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地标 > 武汉市 > 革命旧址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描述:
图片简介:

    吴楚英雄戈指日

    江湖侠气剑如虹

    能争汉上为先着

    此复神州第一功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身在香港的黄兴闻讯后立即绕道上海,奔赴武汉。行前,他奋笔留诗,赋予武昌首义崇高的历史地位。

   在风起云涌、波诡云谲的近现代革命斗争中,武汉是一方令革命者心向之的红色热土,而红楼便是这块土地上最为深刻的记忆。红楼本是清朝湖咨议局所在地,系一组红砖砌成的现代建筑,以其呈现红色面貌,又是辛亥义后鄂军都督府所在地,人们以红楼称之。湖北革命党人首揭义旗,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余年的封建帝制,革命狂飙席卷全国,一举倾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建立了中华民国,红楼也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

    红楼作为承载这一重要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象征,今天依然静静地伫立在武昌蛇山南麓、阅马场广场北端(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1号)的绿树丛中。那一组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建筑,经过多年的修复和建设,大致保持了当年的面貌。走近红楼,只见广场中央矗立着孙中山铜像,面南而立,神态安详。与之相对的,是当年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楼前的同心广场,寓意“两岸一心,和平统一”。

    1961年,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在红楼内开辟了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红楼和纪念馆亲笔题写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两块匾额。经过多年建设,红楼已成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红楼内开辟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占地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馆内藏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分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陈列。现恢复原貌开放的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住房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处、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各界人员处等。大量历史文物资料,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7年9月20日,宣布在京师设立资政院。各省设咨议局,作为中央和地方的咨询、议事机构。湖广总督赵尔巽即遵旨在武昌设立了湖北咨议局创办所。

  1908年9月,新任湖广总督陈夔龙奏改创办所为筹备处,加紧筹备咨议局成立事宜。1909年9月,当选议员会集武昌。与此同时,陈夔龙选定武昌阅马场北面紧靠蛇山南麓的绿营旧址作为咨议局的建筑地。湖北咨议局建筑由议场和议员公所组成,两项工程均于1910年9月初如期完工。

  湖北咨议局主要在红楼开展了两方面活动:一是举行了50余天的第二次常年会议和筹备第三次常年会议,二是投入了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和拒债保路运动。武昌首义第二天,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即在红楼以湖北咨议局名义通电全国,呼吁各省咨议局支持反清革命。

  成为湖北军政府的所在地,是红楼最辉煌的历史时期,由此奠定了红楼作为革命圣地的重要地位。

  1911年9月24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负责人初步拟定中秋节(10月6日)起义,并制定了详细具体的起义计划。后应湖南革命党人要求,延期至10月16日,约定湖北、湖南两省同时起义。由于武昌南湖炮队自发暴动,起义时间提前至11日。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机关检测炸药,不慎引起爆炸,起义事泄。10日晚7时许,驻守武昌城内的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在共进会会员熊秉坤的带领下首举义旗,打响了宣布清王朝灭亡的首义第一枪。起义士兵迅速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夺取枪械弹药,占领军械库。紧接着,熊秉坤以总代表的名义宣布起义部队为湖北革命军,行使指挥权,制订守卫楚望台和进攻总督署的战略部署。同时推举吴兆麟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组织进攻总督衙门及各要地。富有军事斗争经验的吴兆麟当即将起义部队分为三路,分别由熊秉坤、马荣、邝杰率领进攻总督署。

  经过一夜激战,武昌全城被革命军所控制,革命大旗十八星旗高高飘扬在黄鹄矶上。11日夜,汉阳、汉口的革命士兵相继举行起义,翌日即先后宣告光复。

  武昌首义胜利的消息,一时间传遍中华大地,革命浪潮迅即席卷全国。正如孙中山所说:“武汉军兴,建立民国。义声所播,天下响应。"首义爆发一个半月之内,全国有14个省以及上海脱离了清王朝的统治。

  首义胜利后,革命党人在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领导人未及时赶到的情况下,决定首先推举都督,着手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革命党人在红楼集会,推举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曾在北洋海军中任职。甲午战争之后,他南下投奔湖广总督张之洞,参与湖北新军的训练工作,深得张之洞的信任,曾先后三次被派往日本考察军事。1906年夏,任二十一混成协统领。

  10月11日晚,革命党人在咨议局召开会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决议:湖北革命领导机关定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设在咨议局;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纪年为皇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以都督黎元洪的名义通电全国,号召响应起义;革命军旗为十八星旗等等。

  在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的近三个月内,湖北军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和措施,组织和领导了抗击清军的阳夏保卫战,一度代行中央政府职权。

  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后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充分体现了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的性质。如明确提出保护实业,并对省内外实业进行保护性的注册管理;宣布保商为第一宗旨,裁撤苛捐杂税;免除农业征粮之苦;改良社会习俗,禁烟、禁食鸦片、禁止妇女缠足;向各国驻汉口领事馆发出照会,声明各国支持清政府的一切行为均为非法,并宣布保护在华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愿与各国建立睦谊关系。

  10月中旬,在宋教仁的主持下,开始起草《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简称《鄂州约法》)。11月9日,正式颁布《鄂州约法》。这是湖北军政府制定并颁布的一部极为重要的、带有根本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它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为思想基础,以三权分立为理论基础,开创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以宪法形式塑造国家形象的先河。

  《鄂州约法》共分总纲、人民、都督、政务委员、议员、法司、补则七章六十条。“总纲”规定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并第一次赋予了人民广泛的权力;二是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政府,政府由都督及其任命的政务委员和议会、司法构成。《鄂州约法》成为后来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本。

  面对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清政府图谋反扑。清军与革命军在汉口、汉阳进行了40多天战斗。革命军英勇拒敌,展开艰苦卓绝的保卫战。

  在战局危急的关头,黄兴与宋教仁、刘揆一等越过敌人的封锁,于10月28日从上海抵达武汉,次日即亲往汉口视察前线战况并部署防务。29日,黄兴亲自指挥进攻大智门的战斗,一度把清军打退。终因清军增援强大,11月1日,汉口沦于清军手中,革命军退守汉阳。

  11月2日,黄兴被推戴为战时总司令。次日,黄兴在军政府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汉阳战守事宜。同日,在阅马场举行登坛拜将仪式,他发表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提出约法三章。随后在汉阳成立革命军总司令部。

  由于湖南援军抵达以及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革命军士气高涨。11月16日,黄兴率湖北革命军和湖南援军踏浮桥过汉水反攻汉口清军,前锋推进到居仁门一带。但由于缺乏有效配合,反攻汉口的计划受挫,革命军退回汉阳,在仙女山、锅底山、扁担山一带与清军进行激烈的争夺战。21日,清军分水陆

两路,以优势兵力攻破革命军外围防线,战斗在汉阳市区激烈进行。27日,黄兴亲临火线指挥战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难挽败局,汉阳失守,革命军退守武昌。之后,黄兴离汉赴沪。

  阳夏保卫战虽难挽失利的败局,但革命军所表现出的英勇抗敌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湖北军民的革命斗志,同时赢得了时间,有效地牵制了北洋军的主力,为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2月下旬,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并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4月9日,孙中山应湖北军政府之请,乘“江宽”轮从上海溯流而上。他在武昌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表示对武汉有三大感情:一是调查战绩,凭吊忠魂,即对于武汉革命军人之感情;二是伤痛瓦砾,督促建筑,即对于武汉商人之感情;三是哀念流离,抚恤疮痍,即对于一般国民之感情。10日,孙中山莅临湖北军政府,对武昌起义的历史功勋给予充分肯定。在二楼会议室,孙中山会见军政府领导成员和武昌起义的志士代表,与全体人员在军政府后花园合影留念。

  百年时光如白驹过隙,红楼仍巍然耸立,庄严肃穆而不失挺拔秀丽的气势与韵致。红楼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一座丰碑,记载了湖北人民谱写的史无前例的时代壮歌,凝聚着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爱国爱民、甘于奉献的首义文化内涵。

  辛亥革命成功地打开了通往民主政治的大门,也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客观条件,部分辛亥革命的参加者,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它的未竞事业,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经天纬地的巨大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