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革命史实 > 抗日战争时期

敌后游击区的对日作战

    

 敌后游击区的对日作战

(一)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关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决策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既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又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国民党军队的对日作战,既包括正面战场,也包括敌后游击战场。早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即已开始着手策划与部署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37年冬,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委员会议,“研讨对敌战法,于战略上国军采取消耗持久战”;在战术上,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白崇禧提议:“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战,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之效。”此建议为蒋介石所采纳,随即通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
    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抗日游击战仍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并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日军占领武汉后,随着占领区域的扩大,由于兵力有限,只能占领少数城市及铁路、公路沿线,大片沦陷区无法控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游击战场,这无疑对坚持抗日的国民党人是一种鼓舞的力量和效法的榜样。于是,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当局进一步提出了正面战场应以正规战同游击战相结合,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争,扰袭敌人的方针。1938年11月,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争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l/3力量于敌后。”他下令各战区划分若干游击区,指派部队担任游击。南岳军事会议还决定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以汤恩伯为训练班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不久改由蒋介石兼任主任,白崇禧、陈诚兼任副主任,汤恩伯为教育长,叶剑英为副教育长。根据南岳军事会议的精神,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抗战第二期作战的指导方针:“国军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后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为前方,迫敌局限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制与物质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南岳军事会议后,游击战普遍开展起来。为了适应游击战争发展之需要,加强对游击战争战术之指导,1939年10月,以白崇禧为部长的军训部,根据作战的最高指导方针,编成《游击战纲要》一书,分发各战区及军事学校作为开展游击战学习之教材。大别山和湖北其他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敌后抗日游击战,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展起来的。
./t20140410_39426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