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概述
   翻开古代汉水流域人文地理图册,你会发现,在汉水中上游的嵩山峻岭、河谷川地的广大纵深之间,缠绕着、延伸着一条条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线条,它们星罗棋布、辐辏纽结,把秦岭和大巴山、关中和巴蜀巴蜀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这些线条就是汉水流域中上游的蜀道。对于汉水流域中上游的古代蜀道,左鹏先生深有研究,兹将他在《汉水》一书中的论述择要介绍如下。

蜀道,也就是从长安通往汉中、四川等地的道路,由于这些道路穿行于秦岭、大巴山的山谷间,一路翻山越岭,坎坷险峻,所以古人一谈到蜀道,无不慨叹其艰险难行,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那首广为流传的《蜀道难》诗中,开篇就说“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形象夸张地渲染了蜀道的艰难。但在如此艰辛的旅途中,却有一块东西长100余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的平地,将蜀道分成南北两段,这就是位于秦岭山系和巴山山系之间的汉中盆地,汉水静静地流淌其中,这里物产丰富,人烟稠密,与长安、成都间的距离大致相等,为往来的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歇脚点,以此为界,道被分成北道(栈)和南道(栈)。同时,这里也是控制关中、中原、巴蜀、荆襄等地的枢纽,因此古代发生在蜀道上的战争,多数是针对汉中。历史上从关中的长安经汉中盆地到达四川成都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而是有多条,各条路线地理形势、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既不尽相同,道途险易、开发先后也有很大的差别。每条线路都有自己的名称,而且都只代表蜀道的某一线或某一段’并不能童贯从长安到成都的全部行程。

在长安与汉中之间,耸峙着东西向的秦岭山脉,秦岭的北侧是渭水,南侧是汉江,它们都自西向东流去,沿途又不断地接纳了发源于秦岭的支流,这些山川谷道,大体南北相对,形成了联系长安与汉中的道路,故而人们也多采用这些谷道的名称来给经过它们的道路命名。综观蜀道的分布,最为著名且尤为重要的有九条。从秦岭的东面往西,这些道路主要有:沿子午谷而行的子午道;沿西骆峪河谷和傥水河谷而行的傥骆道(又称骆谷道);沿斜水河谷和褒水河谷而行的褒斜道(又称斜谷道);沿清姜河河谷和嘉陵江支流故道水河谷而行的故道(又称陈仓道、散关道、青泥道);联系故道北段、褒斜道南段而形成的一条新线连云栈道(或称为褒城风州散关道、回车道);北段、中段与褒斜道相同,南段折向清水河谷的文川道;还有一条所谓太白山路。在汉中和成都之间,横亘着大巴山,主要是一条石牛道,或称金牛道、剑阁道。另外,还有从陕西汉中或西乡南越大巴山经巴中或宣汉到四川盆地东部的米仓道,以及唐朝天宝年间因杨贵妃喜嗜荔枝,而从涪州(今涪陵)以急驿经达县,取西乡县入子午谷到达长安的荔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