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吴国

221年,孙权把政权中心迁到鄂城(今湖北鄂州),改名为武昌。229年,孙权称帝,以建业(今南京)为都城。建业在先秦是金陵邑,秦始皇认为此地有王气,怕不利于己,就凿破山岗,改金陵为秣陵县。吴国建立前,张纮认为秣陵山河之势为胜地,劝孙权将之作为政治中心,刘备也这样劝孙权。212年,孙权建石头城,把政权中心迁到秣陵,改名建业。吴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市区,孙权时把武昌宫的材料拆下,在建业建设了太初宫。以后的东晋及南朝在吴都的基础上续建,布局仿照魏晋洛阳城,城内官室、官署各代设置有所不同,但是城市范围及城门名称没有大的变动。外城墙周长二十里,宫城周长八里,最初是以土和竹篱为外城墙和宫城墙,以后逐步用砖砌筑。建业城在隋朝初年被夷平,以后各代的修建更使六朝都城面貌难以寻觅。孙吴的主要威胁来自日益强大的曹魏。吴与魏的主要战场在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北,合肥是魏国东方的前沿重镇,长江天堑则是吴的天然屏障。为了防御魏国,吴国在这一地区长期布署着二十万左右的军队。由于兵员枯竭,又缺少战马,吴军无力久驻江北与魏骑兵交锋;魏国兵力虽强,但水军不足,也难以渡江与吴军作战。双方在这样的军事形势下,只能南北相峙而立。孙吴政权是依靠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才建立起来的,因此,世家大族的势力在孙吴统治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孙吴所在的江南地广人稀,经济比较落后。为了获得人口、赋税以维持政权,孙吴连续几十年对境内的吴郡、会稽、临海、丹阳、豫章、庐陵、临川、建安、新都(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境内)等广大山区的山越大规模用兵。山越是越族人与逃亡居住在当地山区的汉族人的后裔,前后有几十万山越人被孙吴政权征服出山。如东安太守全琮几年间就获得一万多山越人。诸葛恪持续征伐山越,先把能够控制的百姓与山越人隔绝,然后收割山越人的庄稼,使得山越人无法生存,被迫出山,诸葛恪征服的山越人多达十余万。山越人出山后成为政府的编民,不少精壮者被征人军队。陆逊、贺齐在鄱阳、丹阳征剿山越获精兵八千。吴国士兵有十几万来自山越人,约占吴国军队的半数。还有一些山越人成为屯田民。吴国也实行士兵世袭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士兵家庭有专门的称呼,称为“兵户”。与曹魏一样,吴国士兵不归地方政府管辖,而归属于将领,统领这些士兵的将领也是世代相传。士兵平时要从事生产活动,所得的一部分粮食归将领所有。出兵打仗时,将领要把自己的家属交给国家做人质。 除世袭领兵之外,许多世家大族拥有大量田客。这些田客一部分是私自招募的,一部分是政府赐给的。在孙权的大力扶持下,不少世家大族“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他们有成千艘船只贩运货物,拥有粮食万仓,陈陈相因,以致发霉变质。人民辛勤开发江南的成果,成了世家大族致富的财源。东汉末年,中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北方的世家大族为避难,纷纷流寓江南,许多农民也不断逃亡到吴地,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山越人出山定居,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促使长江下游沿岸和太湖流域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江南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吴国经济的发展,以太湖等地区最为显著。太湖地区在汉代就已建造了海塘、圩田、堰塘、运河等多种水利设施,吴国在此基础上继续兴造。太湖东南岸的堤塘是防止太湖水泛滥淹没农田的重要设施,吴国在这一带屡有修建。吴景帝孙休时期,从吴兴城北到长兴修筑太湖长堤几十里,名为青塘。吕蒙在皖城凿石通水,灌溉稻田一百多顷。富水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吴国引富水灌溉农田。巴水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同样被引用灌溉当地的屯田。涔水是澧水支流,吴将周泰引涔水灌溉土地。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保证军粮供给,孙吴像曹魏一样,实行军屯和民屯,设立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进行管理。军屯的佃兵且耕且战,民屯下的屯田客只须耕种,不服兵役。较大的兵屯在庐江(今安徽潜山),较大的民屯在毗陵(今江苏武进),各有男女数万人口。吴国士兵都要兼农,吴军驻扎之地就有军屯。古丹阳湖地区在今江苏南部及安徽东南部境内,吴国在这里设立了于湖督农校尉,在湖滩大规模地开垦土地,其中金宝圩是由于中原南下人口无田可种,而在这里建造圩田。此外,还有永丰、咸保、毗陵、湖熟、溧阳、江乘等屯田区。今浙江境内的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区,也是吴国时期开辟的。吴国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设立了十多处屯田区。先是曹魏在皖水下游设立了屯田区,孙权见这里土地肥沃,于214年夺取了这一地区,俘虏了曹魏屯田RAtA,继续在此大规模屯田,这里遂成为吴国最大的军屯区。这一带的屯田点还有新都、皖城、赭圻等,是孙吴重要的水稻产区。 武昌地区是吴国又一重要的屯田区,主要有阳新、巴水、涔水、夷陵、江陵、金城、白沙口、金女、大文、桃班、武昌、下灵山、厌里13、安乐浦、浔阳、柴桑等地。吴国还开凿了几条运河:240年开通从建业西南到秦淮河官苑内仓城的运渎,用以运输粮食;241年又开凿东渠,连通北堑,南接秦淮河,名为青溪;同时又开凿潮沟,与运渎、青溪连成建业地区的一条航路。245年,管理屯田事务的陈勋主持疏凿破岗渎,使用屯田兵民及劳役兵三万人。这条水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可以与运渎及吴郡、会稽连通。吴国还对江南运河的的可载士兵三千人,有得船只上下五层,雕镂彩画,非常华丽。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北达辽东、交趾南亚诸国。

吴国于236年、238年分别发行了“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两种大面额铜钱。 “大泉五百”一枚相当于通行的五铢钱五百枚, “大泉当千”一枚相当于五铢钱一千枚,但其实际重量仅为7克和14克,相当于五铢钱标准重量的2倍至4倍,这反映了吴国经济的掠夺性。三国时吴与夷洲(今台湾)已经有了较多往来。据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记载: “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还说: “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那里“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人们以农业和渔业为生。 “亦出铜铁”, “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手工业有一定发展。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人的庞大舰队到达夷洲,他们在夷洲逗留近一年,回来时还把几千夷洲人迁到大陆。孙吴的这次远行,密切了夷洲与大陆的关系,也增加了大陆对夷洲的了解。242年,孙权又派将军聂友、校尉陆凯率领一支三万人的水军远航珠崖、儋耳(今海南),恢复了那里同大陆的关系。吴国自孙权称帝,几代皇帝大多对官员不信任。陈寿评价孙权性多猜忌。孙吴设有校事吕台等,监视内部,纠举大臣,排陷无辜,诛杀臣下,许多人都畏罪不敢议论政事。孙权晚年猜忌愈甚。与曹魏一样,孙吴带兵在外的将领都以妻子儿女为人质,如有叛逃就杀死人质,甚至夷三族。孙权称帝后刚愎自用,宠信小人,吴国发生了夺嫡之争,国势大受打击。孙权称帝后,先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早死,又立孙和。但孙权宠爱孙霸,让其在礼制上享受与孙和同等的规格。这使孙霸产生了夺嫡之意,他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想取代孙和。由于孙权的纵容,朝臣也分为两派:一派以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为代表,拥护太子;一派以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为代表,支持孙霸。孙霸党羽多次向孙权诬告孙和,而丞相陆逊、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则认为太子是正统,替他说话。孙权听信诬告,对孙和产生了不满,他把顾谭和其弟顾承流放,将吾粲逮捕杀死,并几次派宦官指责陆逊,使陆逊忧愤而死。孙霸得势后,孙权又逐渐悟出一些曲直,为了铲除派系,他采取了双双打击的手法。他先把孙和幽禁,将劝诫的臣僚杀死,流放了十几人,支持孙和的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被族诛,孙和被废为庶人;接着,他又把孙霸赐死,杀死其党羽全寄等人。夺嫡之争,牵涉广泛,东吴政局因之大乱。孙权之所以对争权双方同时进行打击,其主要原因是为了打击和抑制江东地方大族、豪族的势力。世家豪族在东吴势力强大,一些家族多人在朝担任要职,甚至握有重兵,他们的行动足以动摇东吴政权的根基。对他们,东吴政权一方面极为重视,不惜牺牲民众的利益换取这些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东吴当政者又对大族、豪族很不放心,因为在不利的情况下这些人可能轻易放弃对现主的支持。252年,孙权死,葬于建业蒋山。继位的孙亮,年仅九岁,由诸葛恪辅政。   诸葛恪之父诸葛瑾,是诸葛亮之兄,汉末避乱江东,后成为吴国官员。诸葛恪执政之初,施行了一些善政,取消关税及百姓所欠债务,广施恩惠,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以致每次出行,百姓都伸长脖子瞻仰他的风采。252年,曹魏三路大军征伐吴国。征南将军王昶进攻南郡,镇南将军毋丘俭进攻武昌,扬州刺史诸葛诞率七万人进攻东兴(今安徽含山)。魏军攻东兴城,一时难克。吴冠军将军丁奉率三千人突袭魏军前方营垒,魏军惊扰四散,浮桥断,魏军落入水中,踩踏而死的有几万人。孙吴获得的魏军物资器械堆积如山。诸葛诞败绩,其他两路魏军闻讯而退。吴军大胜,诸葛恪加封荆州、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他产生了轻敌之心,试图进攻曹魏,认为曹操时的将领当时都已死亡,新的一代没有成长起来,司马师年轻,正是北伐的好机会。众人极力劝阻,认为刚打完大战,军队疲劳,诸葛恪不听。253年,诸葛恪出动几乎是全国兵力的二十万军队北伐。吴军包围了合肥新城,城中魏军仅三千人,吴军却攻打几个月都不能攻克。时值大暑,吴军因疲劳、饮水不洁发生疾疫,一半人患病,死伤甚多,只得撤军,一路伤病、死之者到处都是。诸葛恪回到建业后,更为骄矜、狂妄。他把人事部门打算任命的地方官全都废止,为了树立威严,经常责难臣僚,并把禁军换成自己的亲信。吴人对诸葛恪极为不满,孙峻向皇帝孙亮说,诸葛恪要生变。征得孙亮同意后,孙峻在宫中宴会上把诸葛恪杀死。诸葛恪年轻时有盛名,孙权对他极为器重,然而他的父亲诸葛瑾很发愁,认为诸葛恪不是保家之主。陆逊曾对诸葛恪说:我对于在我前者必定奉之同升,对于在我下者则扶接之。现在我看你气势凌驾在上者,轻蔑加于在下者,这不是安德之基。果然,骄矜、狂妄最后给诸葛恪带来了灭顶之灾。孙峻杀诸葛恪后,成为丞相。他独自辅政,骄矜淫暴,人们对他很反感。后来孙峻病死,其堂弟孙琳掌政。孙琳对人无礼,诛杀异己,吴国人对他也普遍反感。皇帝孙亮在政务上对他有所责难,于是孙琳不再入朝,又派几个弟弟驻守建业军营,以图自保。孙亮心中嫌恶,欲诛杀孙綝,不料事情泄漏,孙綝抢先废黜孙亮,立琅邪王孙休为帝,是为吴景帝。后来,孙琳又与景帝产生矛盾,率兵出镇武昌。有人告诉皇帝,孙琳企图谋反,孙休准备除掉孙綝。在腊月的朝会上,孙休将其逮捕杀死。孙休任命濮阳兴为丞相,与左将军张布同受重用。二人都是孙休以前的故吏,行事,奸佞不仁。曾有人建议兴建浦里塘,诸大臣都认为太难,且劳民伤财,只有濮阳兴认为可以成功,于是动工,耗费人力费用不可胜数,施工的士兵百姓有许多死亡。吴国人很失望。264年,孙休病死,丞相濮阳兴等认为内外形势严峻,应立一个成年的皇帝,于是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孙皓是被废黜的太子孙和之子。孙皓即位之初,安抚百姓及士兵,开仓赈贫,把一些宫女放出,与民间没有妻室的人婚配,又将皇家园林的禽兽放生以减少开支,当时人称其为明主。然而不久他就露出了本性,残暴,好酒色,有许多忌讳。因为拥他为帝的濮阳兴、张布表露后悔之意,孙皓就将二人杀死,并灭三族。他还杀死景帝皇后与景帝的两个成年儿子。臣下对他稍有冒犯,就被处死。吴国在孙皓以前,战争、赋税及劳役就一直很繁重,吴国百姓多次起义反抗。顾雍、陆逊曾劝孙权减轻百姓负担。孙权却认为,如果只是坐守江东,军队数量够用,赋税劳役也不该那么多,但东吴国家地域狭小,北又有曹魏时刻觊觎,为了使兵力够上战争之用,百姓负担重,是没办法的事。吴国后期,人民负担变得更重,小吏的家庭,五人就有三人服役,还要自己准备口粮。孙皓在位时,视迁都为儿戏。他听人说荆州有王气,于是把都城迁到武昌,然后由下游的扬州从水路沿长江逆流而上提供给养,百姓十分劳苦。他还几次发兵进攻西晋,同时在建业修建昭明宫,费用上亿。在他统治下,赋税劳役变得更加繁多,甚至向百姓征收算缗即人头税,一家往往有两人自备口粮同时服役,赋税也要照旧缴纳。兵家原来不服劳役,这时也被调去从事其他劳役。为了保证搜刮,供他享乐,他施行苛刻的法令,百姓愈加贫困,民众不堪忍受,以致反抗起义。孙皓一贯亲近小人,虐待大臣。每次与群臣宴饮,他都要让这些人喝醉,又安排黄门郎十几人,等宴会结束后,专门汇报大臣饮酒时的过失,诸如看起来不恭敬的直视及错误的言语等等,严重的就杀死,轻的也要议罪。他的后宫已有几千女子,却仍到处搜寻充实。宫中的人偶有不合他意就要被杀死或流放。他甚至还设置了剥去人面部的皮及凿瞎人眼等酷刑。中书令贺邵中风不能说话,孙皓怀疑他是装的,将其逮捕拷打,贺邵还是不说话,最后被火烧、锯断头颈。湘东太守张咏不向百姓征收算缗,孙皓派人杀了张咏,并把他的首级向各郡的地方官展示。会稽太守车浚公正清廉,要求赈济灾民,孙皓认为这是私树恩惠,也把他杀死。左丞相陆凯、镇军大将军陆抗等人多次劝告孙皓,他都置之不理。在孙皓的暴政下,吴国政局紊乱,上下离心,国势日衰。晋武帝司马炎产生了灭吴的想法。他以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以卫瓘为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以司马仙为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又命益州刺史王溶造战船,船长一百二十步,可容纳士兵两千多人,船上有木城、木楼,城上可以骑马。   羊枯对江汉一带的吴人采用了恩惠政策。每次战斗,都要到一定时间才交锋,不使用突袭战法;出兵时,若用了吴人田地中的粮食,都会估价偿还。吴国民众对羊祜都有好感。吴国统帅陆抗认为,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因此,命令吴军守好自己的地域,不得与晋军作小的军事计较。羊祜又开屯田八百顷,到他临终前积累了军队十年的用粮。279年,羊祜去世,荆州的百姓停止市场买卖,街巷一片哭声,吴国守军也为之流泪。吴国荆州都督陆抗向孙皓上疏请求注意晋军动向。他自己也严加防范,不给晋军以可乘之机。不久,陆抗病死,吴国内部又因孙皓的恶政,矛盾重重,官员自危,百姓不满。羊祜上疏认为,吴国地势之险远不如蜀国,而内部矛盾却重于蜀国,晋军的军队及物资都优于灭蜀之时,应抓住机会攻打吴国。由于朝中不少人反对,此议被搁置。羊祜死后,由镇南大将军杜预接替荆州都督。279年,杜预几次上疏请求伐吴,益州刺史王溶也上疏劝伐,认为一旦孙皓去世,吴国更换贤君,将会成为强敌。晋武帝终于同意了征吴计划。晋军二十多万兵分六路开始南伐:镇军将军司马亻由进攻滁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建威将军王戎进攻武昌(今湖北鄂州);平西将军胡奋进攻夏口(今武昌);安东将军王浑进攻牛渚(今安徽含山);镇南大将军杜预进攻江陵(今属湖北);龙骧将军王溶、巴东监军唐彬从巴蜀浮江而下。杜预军先渡江攻取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俘虏吴都督孙歆,再攻克江陵。沅江、湘江以南直到交州、广州的吴国地方官纷纷投降。之后,杜预率军向建业方面进军。西面,吴军在三峡口设置了拦江铁链,并在江水中安放了一些一丈多长的铁锥,以阻截晋军战船。晋军造了几十个大筏,在上面设置了穿铠甲、持兵器的稻草人,在舰队前面航行,铁锥刺到大筏就被带走。晋军又造巨型火炬,长十几丈,粗十几围,灌上麻油,置放船前,只需片刻就能烧断铁链。晋军取得了吴军在三峡口的要塞西陵(今湖北宜昌),杀吴西陵督留宪,然后顺流而下。王戎与王溶合攻武昌,吴军投降。吴国丞相张悌督吴国全部精兵三万人渡江迎击牛渚所驻晋军,吴军溃败。王溶率巴蜀晋军顺流而至建业,吴水军一万人迎战,但见到晋军旗帜就投降了。王溶战船满江,旗帜照天,兵势极盛,吴国人恐惧不已。这时,司马亻由也逼近了建业。吴将军陶溶到建业,孙皓问他水军如何,陶溶骗他说从巴蜀来的晋军船小,自己已得二万兵,明日乘大船出战。当晚,吴军全部溃逃,建业的一些吴国官员也开始投降。不久,王溶统军八万,战船绵延百里,击鼓呐喊进入石头城。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吴国灭亡,时为2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