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除以皮黄作为主要声腔,并占有绝大部分篇幅外,其中也还有数不多的一部分其它腔调。现除前述的几种外,还保留了部分民问一直流传下来的小调。它们一般呈只曲形式而不成系统,仅见于生活气息或喜剧色彩浓郁与散折戏中。具有旋律优美,风格清新,节奏明快,生动活泼的特点。如《王大娘补缸》中的[补缸调](曲名[云苏调]),《探亲家》中的[银纽丝],《打花鼓》中的[凤阳歌]、[三更天](此系以唱词头三字代名,曲名待考)、[倒扳桨]、[荒街调],《过关》中的[梁山调],《白蛇传·游湖》中的[湖歌],《秦香莲·琵琶词》中的[琵琶调],《小放牛》中的[秧歌调];以及《八仙庆寿》中的[红绣鞋],《沙桥别》中的[诚心感](又称[佛歌]),《大香山》中的[小佛歌]等佛祖唱之音,都是一些杂腔与民间小调。
虽然,它们都是作为一种戏曲唱腔而为剧中人物所唱,但其中仍然有一些保留着它们原始的基本旋律与曲调风貌.如[银纽丝][小放牛]等,曲体上仍不失为一种民歌体的曲调,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音乐风格。另如[凤阳歌]与[补缸调],尽管它们在我国大江南北普遍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两首民歌小调,然而由于扎根于湖北,长期在汉剧舞台上演出而逐渐地方化、戏曲化了。其曲调与民间流传的民歌色彩有较大差异,而且增强了戏曲唱腔的特征。下见《打花鼓》中[凤阳歌]与《王大娘补缸》中[补缸调]的谱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