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二黄俗称反调,是由于它的主胡定弦为二黄定弦的反手而定名.它是采用二黄曲调的基本格式,以红生腔为主旋律。通过移调的手法,将二黄52定弦改变为15定弦,实将调高降低四度,变化润饰,从而派生出反二黄曲调。由于调门降低,曲调的起伏跌宕较正二黄大,旋律性、歌唱性更强。也更适于表现悲壮凄凉的情感。
反二黄同样发展出了(导板)、(慢三眼)、(慢三眼垛板)、(二流]、(二流垛板]、(夹板],(散板)、(哭头)等各种板式。传统习惯常把二黄两字去掉,只加一个“反”字来定各种板式,如(反三眼)、(反导板)等等。它的唱腔结构、腔句起落与板眼规律均与正调相同。上句多落宫或角、羽音。下句落商音,是为商调式。也有变化结束在宫音上的。无行当分腔。
在汉剧传统戏里,反调唱腔以生、旦行用得最多,如末行《碰碑》、<法场换子》,生行《哭祖庙》、《哭秦庭》,旦行《斩窦娥》、《祭长江》、《宇宙锋》、《落花园》等唱功戏。
反二黄慢板是反调中一种最主要的板式。它有多种不同的用法:一是除通用四板长过门起唱反三眼外,传统过门有用六板多至十板的,称反十板头。二是在唱腔上按正格它也同样有完整的四个十字句长腔,称为[四句反调]。三是用反导板头起唱,然后再接唱反三眼.四是剧中人如有较长的诉述。唱词过多,则可从四句反调之后,再由反三眼转入反垛板,如须继续唱下去.还可转入反二流及其垛板、夹板,至散板收腔结束。
下面分别举出四种不同板式的谱例以见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