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族的源流和兴起

“匈奴”一词最早见于周代的《逸周书·王会解》。该书记载:北方有“匈戎狡犬,狡犬者,巨身,四尺果。皆北向”。《斟补》引《稽瑞》作:“匈奴献豹犬,豹犬,巨口,赤身四足。”《通典》云:“《山海经》之苗裔也,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骢、驴、骡、駃騠、騊駼、驒骥。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淳维,《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匈奴始祖名。”《索隐》引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故应劭《风俗通》曰:“殷时日獯粥,改日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日荤粥,周日猃狁,秦日匈奴。”
可见匈奴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存在于北方,夏桀之子淳维因国灭而逃至匈奴部落,被推为君长。后该部落北迁徙至今内蒙古的乌兰察布盟及锡林郭勒盟一带。匈奴建国前,蒙古草原各部落仍处于分散和落后的状态。正如《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所言,各部落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是“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这正说明匈奴族在公元前3世纪及其以前的政治和社会组织还处在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头曼单于便是公元前3世纪匈奴部落联盟的盟主。在秦汉时,该部落联盟逐渐吞并楼烦、林胡、白羊、丁令及乌孙、大月氏、西域等国,形成强大的国家。后来,由于自汉武帝开始,汉匈之间战争频仍,匈奴实力大减,匈奴内部统治阶级间的矛盾在不断地加剧,权位之争日趋激烈,从而导致了匈奴的分裂,分成南、北匈奴。不久,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为汉朝军队所击败,其中一支向西迁,成为西匈奴。它横扫中亚、里海、黑海、东欧直至中欧法兰克,大败日尔曼各族及欧洲各国盟军,称雄于欧洲,最后建国于匈牙利,引起了欧洲民族格局的大变动。而南匈奴大多内迁今华北地区,在晋代以后,从南匈奴分解出名为屠各胡的一支在今山西和陕西建立了汉一前赵政权,从匈奴分解出的另一支已有匈奴。”《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临松卢水胡在今河西走廊一带建立北凉政权,由匈奴与鲜卑两族融合而产生新的一支铁弗匈奴在今陕北一带建立大夏政权。其他南匈奴分支则分别融人了西突厥、回纥和汉族等族。留居于大漠南北的匈奴人,则分别被鲜卑、铁勒、突厥等民族所融合。到唐以后,匈奴人已不见于中国境内,也消失于亚洲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