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魏国

曹操控制汉献帝后,东汉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但曹操不愿亲手改朝换代,而是想创造条件让儿子取代汉朝。他曾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曹氏内部产生了一些纷争。曹丕是曹操长子,按理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曹操喜爱曹丕的同母弟曹植。曹植才华出众,每次曹操向他提出一些问题,他都能应声而对。曹操认为曹植是诸子中最可定大事的人,几次都想把他立为太子。 曹植性任自然,行为不作修饰,又好饮酒。曹丕则矫饰自己的行为,官人及曹操左右的人都为他说好话,更有几个大臣以立长的理由劝说曹操。217年,曹植饮酒而醉,乘车在邺城的驰道中行走,违禁开司马门而出,曹操大怒,改变了对曹植的看法,立曹丕为太子。219年,关羽包围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去救援,临行有事要向曹植嘱咐,不料曹植醉了酒,不能前往,曹操只好撤销了任命。关于此事,又有一种说法,是曹丕把曹植灌醉,以便使曹操更厌恶曹植。以后曹植彻底失意,先是被封为陈王,又被改封为东阿王,在曹丕及其子曹睿的压制下,抑郁而死。220年,曹操去世。在曹氏集团的策划下,百官请求汉献帝退位,并向曹丕呈递劝进表,于是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这年,曹丕称帝,是为文帝,定国号为魏,迁都洛阳。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对汉代察举制度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是在中央政府中选择所谓“贤有识鉴”的官员,按照他们各自的籍贯兼任本州本郡的“中正”;中正负责察访散在各处而籍属本州本郡的士人,采择舆论,根据家世和行状,定为九品。这些人任官时,政府按照他们的品第,分别除授。已经入仕的人,也要三年清定一次。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评定人物的权力完全控制在大族名士的中正手中,实际上等于承认了世家大族操纵铨选的合法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评定士人的品第很自然地逐渐不凭才能,而单纯以家世高低为准。它对于维护士族门阀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统一,曹丕于222年、224年、225年三次大规模出兵征伐孙权,都因长江之隔没有取得成果。226年,曹丕死,子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魏文帝、明帝时又有恢复肉刑的议论,用意也是把一些要处死刑的人用肉刑替代,多活下一些人,因多数人不同意而作罢。文帝时处各种刑罚的人很多,一度每年达十万人,当时的曹魏人口粗略估计应在一千万左右,犯法的人口比例很高,统治者已感到承受不起。究其原因,应是社会环境恶劣,导致大批人触犯法网。魏明帝时曾大规模兴建许都及洛阳。在洛阳修建的宫殿有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总章观高十几丈。又在洛阳的芳林园中修建水池及人工湖,在宫殿之北立八坊,作为女才人、女尚书游乐办公的地方。还引谷水到九龙殿前,修筑玉井、扶栏,有蟾蜍状的设施接水,再由神龙状的设施把水喷吐出来。在芳林园西北部堆出土山,上面种植松竹杂树,到山上捕获一些禽鸟野兽放到土山上。魏明帝还派马均造指南车以及以水为动力的杂技机械。他把长安的铜人、铜骆驼、承露盘迁到洛阳,征集大量铜铸造两个铜人,称为翁仲,立于司马门外;又铸高四丈的铜黄龙和高三丈多的铜凤凰,放置在内殿前,导致百姓负担很重,无法按时耕种。一些大臣劝阻明帝,但不被理睬。魏明帝不仅大肆兴建宫室,留意玩饰,又多次掠夺民间美女,淫侈无度。以前无需负担一般徭役的屯田客,这时也常被征发去修建宫室。官吏的俸禄大大减少,轮休的将士也得不到廪赐,不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不满情绪。在曹操死后逐渐掌握大权的司马懿,乘机广树恩信,培植自己的势力。尽管曹魏长期用兵,对民力及物资消耗很大,但毕竟结束了汉代末年北方地区的内乱,使统治秩序得以重建,躲避战乱的农民陆续回到家乡开展生产,手工业也得到发展,经济有了一些恢复,人民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魏国统治的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水、泗水流域,过去一直是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文化较进步的地区。经过东汉末年的连年争战,不少地主豪强逃往异乡,随后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兼并混战,迫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四处流亡。北方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局面。昔日名都洛阳,被董卓烧毁,只剩下瓦砾一片。繁华的中原地区,到处是百里无人烟的荒凉景象。土地荒芜,手工业衰落,商业停顿,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谁能迅速恢复农业生产,保证军粮供应,并使流民稳定,农民回归土地,谁就能成就伟业。曹操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l96年开始,曹操在许县(今河南许昌)募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成效显著。于是他在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和军事上有重大意义的地区,广泛推广屯田。曹魏的屯田区不隶属地方郡县,直属中央大司农,土地为国家所有。屯田客是国家的佃户,每年按实际收获向官府按比例缴纳地租,用官牛的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对分。实行屯田制度,使许多脱离土地的农民重归于田,土地和劳动力都控制在政府手中。除民屯外,还有军屯。军屯区的屯田兵,既担负作战任务,又从事农业生产,国家运粮养兵的负担因而大为减轻。以后曹魏又陆续把屯田区扩大到颍川、魏郡、邺城、汲郡、河内、沛郡、洛阳、长安、汉中、皖城、河东、睢阳、芍陂、淮南、淮北、襄城等地。几年之后,各屯田地点的仓库中装满了粮食,提供了大量军队用粮,也减少了百姓的运输负担。241年,经由邓艾建议,淮南、淮北的五万魏军在当地屯田,一边守备,一边耕种,开辟河渠,灌溉漕运,每年可生产五百万斛谷物,六七年就可以积蓄十万人五年的军粮,为进攻吴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魏又制定法令,向非屯田区的广大自耕农征收租调。按规定,田租每亩交谷四升,户调每户绢二匹、绵二斤。这样,一般农民的负担比过去有所减轻,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生产积极性随之提高。曹魏实行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本是汉代的恶政,当时就引发争议,并一度被取消,这时重新实行,有集中资源以便国家使用之意。曹魏时,冶铁工具有所改进,鼓风采用水排,比“马排”提高效率三倍。当时的冶铸业大量使用煤。曹操在邺城修筑了规模巨大的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三处别墅。其中冰井台有房屋一百四十间,台下有冰室,冰室内有井,井深十五丈,内储煤数十万斤。煤和水排的使用,提高了铁的产量和质量;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起色,魏明帝太和年间恢复使用五铢钱。在地方上,一些地方官为恢复经济做了很多努力。汉末战乱使中原人口死亡流失很多,招徕人口成为地方官员的一大要务。郑浑任冯翊太守,有四千多户人前往归附。金城太守苏则对于安抚百姓孜孜不倦,十天到一月之间有流民几千家回归。凉茂在泰山太守任上,时间不长就有百姓一千多家到这里来定居。洛阳在董卓之乱后几乎成了一座空城,钟繇当这里的地方官时,把关中一些百姓迁来,又招徕了一些逃跑的人口,几年间,洛阳人气渐旺,使日后曹丕得以在洛阳建都。还有一些官员努力组织生产。扬州刺史刘馥实行施恩于民的政策,广开屯田,整修芍陂、茄陂、七门堨、吴塘堨灌溉稻田,引得数以万计的流民从南面渡江或走出山区到合肥一带居住。杜畿任河东太守,实行宽厚惠民的统治,百姓努力生产,家家生活物资充实。杜畿在河东郡任职十六年,政绩考核是地方官中最好的。关中人民在战乱时流亡到荆州的有十多万家,中原安定后,想要回到家乡,但没有耕牛和犁,卫觊主张实行盐铁专卖,把国家获得的收入用于购买耕牛农具,贷给农民,使他们能够开展生产。曹操采纳这一建议,流民得以还乡进行生产,使关中生活资料大为充实。不少曹魏官员都注重水利建设。夏侯悖在陈留修了太寿陂。郑浑兴建了郑陂。豫州刺史贾逵挡住鄢水、汝水,建造新陂,又阻挡长溪水,造出弋阳陂,还开通了运输用的渠道二百多里,人称贾侯渠。幽州刺史刘靖修戾陵堰、车箱渠,引水灌溉土地一万多顷。司马懿在淮北开通淮阳渠、百尺渠,在关中经营成国渠和临晋陂。司马孚经营沁水渠。沛郡在萧、相二县交界处兴陂塌,开稻田,改变了当地长期水涝的局面。关中的临晋陂引水和洛水灌溉盐碱地三千余顷,今北京附近的戾陵堰水流四五百里,灌田万余顷。凉州则广开水田,募民佃种,常年丰收。有的地方官还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敦煌在推广耧犁和水利灌溉方面节省劳力过半,产量增加五成。修建水利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交通运输的改进,起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经营,曹魏经济有了起色,许多地区河渠成网,屯田连片。自洛阳至寿春,“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洛阳地区垦田很多,关中地区到魏明帝时已有余粮,淮河流域到少帝曹芳时被描述为“仓庾相望”。

魏国还建立了官营的纺织手工作坊,专门制造“练”这种丝织品。238年,司马懿率兵四万讨伐辽东公孙渊。公孙氏是辽东的一个军政集团,从汉朝末年以来已历数代。公孙渊与吴国联合反魏,237年称燕王。为了抵抗魏军,公孙渊出动几万人屯据辽隧,挖了二十多里的堑壕。司马懿认为这是要使进攻的魏军久攻不下,成为疲军,就决定直指公孙渊的权力中心襄平。他派人树立了很多旗帜,作出要先进攻南面的状态,引得辽隧守军全部精锐部队向南,魏军则悄悄从北面进军襄平,路上遇到回救的辽隧军,败之,乘胜到达襄平。时值夏季,大雨一月不止,辽河水暴涨,平地积水几尺,运输物资的船可直达襄平城下,而襄平城中兵多粮少。公孙军士兵乘着大水到城外采集粮食柴草,司马懿既不移动部队也不进攻外出的公孙军,向对方显示魏军“无能”,以使公孙军不至于逃走,从而将之全部消灭。雨停后,魏军包围襄平,起土山地道,用楼车、大盾昼夜攻城,城内粮尽,人相食,公孙渊大将杨祚投降。不久,襄平被攻破,公孙渊父子被杀。司马懿进城,杀公孙渊官吏军民七千多人。辽东归魏。曹魏后期,发生了司马氏篡代引发的内争。司马氏是有名的世家大族,世代做东汉的将军、太守。司马懿是曹操的大将,他富有谋略,在指挥对蜀国和吴国的战争中,树立了自己的声望。司马懿早年被曹操征召为官,但他拒绝应征,曹操表示要惩罚他,这才任职。有人向曹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一次司马懿与曹操谈话完毕向外走,曹操突然在后面叫他,司马懿身体还朝向前方,但头部整个扭转向后,类似狼回头的样子,据说这不是一个让人放心的相貌。但几十年来司马懿一直为曹魏政权出力,并表现出了相当的才能,曹魏几代皇帝对他也并无疑忌。魏明帝临终时,诏宗室曹爽和司马懿辅佐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曹爽怕司马懿权重难制,把他由太尉调为太傅。太傅位在三公之上,是最尊贵的官职,但没有实权。曹爽任命自己的兄弟曹羲统领禁军,又提拔何晏、邓飚等一批名士分居要职。247年起,司马懿开始准备夺取朝中大权。为了降低曹爽的戒心,司马懿伪装年老体衰。曹爽集团的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借临行向司马懿告辞之由刺探他的动向。司马懿令两个女仆搀扶着他出来,取衣服时衣服掉到地下,又指着嘴表示口渴,让女仆喂他喝粥,粥从嘴边流下到胸前,说话也是声气不接。他又装作听力有碍,对李胜说:君屈就并州,并州接近胡地,好为之备,恐不能再见面了。李胜纠正他:是出任荆卅I,而非并州。司马懿继续发挥说:君刚到并州?李胜把司马懿的情况告诉了曹爽,于是曹爽等人不再注意司马懿。249年,乘曹爽等人陪同曹芳出城祭陵之机,司马氏在洛阳城中突然发动政变。当时,曹爽集团的全部政要都已陪同出行,司马懿假借太后诏命,罢黜曹爽,关闭洛阳城门,占据武器库及洛水浮桥,派遣对曹爽集团不满的司徒高柔占据曹爽的军营,太仆王观占据曹爽之弟曹羲的军营。曹爽等人在外只好征发几千屯田兵作为护卫。司马懿派人劝说曹爽早归认罪。大司农桓范从洛阳奔出,见到曹爽,劝他带皇帝到许都,征调各地军队,自己用大司农的权力可调集军粮,与司马懿一战。曹爽犹豫不决,他的两个弟弟也不同意桓范的意见。经通宵考虑,曹爽放弃了抵抗,他向皇帝要求免除自己的官职,回到洛阳。司马懿命令士兵把曹爽兄弟的住宅围困。有关部门奏报黄门郎张当与曹爽有奸谋,逮捕审问的结果是曹爽与何晏等人阴谋在三月发动反逆。于是把曹爽兄弟及何晏、李胜、桓范等人逮捕,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全部诛杀并灭三族。从此,司马懿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握了曹魏军政大权。251年,太尉、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懿。王凌出自太原祁县王氏,这个家族素以嫉恶如仇闻名,东汉末年诛杀董卓的司徒王允就是此家族人。王凌认为皇帝曹芳暗弱,受制于司马懿,打算将其废黜,另立较年长、有智谋勇气的楚王曹彪为帝。一同起兵的还有他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但事情被人告发,司马懿悄悄发兵,等到王凌察觉,司马懿的军队已离扬州府所在地寿春(今安徽寿县)很近了,王凌来不及部署,只好派人向司马懿谢罪并交出印绶、节钺,然后出降,之后在监送回洛阳途经项县时,于贾逵祠堂中自杀。事后,司马懿赐死楚王曹彪,将与事件相关的人都夷三族,并开挖王凌、令狐愚的坟墓,砍棺,暴尸于集市三日。不久,司马懿病死,其子司马师任大将军,继续控制朝权。254年,司马师废黜少帝曹芳,立明帝之弟东海王曹霖之子、年仅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255年,都督扬州诸军事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于寿春起兵,矫太后诏书,列举罪状讨伐司马师。毋丘俭是魏明帝早年的文学掾,明帝待他甚为亲密,毋丘俭也屡有政绩 军功。文钦则是曹爽乡里之人。二人合兵五六万人。司马师调集各路军队集中于淮南附近,但又坚壁不出战,淮南军无法决战,将士的家属多在北方,人心涣散,不少人出降。司马师令兖州刺史邓艾率部故意示弱,引诱淮南军。文钦夜袭邓艾,不料司马师已率大军到来,两军激战。文钦兵败逃到吴国,毋丘俭军队溃散,自己逃出寿春后被杀。不久,司马师病故,其弟司马昭成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司马氏继续控制朝政。257年,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对司马昭。诸葛诞与从兄弟诸葛亮、诸葛瑾分别效力于魏、蜀、吴三国,人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是说三人都很有才干,只是略有差别。诸葛诞早年与夏侯玄、邓飚等十五人为友,他们互相估量各人的才能,定出“四聪八达”的品题,意为有智慧、通达。这被当时的朝廷老臣视为“浮华”之行,告到明帝那里,明帝免了这些人的官。等到曹爽、何晏、夏侯玄等浮华之友掌政后,诸葛诞又在中央机构任职,以后任扬州刺史。诸葛诞曾奉命率军讨伐王凌。毋丘俭起兵,派使节劝说诸葛诞共讨司马氏。诸葛诞斩杀使节,并布告天下,公布毋丘俭、文钦的罪恶,并奉司马昭之命率军讨伐淮南,后被任命为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寿春。诸葛诞也逐渐看出司马氏翦除异己的目的,非常担心,于是发散大量库藏物资,争取人心,厚待亲信以及侠客几千人,犯了死罪的人也设法让他活下来。此时正值吴国准备北进,诸葛诞兵力虽足以应付,仍向朝廷请求调拨十万军队。司马昭知道诸葛诞已有异心,于是下诏调诸葛诞到洛阳任司空。诸葛诞恐惧,起兵反叛。他共有十几万军队,又向吴国求援。吴国派大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文钦领兵三万往援。司马昭调集各路大军共二十六万进攻寿春,四面合围两重,挖深壕,筑高垒。司马昭部下不少人主张急攻,司马昭认为寿春城池坚固而守兵又多,马上进攻会过多消耗力量,而且若有什么人从外面接应,会很危险,于是按兵不动。以往每年雨季淮河都要涨水,淹灌寿春的城镇,诸葛诞笑道:他们不攻城是自取其败。不料这年却遇大旱,朝廷军队围城如故。文钦几次出城攻击,均被击退。吴将朱异又率大军来接应诸葛诞,都被兖州刺史州泰击退。寿春城中粮食越来越少,将军蒋班等人翻越城墙投降司马昭,司马昭让他们劝说全怿,全怿也率几千人开门出城。到第二年正月,寿春军连续五六昼夜攻击南围,企图有所突破,围城工事上的朝廷军在高处用发石车、火箭烧毁寿春军的进攻器具,弩箭石块如同下雨,寿春军死伤极重,仍未能突围。因城中粮食渐空,几万人出城投降,文钦打算放出城内的北方人,以吴兵坚守,以节省粮食。诸葛诞反对这样做,二人发生矛盾,诸葛诞杀死文钦,文钦子文鸯、文虎出城投降司马昭。司马昭封文鸯、文虎为将军,让二人绕城呼喊:“文钦之子都没有被杀,其他的人有什么可害怕的!”司马昭又发兵攻城,城内人不再抵抗。诸葛诞打算突围,被胡奋部兵斩杀,夷灭三族。“淮南三叛”之后,司马昭把他不放心的雍州刺史郭淮调入洛阳,基本控制了各地。这期间,随着司马氏势力的坐大,一些原中间派的官员开始倒向司马氏一边,如钟会、贾充之流,而多数年轻官员与曹氏没有瓜葛,自然成为司马氏的人。260年,皇帝曹髦无法再忍受司马氏专权,准备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除掉司马昭。他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王经劝曹髦谨慎从事,曹髦不听。王沈、王业连忙向司马昭告发了曹髦的意图。司马氏对曹髦早有戒备。254年,曹髦登位时,只有十四岁,钟会在朝见曹髦后,司马师问他皇帝是个怎么样的君主。钟会答道:才同陈思(曹植),武类太祖(曹操)。这等于提醒司马氏对曹髦要加以注意。曹髦率殿中卫士、宫中奴隶几百人,鼓噪而出,遇到了司马昭早已布置好的兵马。率兵的是中护军贾充,贾充父亲贾逵是曹魏老臣,贾充这时已是司马氏集团的骨干。众人见到皇帝,不敢动手,想要逃跑。成济问贾充:“事情紧急,该怎么办?”贾充说:“司马氏畜养你们,正为今日。今天的事,不需要多问。”成济于是上前猛刺,长枪洞穿了曹髦的前胸后背,使之当场毙命。朝中舆论大哗,司马昭只好把成济处死。曹髦死后,司马昭又立十四岁的常道乡公曹奂为帝,完全掌控了政权。在建立了平定蜀国的大功后,司马昭称晋王。265年,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曹奂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被迫“禅让”帝位,司马炎于是称晋朝皇帝,魏国灭亡。曹魏的灭亡,如吴国人张悌所说: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曹丕、曹睿刑法劳役繁重,东西出征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有大功,又废除了以往的烦碎政务及苛刻法令,减少了百姓的疾苦,民心归之。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而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司马氏以残酷欺诈的手段消除异己,夺取政权,恶名也流传后世。东晋明帝司马绍听人讲述了司马氏篡代的始末,羞愧得用被子蒙住头说:这样得到的天下,安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