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革命史实 >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各地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一)鄂中抗日武装的建立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湖北后,对沦陷区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人民群众不堪忍受曰伪军的暴行,强烈要求组织起来,拿起武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湖北各地的共产党组织和党员,顺应时势,挺身而出,站到了人民抗日斗争的最前列,领导人民群众,点燃了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武汉沦陷后,中共鄂中地方组织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在鄂中各县先后建立起十多支人民抗日游击武装,总人数达4 000人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支抗日游击武装便是应城抗日游击队(简称“应抗”)。 
   “应抗”是中共鄂中特委在不断集合各地抗日自卫队、国民党的保安队和收编“汉留”武装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早在武汉沦陷前夕,中共鄂中特委便在应城汤池夏家庙召开会议,分析武汉沦陷后的形势,要求各地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积极行动起来,捡拾国民党军队溃退时丢弃的武器,建立抗日武装,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作准备。1938年10月23日,中共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带领应城矿区的共产党员蔡松荣以护矿名义购买的8支枪,集合青年矿工13人,成立了应城潘家集商民自卫队,撤退到京山县的丁家冲。29日,应城县城陷落后,国民党应城县长鲍佛田率部弃城而逃,日军横行肆虐,人民惨遭蹂躏。在这紧要关头,中共应城矿区中心区委组织的一支矿工、农民队伍,在邓先柱、陈瑞云的率领下,背着刚刚拾到的10余支枪赶到丁家冲,汇入了这支被称为“八条枪起义”的抗日自卫队行列。与此同时,由共产党员黄定陆集合京山县石板河联保队的16支枪编成的京山县抗日自卫大队,也开进了丁家冲。此后不久,在应城沦陷时被敌冲散的汤池抗日游击大队,在鲁尔英的率领下,也从刁汊湖赶来丁家冲会合。
    这几支抗日武装在丁家冲会合后,中共鄂中特委在丁家冲召开会议,研究整训和进一步扩大部队的问题,决定由陶铸负责军事,同时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争取更多的武装前来丁家冲集中,以便扩大队伍。会后,陶铸一面在 部队中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并开始对部队进行政治、军事训练;一面做统一战线工作,使国民党应城县政府保安队、巡检司商民自卫队及郭仁泰的“汉留”武装等都先后来到丁家冲集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共鄂中特委决定利用应城县政府的合法名义将应城、京山、钟祥等县附近的抗日武装统一起来,于1938年11月中旬正式成立了应城抗日游击队,共约500余人枪。“应抗”由进步人士、国民党应城县长孙耀华兼任司令,共产党员张文津任参谋长,下辖三个大队,原国民党应城县政府的两个保安队编为一大队,大队长为李又唐;共产党组织的武装编为二大队,鲁尔英、蔡松荣分别担任正副大队长;“汉留”武装编为三大队,郭仁泰为大队长。
    “应抗”成立后,在中共鄂中地方组织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旗帜,驰骋于京山、钟祥、应城、安陆、云梦之间,不断袭击敌伪,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12月初,“应抗”刚一成立,就同日军打了一仗。当时,日军准备侵占京山县城。为了侦察进攻路线,几十名日军从宋河出发,向天王寺、丁家冲一带搜索、侦察。当敌人前进到丁家冲北面的一个村子里休息时,被“应抗”司令部派出的侦察人员发现。司令部接到情报后,即令驻丁家冲的一、二大队迎击。一、二大队迅即出动,占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地向曰军猛烈射击。敌人突然遭到密集射击,被打得晕头转向,慌忙抬着四五具尸体和伤员,逃回了宋河据点。12月中旬,日军兵分几路出动侵犯京山县城。其中驻宋河的敌军,企图经天王寺向京山县城进攻。驻天王寺的“应抗”第五中队和李又唐的第一大队协同作战,打退了日军对天王寺的进攻。“应抗”在天王寺两次与日军作战,虽是小规模战斗的胜利,但使“应抗”部队受到了锻炼,也给当地人民群众以很大鼓舞。
./t20140410_39407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