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
1950年代
竹、丝
琴高50厘米、筒径约5厘米;弓长75厘米
拉弦乐器。本件琴筒竹制,琴杆上部安装2个弦轴,设千斤钩,下端插入琴筒,琴筒蒙蛇皮。张弦2根,按5度定弦,用马尾弓演奏,发音刚劲嘹亮。胡琴的起源与唐宋的奚琴(或嵇琴)有关,成书于15世纪中叶的(朝)成等撰《乐学轨范》记载的奚琴已经使用千斤钩,结构与今胡琴类乐器无异。乾隆四十四年(1779),魏长生第二次进京,已采用胡琴伴奏秦腔。在1895年出版的《风
俗画报》所载的[日]坪川辰雄的《月琴之图》中,就包括这种竹制琴身的小筒“胡琴”。藏族拉弦乐器“必汪”,其形制与胡琴无异,藏语称其为“活琴”,实乃“胡琴”二字谐音。胡琴是汉剧的主奏乐器,其被称作“京胡”,应为“皮黄”改称京剧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