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革命史实 > 解放战争时期

中原突围的伟大意义

    

    1946年6月下旬开始的中原突围是解放战争的首战,具有不同寻常的伟大意义。
    第一,中原军区的战略坚持和胜利突围,是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全面内战棋盘中的重要一局。针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既定方针,中共中央从全局出发,确定中原部队坚持中原,以钳制国民党军队,支援华中、华北和东北战略区的任务。1946年3月,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赴延安,请示行动方针时,毛泽东指出中原军区部队的战略任务就是继续牵制国民党军队,即使全军覆没,也要保障战略全局的胜利。中原部队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顾全大局,坚持斗争10个月,出色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把守中原大门,将国民党30万军队牵制住,“这就有力地支援了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兄弟部队,为做好迎击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
    成功地进行中原突围,中原部队主力实现战略转移,在鄂豫陕川边区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8个月,坚持和发展游击战争,开创了豫鄂陕根据地、鄂西北根据地两块新的根据地,用不足全国人民军队总兵力1/20的部队,钳制了国民党正规军14至32个旅和大量的保安团队,先后作战270余次,歼敌2刀余人,有力地支援了其他解放区的内线作战,起到了极大的战略作用。
    第二,中原突围打乱了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的部署,粉碎了蒋介石集团要在48小时内歼灭中原部队的狂妄企图,其主力出其不意地向西突破重围,整个战役历时36天,粉碎了国民党军16个整编师32个整编旅36万人的围追堵截。在上百次战斗中,歼敌1万余人。中原突围的胜利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与其他兄弟部队一起,使蒋介石要在三至六个月内彻底打垮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阴谋彻底破产,成为中国黑暗与光明大决战的一个重要转折。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投入反对国民党全面内战的士气,大挫国民党的反动气焰。
    中原突围战役和其他战役相配合,在解放战争最初的8个月,歼敌正规军66个旅54万人,使国民党全面进攻彻底失败,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确定下来,并为一年后的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中原突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中原坚持”和胜利突围以及豫鄂陕川的战略牵制,是一个把政治与军事演化为艺术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中共中央、毛泽东将文韬武略发挥得无与伦比,在历史年鉴中,留下一笔丰厚的政治、军事遗产。
    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从全国长远战略高度来部署“中原坚持”和中原突围的。中共中央在1945年8月至1947年2月一年半的时间里,尽管在战略上对中原部队有些调整和变化,但从总的方面看,“逐鹿中原”是主导面。抗日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中共中央正确判断国民党的本质,始终将预防内战的因素作转引自王宗荣《中原突围述略》,载《史学月刊》1993年第2期。参见《中原突围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页。为制定战略、政策和策略的基本爆发点。最初从“面南战略”出发,制定了中原部队“坚持中原”一年的时间,钳制国民党军队,尽量推迟全面内战爆发时间的方针。1945年10月新四军第五师等会师中原,组建中原军区。停战令下达后,中原部队无法转移时,中央指示中原部队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作风,以钳制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华北、华东、东北解放区的斗争。中原突围后,中共中央一再命令中原主力部队在豫鄂陕川开创根据地,尽管环境十分险恶,部队十分疲劳,但中央这个方针毫不动摇,要求中原部队指战员坚决打消转移华北归队的思想,下定决心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战争。
    战略、战术必须随着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这个军事特点在中原突围前后,得到很好的体现。抗日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制定了“面南战略”。1945年9月,中共中央及时抓住时机,变换战略发展方向,将战略中心由南线转入北线,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即便如此,中共中央也不是一刀切,相反这时组建了中原局,加强了中原地区的斗争力量,说明“向南防御”不是消极的防御,只有“坚持中原”,才能更好地保证“向北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就中原地区而言,不是放弃,而是加强。
    停战令公布后,中共中央曾估计“和平民主新阶段”可能到来。但国民党在关内特别是中原地区一直内战不息,并且加速运兵东北,抢占战略区,使中共对国民党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在战略布局上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加强华北、山东和中原三个战略区,战略重心又移向南方。这个变化体现在1946年6月22日毛泽东给太行、山东两区的战略计划的电文里,毛泽东指示:太行区作战方向在河南,以占领开封为中心;山东区在苏皖,以占领徐州为中心。如果作战顺利,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的精神着重向北相反,可将很大一部蒋军抛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有鉴于此,毛泽东才决定中原部队突围的方向不是向东归队,或者北返,而是不惜一切代价向西,在豫鄂陕川坚持斗争,以吸引大量敌军,支援华东、华北解放区的作战。一年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英明决策。
    “中原坚持”和一年后的“挺进大别山”都是“逐鹿中原”,有其连贯性,但战略目的迥异。“中原坚持”是积极的战略防御,在内外线作战,起到战略钳制作用。“挺进大别山”是战略进攻,解放军跨越到国民党区域,在外线作战,揭开了人民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之所以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是敌我力量发生根本逆转所致。
    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战术,是毛泽东指挥中原突围战役时非常明显的特点。毛泽东指挥中原突围战役的同时还在指挥苏中战役和陇海路战役。根据战场、敌我力量对比等因素,毛泽东对三个战役的战术不同。1946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在苏中发动了苏中战役,歼敌6个旅、5个交警大队共5万余人。同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乘该地区国民党军被牵制在豫西、陕南“围攻”中原部队之际,出击陇海路,歼敌1.7万余人。中共中央军委指示苏中战役和陇海路战役的作战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歼灭敌人,以歼敌旅、团为单位。对中原部队的作战方针则是“化整为零,化零为整,以团、营为单位,在豫鄂陕川分散进行打游击,以能打民团及国民党一连一营为标准”。 战略谋划的适时调整,策略的灵活多变,战术的千变万化,展现了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大战略家风范,“中原坚持”和中原突围战役可谓中国共产党军事谋略的神来之笔。
    第四,中原突围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集体智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了“坚持中原”和中原突围战役。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每一个重要的阶段,以及每项重大的战略行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都有十分明确的指示和命令。有人做了统计,这期间中央给中原局、中原军区、豫鄂陕区党委和军区、鄂西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及鄂东独二旅的电文有200多份)。其中毛泽东草拟的电文最多,根据《毛泽东年谱》下卷统计,毛泽东起草的电文多达55份。毛泽东不仅起草的电文最多,而且内容最重要,关键时刻的电文均出自他手。如确定中原谈判的原则、斗争策略,中原突围的时间、突围方向,突围后坚持豫鄂陕川战略,以及作战方针和战术等均有明确指示。
    毛泽东不仅从战略的高度加以指挥,还在十分细小的地方给予明确的意见。如中原部队在豫鄂陕川建立根据地,毛泽东对部队如何获得给养被服,如何恢复指战员的疲劳体力均有指示。1946年8月25日,他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致李先念等电文,指示:“你们解决衣服时不必一律做军装,最好穿便衣,以便与民众打成一片,目标又小。”
    王震部队北返陕甘宁边区,毛泽东高度重视和关爱。他密切注意部队行军路线,及时发出指令,以确保这支英雄的部队安全回到陕甘宁边区。他发给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政委习仲勋的9封电报,十分具体,对接应的部队、干部配备、接应路线、沿途敌军的兵力、驻防情况等一一了解和布置。王震抵达边区后,他指示部队先在陇东修整,连组织陇东党政军民召开群众欢迎会也在他思考之中。
    毛泽东指挥中原突围,再次充分展示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运筹帷幄的雄韬伟略。
    周恩来直接参加了中原谈判,两次来到武汉,亲赴宣化店。他在重庆、南京与美国特使、国民党当局在谈判桌上斗智斗勇,展示了世界超一流政治家、外交家纵横捭阖的艺术与叹为观止的谈判技巧。
    刘少奇密切注意中原事态的发展,除了参与中央决策,多次接见中原部队代表外,还直接发出指示,指挥这场斗争。根据已看到的电文,1945年12月至1946年3月,中央给中原局的许多电文是刘少奇草拟的。这是中原部队的关键时期,国共两党经过谈判,发表了停战令。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刘少奇对中原局如何应对困难发出一系列指示。停战令公布前,刘少奇部署部队转移的方向,指挥华北、苏皖部队的策应。1946年1月9日,刘少奇指示中原局,停战谈判已有结果,部队将不再作战,也不许调动,中原部队将停止东进,原地坚持,“你们在最近一个时期内,计划控制较大的地区及若干城镇,以便在停战时刻到后你们能有较大地区立足及生存”。 
    停战令下达后,中原部队在宣化店附近等候命令。国民党却利用停战令将中原部队团团围困,企图消灭之。1946年2月18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给郑位三、李先念的电文指出:“你们的行动方针是力求合法北移,但《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中共中央致中原局电文,1946年1月9日。估计国民党可能故意为难不让你们北移,因此你们应积极进行自动非法向皖东或向华北行动的一切准备,但在非法行动前必须先得中央允许,不可贸然行动……你们现在仍未脱离危险的环境,国民党仍企图消灭你们,你们必须提高警惕,以必死之心来求取生路。”不久,刘少奇给中原局的电报,指出中央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争取中原主力全部转移,交涉给予足够的粮食和款项,要部队做最坏的准备,希望部队“克服烦躁不安情绪与混乱松懈现象,全体一心为克服困难争取生存而斗争”。以上指示使中原部队在停战出现的新情况下,认清形势,坚定斗争方向。后来刘少奇在延安对李先念等人说:“中原部队在外线作战,今天已经取得了战略作用,不比到华北编几个纵队,打几个胜仗起的作用小。”此外,在与国民党进行政治、军事斗争中,亦留下了董必武、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等参与指挥、谋划、谈判的历史轨迹。
    第五,在中原突围中,中原部队保存了3万余人,经过1947年春的修整后,组建到各野战军中,在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中,建立了新的丰功伟业。
    东进解放区的第一纵队第1旅后来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华东军区独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1军第181师,参加了鲁南、鲁中、莱芜、临汾、太原等著名战役。
    王震部第359旅到延安后,被编入晋绥军区第二纵队。1947年3月编入西北野战军,继而整编为步兵第5师,参加了著名的保卫延安、陕甘宁边区的战役。战略决战后,进军新疆,解放新疆。
    豫鄂陕军区主力(二纵主力、一纵一部和河南军区部队)于1947年春在山西晋城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1947年8月挺进大别山,参加伟大的逐鹿中原的战略反攻战,继而参加解放武汉的战役。
    1947年2月鄂西北军区张才干部和李人林部在五峰县会师,整编汁南游击纵队。5月,江南游击纵队与坚持鄂西北的各支部队会合后,改编为中原游击纵队,由张才干为司令员兼政委,罗厚福任副司令员。部队撤离鄂西北,东进豫皖苏解放区。6月24日与豫皖苏军区张国华部改编为中原独立旅。8月该部加入刘邓野战军序列。1947年12月在黄安与第十二纵队组成新的江汉军区,驰骋在大别山、江汉平原,为大军南下渡江作战,进军大西南和解放武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六,弘扬中原突围精神,促进建设和谐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原突围精神呢?所谓“中原突围有着丰富的内涵,突出表现为:为民族、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崇高奉献精神;同心同德、相互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创业精神”。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证,而且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弘扬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支撑之一。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继承和发扬中原突围的精神,将极大地充实和谐文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原突围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原突围的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原突围的团结协作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原突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尽心尽力。
./t20140410_39524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