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音乐>唱腔音乐之:西皮
唱腔音乐之:西皮
发布日期:2014-10-15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唱腔音乐

    唱腔组成,包括西皮、二黄、反调、平板及其它腔调。今分别记述如下:

    西皮 

  西皮的基本腔为西皮正板。它是由中速三眼板(4/4)的通用板式,加上对偶句式的基本结构而构成。生、旦分腔。今就简化的办法,在记谱上采用一眼板(2/4)的变通办法来看原貌,但在实际运用时,一般却仍按三眼板来演唱。这样一来,节奏拉开了,就便于容纳更多的腔调,以刻画更为丰富、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分别列谱如下:

  

  从以上生、旦两行基本腔的谱例来看,西皮声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生腔为上句落“2”,下句落“l”的宫调式曲调;旦腔则是上句落“6”,下句落“5”的徵调式曲调。两腔在曲调及结构上,相同的特点是:下乐句,都是重复上乐句的前半句,将第三分句旋律加以变化发展而成;上乐句,虽都有一个为主的落音,但也还有不同的落音出现,如生腔以落“2”音为主,翻高可落“3”、“5”,行低腔可落“6”;旦腔以落“6”音为主,这只是迂回婉转行低腔的落音,如翻高则可分别落于“1”、“3”两个音上。

    二是生、旦两行唱腔,由于是同宫异调,主属调关系极为密切。两者的宫音高度相同,如目前一般皆定为小工调(D),而它们的调式旋法却不相同,因为生、旦各自具有宫、徵两种不同调式,在曲调进行上必然各自围绕本身不同的调式主音(生腔为D宫,旦腔为A)而旋转起伏,形成同宫(D)系统内D宫与A徵调式交替。这种同宫异调的关系,如以生腔为主来看,旦腔就是通过移调的手法,将生腔曲调移低一个纯四度(实际移高一个纯五度),并加以较大变化润饰而成。

    三是西皮胡琴定为§3弦,乐队从定弦把位出发,习惯称它为“下把”。

    四是西皮声腔一般为哏起板落,其曲调呈眼起切分节奏,行腔音程生腔较多跳进,间或大跳,腔调显得顿挫有力,从而构成西皮生腔高亢明快、刚劲豪放的特色,长于表现欢快炽烈的情趣和豪迈雄壮的气概。旦腔则相应级进要多一些,间或小跳,大跳较少,速度也较舒缓一些,因而西皮旦腔较长于表现平静舒展、委婉深邃的情绪。

    五是生腔为包括一切男性的唱工,如老生、外角、花脸、丑角以及女性中老旦等行脚色所演唱。旦腔为包括一切女性的青衣、花且以及男性中的小生所演唱。生腔以本嗓演唱为主,旦腔则以小嗓来演唱。

    西皮的生、旦两行基本腔,通过节奏的伸展、紧缩和拆散等手法,各自变化发展出相应一系列不同节奏、节拍的各种板式:有[慢板][正板][快板][垛子][一字板][摇板][散板][滚板][导板]等。

    慢板较正板仅速度稍慢一些,腔调稍丰富一些,其余均相同。传统称它为慢西皮。但它不叫慢三眼,因为它不仅为在名称上有别于二黄慢三眼,而且对比起来,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的慢三眼,虽然两者皆为三眼板,但就节奏的松紧与速度的快慢对比来看,西皮慢板只能是相当于二黄腔中的慢二流。它的速度,每分钟一般约在六十拍至一百拍左右。

  下面是生、旦两腔西皮慢板的谱例。

 

    

    汉剧西皮慢板与正板之间的节奏速度相差不大,在运用上也没有明显的区别,现今两者已合并使用,统称它为西皮慢板。

  汉剧净、杂两行西皮虽脱胎于生腔,但由于人物性格的差异,因而在保持原生腔调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上句落音移高五度变化处理,且多用跳进,从而因部分曲调上移而显示出高亢激越的人物情绪,形成汉剧净、杂声腔的独特风格。

  

 

 

    快板(原称快西皮)是一种比西皮慢板速度要快一倍或更快一些的板式,多用于生、旦一些

所谓“火爆戏”中,如下例: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由于它们的速度特快,故唱腔与过门的旋律,较西皮正板要简化而单直,过门长度也随之缩短。除唱段开始必用过门,上下句之间一段还可保留过门外,以后每一个上句接前面下旬时,过门均可省去而连起来唱。它较善于表达高亢激烈和不平静的人物情绪。

  垛子是汉剧西皮声腔中运用较多的一种独立板式。但也可上承正板,下接一字板。它是在西皮正板的基础上,不改变节拍,只将节奏加以紧缩而成。其曲调行腔、上下句落音、调式、节奏规律等,都与西皮正板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是节奏要紧凑一些,同时,在起腔中,生腔有的则是眼起不呈切分节奏,旦腔的切分节奏又往往不跨小节从而形成西皮垛子的重要特征。此外,唱句之间,一般没有大过门,只在上下乐句与分句之间,以一小节之内的小衬子来过渡,填补空白。从而形成这种字多腔少,节奏紧凑,上下句连唱的变化形式。这种板式很适合表现充满激情的叙事、辨理,规劝、得意、自省等多种复杂的情感。

 

  一字板又称数板,与京剧流水板相类似,是仅限于传统西皮曲调中才有的板式,属有板无眼的1/4寺节拍。它是在西皮正板基础上紧缩简化而成。一字板“字密腔疏”的特点较快板更为突出,特别是在节奏的处理上,多以正规或切分节奏(俗称“翘头眼”)交替出现取胜。它节奏紧凑,旋律流畅,口语化强,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与其它板式连接成段。一字板分快、慢两种速度,慢一字板每分钟约在四十八拍至七十二拍左右,较善于叙述;快一字板每分钟约在九十八拍至一百四十四拍之间,更长于表达慷慨激昂的情绪,多用于激情叙事的场合。下面是两个独立唱段。

  

 

    西皮声腔中,一切没有节拍,呈自由节奏型的[摇板][散板][滚板][哭头][导板]等,都是以西皮正板为基本腔,通过板式拆散的手法,加以变化发展出来的。其中除导板、哭头仅为一个上乐句散板外,其余均为具有上下乐句的完整板式。它们的曲调旋律和上下句落音,基本上都与西皮正板相同,同样具有生、旦分腔,今分别说明如下:

  摇板唱腔节奏自由,不受板眼制约,但伴奏却要上板,为1/4节拍。唱腔每个字的出音要与节拍相呼应,但却是散唱的形式。随着过门的长短,摇板又分双花与单花两种形式,双花摇板又称快打慢唱,过门旋律较为繁复。摇板曲调变化幅度大,善于表达较为波动的思想情绪,也可用于叙述对话等场合。摇板和散板的唱词一般均不太长,经常是由其它板式转接,也可以独立组成唱段。下面是生、旦两腔的摇板谱例:

   

 

  散板也是一种常见的板式,它节奏自由,散起散唱,演唱、伴奏均不受板眼的制约,曲调变化幅度大,长于表现较为波动的情绪,也可用于一般对话或叙述。此外,在有些上板的唱腔中,还往往以“叫散"的方式转入散板结束。

  

 

  滚板一般用于情绪极度悲伤的场合,它有时还和哭头结合起来,俗称哭滚板,显得情绪更为凄惨。滚板不能单独成段,必须和其它板式结合起来组成唱段。下面是一段西皮滚板夹哭头转一字板的唱腔。

  

  导板是作为唱段的第一个引导性的腔句,仅为散唱的上句腔调,不能构成独立唱段,必须与其它板式连结成段。它与散板的上句唱腔基本相同,但为了起到突出人物、酝酿情绪、渲染气氛的作用,常用翻高四、五度的唱法,使其音调高亢,善于表现激昂奔放的情绪。为此,在下旬接腔时,也往往是用翻高的唱法来衔接。导板常用于人物出场之前的幕后演唱,也有的为了剧情发展到转折的关键时刻,用于舞台上来演唱。下面是生、旦两腔接其它板式的西皮导板。

 

 

    富有特点的唱腔:在酉皮声腔中,有些唱段的全部或部分,突破原有格局,作出了新的发展,并冠以专有名称,以显示各自不同的鲜明特点。其中有[襄阳调][八块屏][呔腔][九腔十八板][灯笼杆]等。今分别记述如下:

  襄阳调是西皮类中一首颇具特色的专用腔调,传统戏仅用于《雷神调》一剧。当民女赵京娘为赵匡胤救出之后,描述内心独自时所专用。起头过门叫[一串铃],又名[五板头],也是一种专用过门。

  

  

  

  八块屏是在传统戏《挑袍》一剧中,由关羽所唱的一段红生腔。全曲八句唱词中,除用了一句导板、五句慢板、两句摇板,在板式变化上较为频繁外,至为突出的是在第三句中运用九腔十八板的旋律,并吸收花脸腔的因素交炽在一起,使八句唱腔既浑然一体,又显示出互不相同的特色,用来突出英雄人物的豪迈气概,故名。

  

  呔腔,它是运用汉剧西皮唱腔来模仿山陕一带人的语音所唱的专用腔调。其主要特征就是男唱女腔,也有人认为是丑唱旦腔,因为所见六出传统戏中,除末、杂分别用了一曲呔腔外,其余四曲均由丑行所唱。虽然,唱的是旦腔的句式落音,但根据行当和方言的特点,在旋法和风格上则差别很大。在板式上有[慢板][摇板][川打一字板]等。今列举《王八犯夜》一剧丑行摇板唱段如下:

 

  九腔十八板,属于西皮正板中的一种花腔乐句,原由九腔十八板所组成,现今一般多用十六板,除生腔用于上乐句外,旦腔还多用于下乐句。传统戏中,以生腔《辕门斩子》的唱段体现最为完整。我们可以从以下谱例中看看它的全貌,其第三乐句就是九腔十八板。

    通过上例可以看出,九腔十八板的节奏顿挫有致,腔调跌宕多姿,唱来铿锵有力,听来催人振奋。

    灯笼杆属于西皮一字板中的一种花腔乐句。它原脱胎于九腔十八板的腔型,无论是在上下乐句的尾部或中途均可采用。根据情感需要,还可反复拉长。这样一来,短腔就能给人以开朗、潇洒、俏皮的感觉,长腔则更富有气势和激情。它多用于生行唱腔中,下例就是用于唱段尾部的灯笼杆。

 

 

 

 

 

上一篇:流派唱腔的形成和发展 下一篇:唱腔音乐之:平板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