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革命史实 >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保卫武汉的方针及其实施

    

   (一)武汉保卫战的历史背景
    武汉保卫战(亦称武汉会战)是1938年6月12日至10月25日国民党军队以保卫武汉为目的,在武汉外围豫南、皖中、皖西、皖南,以及赣北、湘北、鄂东等地区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大规模作战行动。武汉保卫战的规模之大、涉及的地域之广、延续的时间之长、投入的兵力之多、造成的伤亡之重,是中日战争史上罕见的。中日双方之所以要在武汉外围展开这样一场大规模的作战行动,这是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武汉所处的特殊地位分不开的。 
    第一,武汉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此次争夺武汉的大规模作战。武汉是华中重镇,位于长江中游、中国心脏腹地,是当时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城市。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有长江水道联络东西,平汉铁路和粤汉铁 路贯通南北,是水陆交通的中心枢纽。这里西通川滇,东连江浙皖,南接湘粤赣,北邻中原河南,自古为控制南北、震撼东西、影响全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必然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占领中国的内陆腹地武汉,达到吞并整个中国的目的。面对日军的步步进逼,中国的抗日军民清楚地认识到,为了坚持长期抗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当务之急是必须尽最大努力保卫武汉。 
   1937年底,随着京津沪宁等城市的相继沦陷,武汉的战略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当时,武汉成了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全国少数几个大城市之一。南京失陷后,国民政府虽然宣布迁都重庆,但优越的战略条件和工商业基础使武汉成为了实际上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事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内政部、外交部等党政军首脑机关,以及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先后迁到武汉。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以及各界知名人士也都云集武汉。武汉成为实际上的战时首都。由于华北、华东战场军事的失利,从国外购买的各种战略物资由广州北运,必须以武汉三镇为集散地,才能分头接济各个战区。如果武汉丢失,就会使我国军事、经济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和困难。因此,武汉的存亡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逼近,保卫大武汉的呼声日益高涨,举国上下一致要求保卫大武汉,已成为中国军民刻不容缓的一项紧迫任务。
./t20140410_39456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