,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界点。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晋朝已有守岁之俗,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顾名思义是守候新岁。 守岁源于何时《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代杜甫的《杜住宅守岁》诗云:‘守岁何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述。如白居易《居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名人>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笼”的诗句。 其实,守岁,并非始于唐。据文献史料记载,最晚在晋代就已存在了。到南北朝时已成普遍风俗。南朝时梁朝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岁暮,家家具有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这里“宿岁”就是“守岁”。到了唐朝此俗就已盛行了。 宋承唐风,“守岁”尤盛。周密《武林旧事》说:“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至夜贲烛糁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谓之聒厅。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 到明清时,守岁之风不减唐宋。清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中载:“岁终一日为除日,夜为守夕。宋,士庶之家, 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夜祀其先,长幼聚欢,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除夕守岁不能没有火,屋内有炉火,屋外有篝火,火越旺越好,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所以称之为“旺火”。唐代张说《岳州守岁诗》:“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这里的“寒庭燎火”指的是屋外燃起的旺火。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这里的“火炉”是指屋内人们围以取暖的旺火。 除夜守岁还要喝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用草药配制成的药酒,饮屠苏酒是古代除夕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屠苏是一种阔叶草,古人用它饰屋,称作“屠苏屋”。饮屠苏酒之俗在唐代形成时,是元旦饮此药酒。以后代代相传,到宋代却是除夕饮屠苏酒了。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除夕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今天,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仍有过年全家共饮屠苏酒的风俗。 唐代除夕欢宴,除了饮屠苏酒外,还喝一种在冬天能驱寒去湿的花椒酒,即桌上的盘中有花椒粉,饮酒时撮少许放入杯中调匀,然后再饮。杜甫《杜位宅守岁》诗曰:“守岁阿戒家,椒盘已颂花。” 守岁之俗有着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在《守岁》诗中以形象的比喻勉励自己“努力尽今日”,他把飞逝的时光比作钻洞的长蛇,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只剩下个蛇尾了,想捉也捉不住。这正如俗话说的“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现代文学家鲁迅喜欢在除夕之夜整理自己一年写过的日记,计划新的一年的工作。从古至今,“守岁”都包含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这层意思。

春节起源 压岁钱
版权归湖北省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