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地标 > 襄阳市 > 革命旧址
谷城茨河鄂北手纺织训练所旧址
描述:
图片简介:

  谷城县茨河镇位于武当山东麓,襄阳以西25公里,谷城以东45公里处,北临汉江,南接襄阳,东接古隆中,西临神农架。茨河镇上有一条始建于隋朝的古老下街,它坐落在汉江边,依山傍水,蜿蜒曲折,古朴幽静。历史上,下街曾是全国各地水运货物和商贾云集之地,航运通四海,贸易达三江,繁荣无比。沿汉江古渡口登石级而攀,观小桥流水,踏清泉石上,真可谓赏一步踏三桥、三步跨五庙之景。

  沿着九曲十弯的林荫小径来到茨河下街,只见街面青石铺就,两旁庙宇、会馆飞檐拱宇,气势磅礴,图腾彩绘,依稀可见,青砖碧瓦的建筑恢宏,美轮美奂。汉水奔腾,林阴掩映,茨河古渡依旧,昔日繁华的景象再现眼前。顺着古渡口,斜向西走上数十米,便来到文昌宫——行政院农产品促进委员会茨河手纺织训练所旧址,山西会馆——该所实习工厂,江西会馆——该所木工厂以及作为宿舍和临时课堂的其他会馆一览无余,分列街道两旁。这个由鄂西北区党委于1939年1月创办的手纺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培养了200多各骨干力量,是继应城汤池、红安七里坪等地创办的干部训练班之后,又一所干部培训学校。

  武汉沦陷后,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官部设在樊城。李宗仁成立了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李范一担任该会政治指导部主任兼经济委员会主任,杨显东任经委会副主任。

  当时,襄阳一带已是国民党后方最大的一个棉花产区,杨显东向李宗仁建议设法抢收抢购棉花,以免资敌。李宗仁很重视这个建议,旋即致电经济部,经济部转饬农本局福生总庄(重庆)派人到湖北赶办这件事。农本局想让杨显东来担任福生樊庄(樊城)的主任,同时推广七七纺织机,举办训练班。这样可以一方面培训农村合作事业手纺织技术指导员,发展农村地方工业,一方面生产急需的棉布、毛巾、被服等物质,支援抗战。

  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棉花专家杨显东开始觉得这一工作与自己的科学抱负很不适应,犹豫不决。1939年1月,杨显东经宜昌赴重庆,向董必武汇报襄樊的情况。董必武进行了周密的分析和考虑,最后告诉杨显东:应城汤池训练班,你和李范一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鄂北这个地区,既是个政治据点,又是个经济据点,在那里如果开办训练班,不仅可以培养抗日干部,而且还能筹备资金和抗日救援物资,我们认为还是留在鄂北好,那里有陶铸、张执一等同志和不少汤池学生,并不是孤军作战,加上李宗仁很器重,这也是个有利条件,不过你要和他们搞好关系,这是抗战形势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杨显东服从了组织的决定。

  几天以后,国民党农产品促进委员会正式任命杨显东为湖北省七七棉纺机推广专员,让他在鄂北筹建手纺织训练所,拨给10000元推广经费和几名技术员,杨显东还在李范一的支持下,请农业银行拨了50000元的经济贷款。随后同钱瑛、雍文涛等一道回到鄂北。

  5月1日,茨河训练所正式开学,训练所实习工厂同时开工。所训是“认真工作,努力学习,刻苦生活”。这些要求虽然不高,但很有实际意义,训练班上至干部,下到学员,从党员到群众,只有一个信念,为抗战而学习,为抗战而工作。

  训练班的科目是抗战形势、纺织概论、哲学、政治经济学、机械知识、军事知识和一般文化科学知识等。要求学员们了解抗战的道理,提高业务水平,做到平时能生产,战时能打仗。教员分别由王曦、吴显忠、庞俊、纪维学、张金龙等担任,有时还聘请西北区党委书记王翰、统战部长张执一、宣传部长曹荻秋和途经此地的党的领导人来训练所授课与演讲。

  茨河训练所共举办了三期,1939年5月至8月为第一期,同年11月至次年2月为第二期,1940年春至1940年夏为第三期。除第一期培训了学员120多人外,第二、三期每期均培训50多人,每期均为三个月。训练期间,半天学习理论知识,半天实习操作。每期结业以后鄂西北区党委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员分配到全省各地开展工作。有的学员暂未分配,就继续留在训练所里,白天生产,晚上学习。

  为了加强军事训练,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保证训练所的安全,1939年上半年,张执一通过七十七军副军长兼一七九师师长何基沣(中共特别党员)的关系,从七十七军领出四五十支步枪和几麻袋子弹,带回训练所。训练所军事训练,每天早晨起床后,由纪维学和张金龙带领学员们出操、跑步、练队列、刺杀和射击训练。每期训练班结业前,都要考核射击、刺杀和投弹。

  学员们的生活环境是极其艰苦的。由于纺织机械的增加,在文昌官相连的几间公房里,楼下做厂房,楼上做宿舍。夏天大家都没有蚊帐,致使疟疾大发,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王翰亲自到老河口和谷城县城弄些常用的药品,及时地战胜了疾病。1939年冬,训练所纺制了一批棉衣和棉裤,分发给了来自沦陷区的学员们穿,其他的学员们都是互相接济而度过严冬的。

  学员们的学习条件也很简陋,每人一个小凳和一块木板,学员们坐在小凳上,腿上放着木板当课桌,但他们学习很认真,一丝不苟。虽然学员们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甚至有个别人还是文盲,但他们学习起来劲头很足。文化程度低的学员刻苦攻读文化知识,文化程度高的学员就钻研大众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互教互学,有的甚至废寝忘食,学员们都进步很快。

  每逢抗日前线大捷和重大节日时,训练所便积极编排自己创作的文艺节目,组织地方召开庆祝大会和文艺联欢,主动地同当地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演出的文艺节目有《送郎上战场》、《巧杀日寇军官》、《放下你的鞭子》、《你家富贵我贫穷》等。这些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学员的抗日热情,而且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欢迎。

  1939年5月下旬的一天,陶铸由鄂中来到鄂西北,住在茨河。晚上,在娘娘庙里由王翰主持,有区党委成员和茨河特支党员骨干30多人参加,召开了座谈会。会上,陶铸分析了抗战的形势,阐述了我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指出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已经开始,我党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遭到了极大的困难。党要求在未沦陷的区域内,加强党的建设,整顿党的作风,纯洁党的队伍,随时准备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动员一切力量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陶铸的演讲,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增强了大家的抗战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茨河训练所陆续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弹花柜、织布机等纺织机械。到1940月年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制造出约2000台左右纺织机械。随着训练班的第一、二、三期学员的陆续结业,培养了一批技术指导员,除在谷城、盛、石花、庙滩、回流湾等地安装了约200多台纺织机械外,还逐步在襄阳、枣阳、宜都、新野等一带办起了20多个生产合作社,参加工作的有数千人。

  茨河训练所为抗战培养了一支坚强、能干的干部队伍。除李汉石、李旭智、倪黄文赴重庆,刘煌到延安外,绝大部分学员由党组织分期分批分配到豫鄂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工作。

  今日的手纺所旧址已成为谷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茨河镇德育教育基地之一,向茨河人民讲述着革命先烈那些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