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的蜀汉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沿用汉朝国号,史称蜀汉。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封诸葛亮为丞相。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且报孙权杀关羽之仇,发兵五六万亲征东吴。翊军将军赵云劝告他不要征伐,刘备不听。在率军出发时,他派人调驻守阆中(今四川阆中)的车骑将军张飞,领兵万人到江州(今重庆)会合。张飞作战勇猛,但性急暴躁,经常鞭打帐下。此次张飞领兵出发时,被帐下部将张达、范强杀害,并带着他的首级投奔孙权。

张飞被杀,刘备极为震怒。孙权向刘备求和,刘备不同意。孙权又向魏国称臣,把俘虏的魏将于禁送还。魏侍中刘哔建议趁机进攻孙权,文帝曹丕不听,接受孙权的卑曲,并封孙权为吴王。孙权解除了对魏国的担忧,得以全力对付蜀军。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韩当、孙桓等大将及战士五万人西上拒敌。222年,蜀军进军至三峡东面的猇亭,吴军也集中于此。吴军数量少,刘备产生了轻敌的心态。他把军队分散驻扎在夷陵,建立了几十处营屯,在军营问树立起围栅,连绵七百里。吴军主帅陆逊坚守半年多而不出战,蜀军无法获得战机,军心开始涣散。刘备把水军移至陆上,由于天热,又让军队在山林中安营。陆逊认为决战时机已到,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把干草,在蜀营外放火,乘火进攻。在试攻成功后,他又令吴军全面进攻,用同样的方法,攻破蜀军四十余营,杀死蜀军大督冯习、前部督张南。蜀军船只、器械、物资全部丧失,士兵尸体布满江中。另一支蜀军将领黄权投降,只有少数人马随刘备逃回。吴军将领认为可追击,以俘虏刘备,陆逊认为魏国在北虎视眈眈,应退兵。  
经过这次打击,刘备病倒,于223年在白帝城去世。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主理蜀国军政。夷陵战败,使蜀国实力大为削弱,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试图摆脱蜀国的控制。223年,雍闾叛乱,越西(今四川西昌一带)的高定、牂柯(今贵州关岭附近)的朱褒都起兵响应。为了腾出精力巩固后方,诸葛亮马上派尚书邓芝为使节,与吴国恢复了同盟关系。孙权也派张温到蜀国回访,蜀国与吴国之间又信使往来不断。225年,诸葛亮率军前往平定西南少数民族的叛乱。参军马谡向诸葛亮建议说,少数民族很久以来就不服朝廷了,今天打败他们,以后还会反叛。要是把他们都杀死,那是不仁。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应以征服人心为主。诸葛亮同意他的看法。诸葛亮分三路出兵南征,为引诱高定把军队集中,以便一举消灭,他令蜀军停止前进,等高定将分散的军队聚集后,突然发起进攻,将其击破,杀高定。另一路蜀军也打败了朱褒。雍闿这时已被高定的部下杀死,孟获代其为统领。蜀军迅速攻占了越西和牂柯各县,但在泸水(金沙江)以南地区却遭到了永昌郡大姓孟获部众的反抗。孟获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有较高的威信,诸葛亮决定从心理上征服他。他命令蜀军不得伤害孟获,只能活捉。蜀军在交战中六次生擒孟获,每次孟获都对战场失利不服,直到第七次被捉,孟获才真心投降,并表示不再反叛。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后,诸葛亮加强了对这里的行政管理。他任用少数民族小头领担任县级以下官吏,把一些上层首领请到成都,给以官爵,同时把一些强硬的大姓豪强迁到内地,把一些少数民族男人征人蜀军,连同家属一起迁走。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这一地区逐渐稳定。当地出产的金、银、漆、朱砂和牛、马等成为蜀国的重要资源,南中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之后,诸葛亮准备北伐,同魏国争夺关陇地区。从227年起,诸葛亮先后五次发兵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声称从斜谷出军,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到箕谷充当疑兵,诸葛亮自己率领大军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境)。魏明帝曹额亲到长安督战。 诸葛亮的参军马谡才能过人,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每次与他谈论都通宵达旦。这次出征,诸葛亮不用魏延、吴懿等旧将为先锋,而派马谡率军在前,与魏右将军张邰在街亭相遇。马谡违反诸葛亮的策略,不据守山下的城,反把军营安排在山上,离开水源。裨将军王平规劝,马谡不听。张邰断绝了蜀军取水之路,然后发动进攻,大败蜀军。赵云、邓芝也兵败,赵云在后面掩护,军力及物资损失较少。诸葛亮只好退兵,杀马谡,请求自贬三等。此役,蜀军数量多于魏军,诸葛亮认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良将。228年,曹休被孙权打败,魏军东救,关中空虚,诸葛亮打算再次北进。群臣对此多抱怀疑态度,诸葛亮向刘禅上书陈述出兵理由,这就是有名的《出师表》。他在上书中回顾了自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经历,特别是刘备临终托孤的情景,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先帝知道不讨伐曹魏,王业亦亡,坐而待亡,不如伐之。兵法是要借助形势,现在正是时候。曹操智计不同常人,还曾多次失败,何况我才能低下,何能必胜?我到汉中一年间,已失去赵云等将及统兵官七十多人,士兵死亡一千多人,再过几年,可能会损失三分之二。虽然现在百姓和士兵都很疲劳,但战事不能停止,那么驻扎与出兵的辛劳与费用是一样的。因此,不如乘时而动。各种事情的发展很难事先料想,我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率兵出散关,包围陈仓。蜀军几万人,用云梯、冲车攻城。魏守军千余人用火箭射中引燃云梯,又用绳索系石磨压坏冲车。蜀军制造了高百尺的井字木阑向城内射箭,还用土填平城壕,想直接登城,魏军又构筑出一道城墙。蜀军再挖地道通向城中,魏军在中途横截。如此昼夜攻城二十多天,蜀军粮尽,只好退兵。229年,诸葛亮派陈戒进攻武都、阴平,自己从建威出兵,取得两个郡后退兵。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他率军包围祁山,与魏军在上邦相遇。魏军凭险固守,蜀军不得与魏军交战,只好后撤,魏军追击,被蜀将魏延等打败,魏军损失三千余人。其后,诸葛亮因粮尽退兵,魏将军张邰追击,蜀军在高处设下埋伏,张邰右膝中箭而死。诸葛亮筹备再次北进,发展农业,练习军事,制造了木牛、流马,运输粮食到斜谷,在此建立粮仓,使百姓士兵都获得了休息。三年后,他再次出动全部军队十万人从斜谷伐魏,并与吴国约定在东面进攻。蜀军到了郿县(今属陕西),在渭水之南驻扎,魏军统帅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为营与蜀军相拒。他认为,诸葛亮要是从武功向东进,值得担忧;要是西上五丈原就没有关系。蜀军果真向五丈原移动。魏雍州刺史郭淮认为诸葛亮必定会争夺北原,断绝通向陇地的道路,控制那里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司马懿于是派郭淮进军北原,击退了前往的蜀军。吴国这时也出动大量军队,从三个方向进攻曹魏:孙权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陆逊、诸葛瑾率一万多人向襄阳进军,将军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阴进军。魏明帝率军亲征,吴军进攻合肥没有收获,士兵又多生病,于是退兵。魏明帝命令司马懿坚守,不得与蜀军交战。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用的服装头饰,司马懿发怒,上书明帝要求出战,明帝不准,派卫尉辛毗带着节杖到军中控制。诸葛亮的护军姜维知道魏军不会出战了。这时诸葛亮得了重病,不久去世。长史杨仪不发丧,率蜀军撤退。司马懿追赶,姜维令蜀军多张旗帜,并击鼓呐喊,作出要迎战的姿态,司马懿退兵。进入山谷以后蜀军才发丧。百姓慨叹:死诸葛吓走生伸达(司马懿的字)。川蜀地区没有像中原那样受到汉末大动乱的破坏,但由于对魏国及吴国的战争,对物资的需求很大,有一个保持经济与战争体制相适应的问题。诸葛亮主持蜀国政务时间较长,由于他的励精图治,蜀国经济尚能跟上战争步伐。鉴于以前刘焉父子统治时期官吏贪贿苛酷、征收过度的情况,诸葛亮提出了发展农业、减少税赋的方针。诸葛亮还主持修建了成都附近九里长的长堤,以防止洪水淹没低洼地带的农作物。对至关重要的都江堰,设立专门的官吏进行管理,并派一千二百名士兵驻扎堰区,守卫 和维修都江堰。对于盐铁这样的大宗经济资源,诸葛亮也实行国家专卖制度,设立了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等官职管理,禁止私人涉足,使盐铁成为蜀国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巴蜀地区物产丰富,三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显著。首先是煮盐业,据文献记载,这里“家有盐泉之井”,“火井沉荧于幽泉”,可见天然气煮盐已成为正常生产。蜀地生产大量的铜镜、漆器。铜镜上神兽花纹生动精巧。漆器不仅种类多,制作也十分精细。器械制造上也改进了东汉的连弩,使一弩十矢俱发,威力很大。蜀锦也是益州地区的传统产业。诸葛亮鼓励种桑养蚕,蜀锦制造有了很大成就,远销到吴国、魏国,也成为蜀国重要的财政来源。诸葛亮甚至说:对敌战争之资,惟靠绵耳。经过努力,川蜀地区田地开辟,仓廪充实,器械坚利,蓄积丰饶。诸葛亮治理蜀国,强化了已有的严法政策,人们多有怨言,法正曾劝他宽缓为政。但诸葛亮认为:刘焉、刘璋父子治理蜀地以恩德为重,却导致了蜀人专权放纵,君臣之道不立,所以衰落。吾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制封官,有官就知荣,恩威并济,上下有节,这是为政之要。诸葛亮能做到任用贤能,选拔官员不看虚名而求实才,不使用浮华之人。他赏罚公正,犯法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要处罚,有功的人即使是与自己有矛盾仇隙的也要奖赏;有人犯了过错、有恶行,不论多轻,只要是抵赖掩饰的都要严罚,有人为善,不论多小也要褒奖。他对人处罚严而不酷,因此人们虽然被处罚也无人怨恨,蜀国上下都能遵法,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由于诸葛亮的勤政与公正,即使采取的是较为严厉的治国策略,这一时期蜀国政治也是三国中最好的。诸葛亮本人极具人格典范。他治理蜀国,极为严谨认真,终日操劳。他不仅在朝中兢兢业业辅助后主刘禅,还兼益州牧主管地方事务,政务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以至于要亲自核对账册。丞相本应是决定国家大政的,诸葛亮之所以事无巨细必躬行,纯粹是不得已,因为蜀国人才较少。诸葛亮一生以严于律己著称,他死后只留下桑树八百棵,薄田一千五百亩。这对一般百姓是不少的资产,但考虑到高级官员一些必要的车辆、服装、佣人等项支出都由自己开支,就不算多了。诸葛亮曾说,这些资产供子弟的衣食有富余,不再另外经营产业,身死之日,不使自家内有多余的丝织品,外有其他的资产。临死他嘱咐葬在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墓穴容下棺木即可,随葬应季的衣服,不安放器物。这属于薄葬。诸葛亮临终推荐蒋琬和费祎辅政。蒋琬先是诸葛亮的掾属,极受重视。蒋琬曾任县令,一次刘备休闲时突然到了那里,见他并不把政务放在心上,又正好喝醉酒,于是大怒,要杀他。诸葛亮为他辩解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一县之才,他为政以使百姓安定为本,不追求浮华的政绩。”刘备听后饶恕了蒋琬,只是免了他的官。诸葛亮北伐时,蒋琬在成都处理丞相府事务,筹集物资供给前线。诸葛亮死后,蒋琬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费棉为尚书令,处理军政要务。蒋琬与费祎等人鉴于诸葛亮几次北伐不能成功,改为经营凉州的策略。他们认为曹魏地域太广,不易攻克,凉州对于关中可进可退,当地的羌、胡等少数民族同蜀汉关系也较为亲近。于是任命姜维为凉州太守,蒋琬自己驻扎涪城(今四川绵阳东北)以为接援。蒋琬的政策是很实际,也很替蜀国百姓考虑的。费祎最早担任刘禅的太子属官,后来成为诸葛亮的参军,诸葛亮早年就对费神很看重。刘禅时,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继蒋琬之后,主持处理国家军政要务。费神才力过人,有段时间军政事务繁忙,面对公文,费神看一眼就知大概,并且不忘。据说他每天清早就开始处理公务,其间一时接待客人,一时吃饭娱乐,偶尔还下下围棋,但却能有条不紊,公务及个人事务兼顾。253年,费祎被曹魏降人刺死。费祎死后,姜维成为蜀国的重要人物。姜维忠心事主,思虑精密,对军事机敏,被诸葛亮看重。247年,姜维与费祎同录尚书事,参与大政。姜维好立功名,主持凉州事务时,打算招羌、胡人作为重要的军事力量,以获取陇西。他几度欲大举兴兵,均遭到费祎反对。费祎认为诸葛亮对曹魏尚且不能有作为,他们的才能相去更远,不如保国治民,等待能者。费神死后,姜维马上开始实行攻魏行动,从费神去世之年到汉亡的前一年,短短十年间,他数次西征。253年,他率数万军队包围南安,后因粮尽而退。254年,他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再次出陇西,进攻曹魏在凉州的城镇,攻取河关、狄道、临洮,移其民而回。255年,他与车骑将军夏侯霸一起出兵,在洮西大破曹魏雍州刺史王经的军队,魏军死亡一万多人。256年,姜维为大将军,进攻曹魏上邦城,被曹魏邓艾军打败,死伤甚多。257年,趁曹魏诸葛诞之乱,姜维率几万兵攻魏,曹魏司马望、邓艾坚守不与蜀军交战,其后,曹魏内乱平定,姜维退兵。262年,姜魏再次出兵攻魏,被邓艾打败。姜维的多次用兵,大大消耗了蜀国的民力,蜀人极为愁苦。蜀军多次北伐,均无重大进展,反而使蜀国军力、民力、财力耗费极大。而北伐不能成功,一是由于蜀、魏经济、军事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加上蜀失去荆州后实力更为削弱,因此几次征魏都是军粮用尽退兵;二是魏军主帅曹真、司马懿、邓艾也是极具军事才干的人,魏军没有大的失误。姜维多次用兵不果,宦官黄皓鼓动后主刘禅用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姜维疑惧,驻于远离成都的沓中。鉴于曹魏钟会屯兵关中,姜维向后主建议由张翼、廖化驻守阳安关和阴平。黄皓信巫术,认为曹魏不会进攻,竟让后主不要理会姜维的建议。刘禅后期,宠信宦官黄皓,政治腐败,蜀国国力日衰。263年,曹魏兵分三路伐蜀。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多人进军沓中,牵制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多人断绝姜维归路;另一路则由钟会率主力十多万人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攻汉中。蜀国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兵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驻守阳安关周围,要求各地都坚守不出战,退至汉城、乐城固守。钟会分兵进攻汉、乐二城,自己率兵取阳安关。张翼、董厥行军到了阴平,听说魏诸葛绪军指向建威,于是在阴平驻留一个多月而并未向阳安关进军。阳安关蜀军守将蒋舒曾因在其他地方为政平庸而被撤换,心怀不满,此时出城投降魏军,城中另一蜀将傅佥战死,魏军攻克阳安关。姜维听说钟会攻克阳安关向汉中进军,就后撤至形势险要的剑阁,与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固守。钟会大军无法攻下,粮食匮乏,已有退兵之意。但邓艾认为蜀军已有败绩,应乘胜势。如果从阴平经汉德阳亭向涪城进发,即从剑阁以西百里的地方穿过,出其不意,剑阁蜀军必退向涪城,则钟会军可以向前推进,如果剑阁蜀军不退,那么涪城蜀军必成弱势。邓艾于是率军从阴平穿过无人之地七百多里,这条路山高谷深,极为艰险,要凿山修桥才能通过,粮食又缺乏。邓艾用毡子裹住身体下山,将士都扶着树木,攀着崖岩,在崎岖的山路行进。魏军直抵江油,蜀军江油守将不及防备,只好投降。蜀诸葛瞻军到了涪城,迟疑不进,前锋被邓艾军打垮,只好退守绵竹。邓艾之子邓忠及魏将师纂与诸葛瞻力战,大破之,斩诸葛瞻。魏军进入平坦地带,向成都进军。蜀军没有料到魏军来得这么快,来不及部署成都防务。百姓也发生恐慌,许多人逃向山林地区。后主刘禅召集大臣开会,有人主张逃到东吴,有人主张逃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凭借地势固守,最后还是觉得投降较为可靠。于是刘禅捆绑自己、抬着棺材向魏军投降。在外的蜀军将领接到命令,也向钟会投降。蜀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