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革命史实 > 抗日战争时期

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发展

    

  (一)党组织的壮大和思想建设的加强

  湖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之所以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和开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的原因就是共产党组织在这一地区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从而不断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湖北敌后根据地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工作区域亦相应扩大。据陈少敏1941年5月致华中局电,边区“全体党员在5万人以上”。其中部队内的党组织发展尤快,仅据7月十三旅和师部直属机关的统计,党员已占部队总人数的32. 9%,排以上党员干部占党员总数的44. 2%。到10月底,已在50多个县建立了党的组织,其中在黄冈、黄陂、黄安、麻城、蕲春、广济、鄂城、大冶、汉阳、汉川、沔阳、天门、荆门、当阳、钟祥、京山、安陆、随县、应城、云梦、孝感、应山、信阳23个县全面开展了党政军民工作;在罗山、经扶、礼山、罗田、英山、浠水、黄梅、宿松、太湖、江陵、潜江11个县,深入开展了党和地方武装、民运工作;武昌、阳新、通城、蒲圻、咸宁、崇阳、嘉鱼、临湘、枝江、远安、宜城、襄阳、枣阳、桐柏、监利、夏口16个县党的组织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由于党的工作区域扩大,党的组织机构亦不断健全和完善。1941年底,边区党委直辖襄西、天汉、鄂中、信应、随枣、鄂东6个地委,地委下辖56个县委(包括中心县委和工委)。1942年,边区党委对各地党政军民组织在指挥体制、领导机构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先后建立了5个军分区,确定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除第四军分区正在大力开辟的鄂南以外,鄂东、鄂中、襄河、鄂皖4个地委(鄂中地委包括原信应、随枣地委,襄河地委包括原襄西、天汉地委)范围内,先后设立了专员公署,专员均系党员,并任地委委员。自此,这些地区的党组织实现了对本地区内党政军民工作的一元化领导。
  为了巩固党组织发展的成果,边区党委及时抓紧了党的思想建设。1941年,先后调集了区级以上干部700余人到边区党校学习,每期集中学习3~6个月。边区党委组织了学习委员会,建立了学习制度,抓紧了领导干部的学习。各地委、县委也积极开办短期党训班,其中有40个县在这一年中培训了242名支部委员以上的干部。在各级党的干部的带领下,广大党员的学习热忱普遍高涨。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更加增强自己的党性锻炼。8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边区各级党组织及时将这两个决定传达到全体党员,并开展了讨论。边区党委还指定边区党校及各地委、县委办的党训班,以这两个决定为中心学习内容;同时又举办了在职高级干部的理论学习研究班,由陈少敏兼任班主任,有30多名在职高级干部参加了研究班的学习。此外,又成立了边区党委研究室,组成各种专题研究组,对边区敌友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广泛的调查研究。边区党委研究室将6个县17个乡148个保的社会调查材料,汇编成4册研究资料出版,这既为边区党委制定方针、政策和工作计划提供了依据,也使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中央书记处《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下发后,边区党委迅速成立了高级学习组,将原高级干部研究班扩大为全边区县级以上在职干部研究班,县委委员以上干部均为研究班学员,学习期限为6个月。
./t20140410_39367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