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地标 > 黄冈市 > 纪念场馆
团风林家大湾林育英林育南林彪旧居
描述:
图片简介:

  “白羊山、凤凰口,山清水秀林家湾。”林家大湾,地处团风县回龙镇。穿过回龙镇约六七里,只见耸立着出一座形神俱似一头山羊的山岭。山岭海拔约300米,山不险不陡却回环逶迤气势不凡,满山稀疏的松林。白羊山南麓,山势三面环围着两座中间只隔着一冲水田的小山村。这就是林家大湾和染铺湾(系从大湾分支出来,也姓林)。就在这两座不起眼的小山村,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林育英(张浩)、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林育南和军事家林彪

  林育英(1896-1942年),曾化名张浩、李福生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家。五四运动时期,林育英受林育南和恽代英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2年2月,林育英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化名李福生前往莫斯科。由于过去长期从事工人运动,懂俄文,中央派他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和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党中央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共产国际为了传达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要派人回到中国,恢复和中共中央的联系。从苏联回国有东北、新疆、内蒙古三条路线。当时,东北已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不能走,新疆到内地路途遥远,只有从蒙古人民共和国入境路程较近,但是要穿过荒无人烟的沙漠,一路上要经过多道关卡、检查,一片纸、一封介绍信也不能带在身上,文件都得记在脑子里,万一被捕,也要宁死不屈,不能泄露一丝一毫的秘密。因此,派回国的同志不仅要立场坚定,机智勇敢,有应付敌人的丰富经验,还要在党内有一定的威望,为国内同志所熟悉和信任。经过组织上的慎重考虑,决定派林育英回国执行这一任务。“张浩”这个化名就是这时取的。

  1935年11月,林育英到达陕北定边,稍晚一些到达瓦窑堡。林育英回国后,做了两件重要的大事:一件是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的意见,这对中国共产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另一件是帮助党中央做了团结红四方面军的工作,促成了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

  在中央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的时候,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就中断了。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往西走,党中央曾经派陈云出去设法和共产国际恢复联系。但由于红军在长征中总是行军打仗,和共产国际的联系一直没有接通。林育英在这前后找到党中央,带来共产国际的正确意见,这对于毛泽东建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在全党的贯彻执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林育英不畏艰险,长途跋涉走到陕北,及时把共产国际的正确意见传达给中国共产党,是对中国革命的一大贡献。

  林育英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帮助中央挽救了红四方面军的一些部队和干部。长征途中,由于张国焘坚持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路线,党中央只得先行带领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而红四方面军则转而南下。红四方面军向南退却到西康后,张国焘另立中央,政治上日益孤立,军事上碰了钉子,搞得没有出路。后来任弼时、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和朱德、刘伯承等同志一起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进行斗争。这前后,林育英多次打电报向红四方面军说明共产国际的意见,并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劝张国焘回头是岸。经过事实的教训和多方面的工作,红四方面军终于执行了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于1936年10月到达会宁,和红一、二方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来到陕甘宁边区学习期间,林育英又逐个找他们谈话,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大批红四方面军的干部逐渐消除了消极情绪,和红一、二方面军一起并肩战斗。这对加强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打开抗战初期的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由于早期在工人运动中受尽国民党酷刑,林育英身体遭到严重损害,再加上夜以继日地为党工作,这位伟大的革命者英年早逝。1942年3月6日,林育英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年仅45岁。弥留之际,林育英依然心系中国革命,他说:“我奋斗了二十年,现在就要看到胜利曙光的时候,却要走了,没有看到胜利,终生遗憾。”他要求葬在青年文化沟桃花岭,因为桃花岭和党中央毛主席所在地杨家岭隔河相望。林育英敬仰毛主席,忠于党中央,他深情地说:“我要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中央批准了他的遗愿。毛泽东说:“让林育英同志天天监督我们。”林育英的去世是党和革命的重大损失,毛泽东亲自为林育英写下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高度评价了他光荣的一生。林育英的灵柩由毛泽东等中央几个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抬到桃花岭,这也是一项莫大的殊荣。

  林育南(1898-1931年),和林育英同一曾祖父,和林彪同一祖父。林育南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优秀领导人和杰出组织者。1917年10月,林育南加入恽代英创办的互助社。1921年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1月,他到苏联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会议。回国后,林育南指导成立了粤汉铁路工人联合会。1922年10月11日,粤汉铁路工人联合会根据他的意见,要求铁路当局改善工人生活待遇。遭铁路当局拒绝后,粤汉铁路工人罢工,武汉到长沙的铁路全线瘫痪。北洋军阀吴佩孚慌了,立即指令湖北军阀肖耀南接受工人提出的条件,使铁路早日复工通车。随后,林育南和施洋指导、组织了湖北省工团联合会,他担任秘书主任。他们创办《真报》,动员工人。林育南是二七大罢工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罢工失败后,他一直在湖北坚持战斗。

  1925年到1930年间,林育南先后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北区委宣传部部长、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并于1927年4月至5月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1931年1月17日,他同何孟雄、李求实等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林育南经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对党忠诚,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1931年2月7日,林育南与何孟雄等24位共产党员与革命者,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33岁。

  林育南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位杰出的宣传家。1919年3月,林育南为团结、吸引更多的青年关心国家大事,联络进步青年魏以新等人在武汉创办了《新声》半月刊。该刊一面世,就成为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的锐利武器,团结、启发民智的重要舆论工具。1919年9月,林育南与互助社的成员又在武汉创办了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向上》。他是多面手,刊物办起来后,他又当主编、又当编辑、又当记者,将刊物办得十分出色。1922年10月,林育南又在汉口创办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真报》,此报既是党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宣传阵地,又是湖北地区党组织的活动、指挥机关。20年代中后期,他在武汉、上海创办了《群众》周刊和《工人日报》。1930年8月15日,党中央决定把《红旗》报与李求实主编的《上海报》合并为《红旗日报》,由林育南任主编。那时,党的一切活动处在秘密状态,上海军警特务如麻,《红旗日报》天天出报,困难甚大。林育南主持《红旗日报》期间,凭借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将党中央的这份机关报办得十分出色,而且期期发行出去了。他在《新声》、《向上》、《真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达130余篇,他写的《福泽谕吉教人以独立自尊之道论》、《京汉铁路总工会全体工人罢工宣言》、《旧家庭改良问题》等文,均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林育南任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秘书长期间,主持起草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以及《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法》等文件,具有极高的水平。林育南被捕牺牲后,这些文件辗转秘密运往中央苏区,在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获得了通过。

  林彪(1907-1971),原名林玉容,他是在考入黄埔军校后才改名为林彪的。1923年,林彪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8岁时,林彪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大革命失败之后,林彪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参加湘南起义,并随着武装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成为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

  林彪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多次重大战役,在征战中军事才能进步很快,1932年,他被擢升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之一的第一军团总指挥,年仅25岁。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林彪任一一五师师长。1937年9月,为了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作战,一一五师在林彪、聂荣臻的率领下,进驻平型关东南的上寨、下关地区,待机歼敌。9月25日,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这就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经典战役——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也是中国军民歼击日军规模较大的一次。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因为平型关战役所产生的意义重大和深远影响,此役成为全国舆论宣传中的重大新闻,被各报刊登载。林彪作为此役的指挥官在党内的影响更大,在全国也成了知名人物。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林彪受命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和中共东北局书记等职。在东北战场上,林彪更是充分显示出了他杰出的指挥才能,他总结出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等战术原则,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页。辽沈战役结束,林彪与罗荣桓进驻华北,与聂荣臻等共同指挥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天津。平津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率领这支部队继续南下,一直打到中南地区,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林彪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