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地标 > 黄石市 > 革命旧址
阳新龙港革命旧址群
描述:
图片简介:

  阳新县历史悠久,公元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县,宋、元、明、清先后称兴国军、路、府、州;1912年废州设县,1914年定名为阳新县,沿用至今。县城西南50公里处,有一处被红军将士们誉为东方“小莫斯科”的地方——龙港。龙港西南与通山县交界,南与江西省武宁县接壤,东与瑞昌市毗邻,是一座因埠而兴的古镇,也是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如今,龙港拥有革命旧址70多处,大多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遗产。

  1925年3月,龙港人柯少轩回到家乡发展党组织,在下畈成立了阳新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下畈党小组。同年12月,阳新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一龙港党支部诞生。1927年9月,龙港秋收暴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30年,彭德怀、何长工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进驻龙港,开辟了以龙港为中心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掀起革命热潮。

  当地百姓兴高采烈地迎接红五军的到来,彭德怀在《自述》中描述了当时军民鱼水情的动人场面:

  进至阳新县龙燕区,该地群众对红军的热爱,比平江群众有过之而无不及。外地红军到达该区,均不愿离开。群众对伤病人员之照顾,真是无微不至。沿途欢迎红军之口号声.歌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当年天旱,苦久无雨,可是红军路过,茶水满布,宿营用水煮饭,亦不感困难。妇女老小,人手一扇,站立道侧,替红军扇凉。到宿营地时,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开好铺,他们自己露宿,决不让红军露营。在营地终日歌声、口号声不绝于耳。不间断地宣传鼓动,对敌军一层又一层的警戒,封锁消息,保护红军。粮食缺乏,农民将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薯丝、玉米、稻米,自动地送到各部门前,倒在桶里就走了。

  这种军民一家亲的局面不仅是因为当地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还因为彭德怀身上体现出的亲民爱民作风,打动了当地的百姓。红五军驻扎在龙(港)燕(厦)一带。为了解民情,彭德怀亲自到各处察看地形、走访群众,了解龙港和阳新的风土人情。他说:“不找打鱼的,钓不到大鱼;不找打柴的,找不到山路。”他的调查巨细无遗,风土人情、河流、山林、道路、雨水无所不包,这为彭德怀以后的战斗指挥提供了正确的决策依据。

  在群众高度热情的鼓舞和实地调研基础上,红五军决定进攻阳新城。当地百姓自发成立担架队,主动将伤员抬回自己村里照顾,成为了红军的后援队、医疗队。面对此情此景,许多士兵深受感动,他们发誓说一定要拿下阳新城,消灭罗霖师,否则就会辜负阳新人民的厚爱。当国民党军郭汝栋部从大冶前来增援,攻打阳新县城不克的情况下,彭德怀果断决定转攻大冶,攻克大冶后,猛追至鄂城、黄石港,威逼武昌。

  在黄石港、金牛镇,群众的力量再次得以体现。在黄石港没收帝国主义的洋行、商店时,成千上万农民有序组织成搬运队。在金牛镇没收大地主财物,地方负责人宣布现金归红军作军费后,农民自发地挑着铜币、银币送到红军司令部,丝毫没有短少。

  彭德怀将井冈山的斗争经验带到了龙港。他认为:“以井冈山为旗帜,主要的就是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结合的关键在打土豪分田地,政治上打掉地主阶级的威风,经济上没收其财产分配给农民。湘赣边区实行土地平均分配,就是实行‘耕者有其田’”。因此,他在龙港成立了报社、银行、红军后方医院、兵工厂、被服厂、纺织厂、军校厂、彭杨学校;协助龙港党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并以龙港为依托,横扫赣北、鄂南、鄂东十余县反动武装,巩固和扩大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1930年6月,红五纵队由初来时的300人发展到5000人,扩建为红八军。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鄂东特委和鄂东工农革命委员会迁来龙港。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鄂东南特委、鄂东南政治保卫局、鄂东南总工会、鄂东南工农兵银行、鄂东南红军招待所、红五军司令部等17个党政军机关也相继建立。当时,这里云集着党、政、军、工厂、学校、医院、银行、商店在内的48个机关单位,如红三军独立第三师、鄂东南工农银行、红军后方医院、彭杨学校、红五军司令部、报社、医院、兵工厂等。

  同时,为了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决苏区生活必需品,特别是食盐、药材奇缺的问题,特委在龙港设立了劳动总社、转运局,允许私营,保障了军民生活供给,巩固了革命根据地。龙港成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苏区21个县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红色革命中心,人称“小莫斯科”。

  在这里,红军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百姓称赞。其中,“提包政府”刘道富的故事最为人们津津乐道。刘道富是龙燕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龙港是其政府机关所在地。在百姓看来,作为龙燕区苏维埃政府的主席通常应坐在机关里办公,但刘道富却不这样,他的办公地点不在机关而在乡野村头。人们常见刘道富的身影出现于各个乡村角落,斗笠、草鞋、挎包是他的标准办公装备。因此,百姓亲切的称他“提包政府”,人们唱到“一点一横长,道富主席到朝阳,脚穿草鞋走忙忙,为我工农谋解放”。

  如今,中共鄂东南特委书记吴致民和301 1名红军将士忠骨静静地长眠于龙港;彭德怀故居、鄂东南特委机关、彭杨学校等40处革命旧址保存完好。这些现存于600米长的龙港红军街上的建筑多为清末二层单檐砖木结构瓦房,颇具徽派风格;近百幅当年的墙标、壁画等遗迹还清晰可见。走进彭德怀旧居,他的卧室不仅有一前一后两道门,而且有三条逃生道路:一条是卧室后门右手边直达二楼的楼梯;一条是卧室后门左手边的大门,门外有河,危急时可走水路离开;第三条是一条秘密地道。当年斗争的惨烈由此可见一斑。历经风雨侵蚀的它们成为了那段历史真实的见证人。

  1976年,湖北省革命文物工作座谈会在龙港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和全国27个省市的专家代表一致称赞“龙港是一个天然革命历史博物馆”。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彭德怀旧居、中共鄂东南特委遗址、中共鄂东南道委旧址、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旧址、鄂东南总工会旧址、鄂东南政治保卫局旧址、鄂东南工农兵银行旧址、彭杨学校旧址、鄂东南电台及编讲所旧址等36处遗址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6处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2处分布在红军街上。2002年国务院公布龙港革命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以来,阳新县对红色景区采取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了《龙港革命旧址文物保护规划》。如今的龙港已开发出革命历史纪念馆、彭德怀旧居、鄂东南龙燕区苏维埃旧址、无名革命烈士墓林等红色旅游景点。阳新县依托这些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不断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龙港红色旅游区以革命文物的保护为重点,抓好中共鄂东南特委旧址、红军一条街等国家、省级保护旧址的维修。同时,抓住国家编制全国红色旅游后续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完善龙港旅游中心镇配套服务功能,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力争将龙港纳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将龙港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纳入全国红色旅游开发规划项目,把龙港打造成全国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

  走在红军街上,看着历经岁月考验的老屋,听人们述说当年的繁华与激情、战火与硝烟,历史与现实仿佛在这一刻得以重叠。这些仍默默伫立着的革命旧址,承载着革命先烈为祖国的独立富强献出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