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会礼

朝廷会礼主要是国家大的庆典活动。三国时期的朝廷会礼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元正之会,一个是践祚之会。 元正之会即每年夏历正月的第一天朝廷举行的盛会。又称为兀日之会、正旦之会。因为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端,四时的开始,一月的开头,所以又称为“三元”或“三正”。元正之会属于大会,三国曹魏何桢《许都赋》说:“元正大飨,坛彼西南。”正月元会仪式的盛况,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描绘得更加生动。曹植的《正会诗》说: 初岁元祈,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棠。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沓沓,充溢圆方。笙磬既社,琴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室家荣贵,寿若东王。 三国曹魏时对元正之会极为重视,有一年,邯郸人刘劭到许昌参加元正大会,不料太史计算出元月初一这天将有日食发生。尚书令荀或召集数十人,讨论当不当举行朝会。有的人主张应当废朝,有的人主张应当却会。刘劭也在座,他说:“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日,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荀彧及众人都认为刘劭说的对,当年遂举行朝会如旧,日食果然也没发生。刘劭“由此显名,魏史美而书之”。因日食而停止朝会,这是三国以前的传统,曹魏不因日食而停止朝会,并把此事作为美谈而书之于史,可见其对元正之会的重视。然而曹魏把元正之会坚持得如此雷打不动,是与传统礼制非常不合的。《礼记·曾子问》记载,曾子问孔子:“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回答:“四。”曾子问这四种情况是什么,孔子说:“太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表面上看,曹魏元正之会与《礼记》所说的区别是日食该不该废礼,而实质上是有没有比元正之会更重大的事情,以及元正会礼与其他礼制怎样协调的问题。曹魏不因日食而废朝会,反映了它并没有把元正之会放到整个礼制系统中去考虑,并没有考虑元正之会与其他礼仪制度的关系。 践祚之会即皇帝即位之会。三国曹魏末,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曹髦“受玺惰,举趾高”,所以在即位之会开始之前,司马师训诫曹芳说:“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虽礼仪周备,犹宜加之以祗恪,以副四海颙颙式仰。”可见践祚之会也是大会。践祚之会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开朝皇帝的践祚。开朝皇帝的践祚一般都要举行大会,如三国曹魏文帝虽不是实际上的开朝皇帝,但武帝曹操在世时没有称帝,正式代汉立国建年的是文帝,所以文帝即位举行大庆。当时郭淮正任镇西长史,奉命至京城出席文帝践祚大会,不料途中生病滞留,到京城时大会已经开始。文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文帝登位,普天同庆,各地都要派人出席践祚之会,可见规模之盛大。 另一种是继位皇帝的践祚。这类皇帝践祚之会的举行往往受到限制,因为他们不是开朝皇帝,其继承皇位是因为先帝去世。特别是在子承父位的情况下,新即位的皇帝处在谅暗之中,如果举行庆祝大会将被视为有悖礼制的行为。如曹魏明帝继位时,群臣中有人认为应举行大会。高堂隆说:“唐、虞有遏密之哀,高宗有不言之思,是以至德雍熙,光于四海。”以为不宜为会,明帝敬纳之。如果不是类似的情况,特别是在新旧皇帝一废一立的情况下,举行践祚之会则被认为是合礼的。前面所说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的继位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