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名人 > 革命先驱 > 杨学诚
革命先驱
杨学诚(——1944.3)
籍    贯:湖北黄陂
军    衔:
简    历:
人物生平

  杨学诚又名奇山,湖北黄陂人。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出台后,杨学诚不得不卷进这剧烈动荡的政治激流之中。他热烈地参加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游行示威和翌年1月的南下扩大宣传,回校后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1936年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秋出任支部书记。“七七”抗战爆发,平津失陷。杨学诚作为平津流亡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先后建立和领导了济南和南京的平津同学会,最后于9月初到达武汉,担任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以后湖北省委成立,他担任省委青委书记,负责创立和领导了湖北的青年救国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青年抗日运动。1938年8月,湖北省委派他去鄂中工作。他和陶铸一起开辟了以应城、京山为基地的抗日游击区。后又组建了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参与领导建设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3年初,他从鄂南返回江北,已是身患多种疾病,但仍抱病坚持工作。严重的肺病使他卧床不起。1944年3月6日,平汉线各据点日军出扰大悟山南北地区。3月7日杨学诚随军转移,在大悟山北麓高家洼病逝,时年29岁。

  1915年8月8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七、八岁时读私塾,后由三伯资助到汉口新民小学读书。1930年考入湖北省立高中。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一二九”运动后转入哲学系。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中共北平市委决定组织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他首先报名参加,与李昌、于光远等人组成第三团先遣队,徒步南下。1936年2月1日,清华大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他成为民先队活跃分子。一次,国民党军警到清华园搜捕学生运动领导人,他安排蒋南翔在自己宿舍内隐蔽,并掩护安排转移。3月,清华民先队选举李昌、杨学诚为大队领导人。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秋后,任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1937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他和黄敬、李昌、林一山等跟随刘少奇、彭真一起去延安参加会议。会上,他们听取了毛主席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他在会上发了言,汇报了革命学生的思想情绪,并对今后的斗争提出建议。会后,回到北平,任中共北平市委学委书记、西城区委书记。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他和蒋南翔等人秘密筹划组织流亡学生撤离北平,一部分北上参加游击队,一部分南下进行救亡宣传工作。9月初,他率平津流亡学生来到武汉,并参加中共湖北省委工作,任青年书记。遵照省委指示,他去鄂中组织抗日武装,发动游击战争。1938年8月,鄂中特委成立,他任特委书记。11月,参加了设在随县均川镇的抗敌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他以该会名义,办了两期干部培训班,为各县培训了一批党的基层干部。不久,鄂中特委在丁家冲召开会议,确定整编部队工作。会上,他提出“大力搜集武器,发展抗日武装”的要求。会后,组织潘家集商民自卫队搜集国民党溃军枪支,在应城矿区扩军。12月份,已有步枪50多支,组成3个分队。这时应城巡检司党领导的武装30多人、20余支枪,也到丁家冲会合。通过他做工作,应城县政府常备队李又唐部200多人也来到丁家冲。于是,正式成立应城抗日自卫队。1939年1月下旬,鄂中区党委成立,钱瑛任党委书记,后由他代理党委书记。11月中旬,遵照党中央指示,决定撤销鄂豫皖、鄂中、鄂东三个区党委,统一成立鄂豫边区党委,他任边区党委组织部长,后又兼任社会部长。1940年4月,鄂豫边区新四军主力奉命东进,留守后方的部队成立路西指挥部,陶铸任指挥长,他任政委,统一指挥京山、安陆、应山、天门等地的新四军四、五、六团及地方武装,坚持斗争。8月,边区党委决定开辟天(门)西地区为根据地,在南山成立指挥部,刘少卿任指挥长,他任政委。1941年4月,鄂豫边区行政公署成立,当选为行署副主席兼党组负责人。1942年7月27日,华中局指示新四军第五师挺进鄂南地区。他与刘少卿奉命率领部队向鄂南进发。8月1日在黄冈与下巴河之间过江,8月2日击溃在刘仁八、潭家河一带的守敌,建立了中共大(冶)阳(新)、武(昌)鄂(城)两个工委。8月5日,又率部向通山大幕山挺进。10日,成立鄂皖兵团指挥部,刘少卿任指挥长,他任政委。由鄂南返回边区后,他仍任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副主席。由于战争环境,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疗养,他患了结核性肋膜炎,病情日重一日,终至卧床不起。1944年4月,病逝于大悟山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