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音乐>伴奏音乐-乐队编制与乐器配置
伴奏音乐-乐队编制与乐器配置
发布日期:2014-09-19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戏曲伴奏乐队传统称之为场面。新中国建立后,对演奏者称之为乐师。场面上所使用的乐器,

  有民乐被称为文场面,打击乐被称为武场面两大类。

  一、乐队编制与乐器配置

  汉剧乐队最初的组织形式和规模虽难于稽考,据说最先只有三、四人的简陋组织。主要使用笛子伴奏唱腔,还用了唢呐、长杆子等吹奏乐器。及至秦腔兴起并流传我省,因受其主伴乐器忽忽的影响,从而借鉴并改造成为胡琴,再加上月琴相配合,形成文武六场面,即为文场二人,武场四人。

  到了清道光年代,文场已经发展到“月琴、弦子与胡琴”三大件了。按一专多能的传统,那时的安排是:文场三人中,胡琴带唢呐、笛子、并带半边小钹;月琴带唢呐、笛子,并带大钹,贴补胡琴;三弦带海笛、唢呐、笛子,并带堂鼓。武场三人中,鼓、板带堂鼓、带锣;大锣带小钹、半边铛锣及鼓;小锣带铛锣、马锣,并检半边场。另有场官一人,除检场外.还带长杆子、梆与小锣。1935年后加上二胡,而钹也由专人掌握,使其各有专责,被称作文场四大件与武场四大件,从而为汉剧乐队奠定了较为固定的基本形式。这时的乐队,已由舞台的后面转移到了舞台的右侧(耳台)。这种基本定型的简单编制,几乎一直维持到了解放前夕。

  今就草台与剧场乐队座位图分别示意如下:

  图:草台座位示意图

  建国以来,汉剧乐队又有了新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支较为完备的民族管弦乐队,有的还不同程度的引进了部分西洋管弦乐器,形成以民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甚至曾一度发展为以民乐为主隶属单管制的大型管弦乐队。就在一般正常情况下,由于剧团条件的不同,建制上也就有了大中小三种不同的规模:大型多达二十余人,中型十余人,小型也在十人以上。

  使用的乐器,按文武场面分为民族管弦乐与打击乐两大类。

  民族管弦乐

  汉剧文场面所使用的民族管弦乐,实际包括拉弦、弹拨、吹奏三种不同性能的乐器。其中,除胡琴为其主伴乐器外,还有二胡、月琴、三弦合称文场四大件为其主奏乐组;吹奏的有唢呐、海笛(小唢呐又称小青)、竹笛等均属主要乐器。此外,还有高胡、南胡、中胡、低胡、板胡、琵琶、扬琴、大三弦、大阮、中阮、笙、箫、篌管、长杆子等一些辅助性的色彩乐器。其中,较为突出并具有剧种特色的代表性乐器长杆,又名班号,是铜制管乐。在形制上分作可伸缩的三节,上下成喇叭状,上节口径与海笛相同。它的高音尖厉,低音肃杀恐怖,常用于闹台、川打、起霸发兵、两军交战、法场命斩等场合。现则长久弃置不用而失传。这些辅助性的乐器,由于它们各自具有不同色彩和表现功能,通过和声配器手法的运用,起到了丰富和增强汉剧乐队的表现力,故此各个剧团往往根据不同条件和剧目的需要,从中选择运用。“文革”期间,由于移植京剧现代戏的需要,为求移植“不走样”,各地汉剧团曾一度在乐队中加进了单管制中的木管、铜管、弦乐等西洋乐器,形成一个以民族管弦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这对加强时代音调,丰富音乐表现力上,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后来由于传统剧目的开放,西洋乐器又被汉剧乐队排除出去,但至今仍有少量西乐被保留在部分剧团乐队中。当前,由于认识不够统一和受条件的限制,对汉剧乐队的编制和乐器的设置方面,究应形成怎样一个较理想和定型的规模,至今仍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进行讨论研究.

  打击乐

  汉剧武场面所使用的打击乐,主要有边鼓(单皮鼓又称班鼓)、堂鼓、大鼓、云板、大锣,钹、小锣、铛锣、马锣、小钹、水镲、以及木梆、云锣(九音锣)、碰铃、风水锣、大筛锣、盔头钹等等,它们在乐队中根据需要,自成一组。

  边鼓、堂鼓、大鼓、云板等均为鼓、板类乐器,基本上都是由鼓师一人掌握使用。其中,边鼓使用最多为最主要的一种指挥节奏的乐器。音响记录为“打”或“大”,弱奏为“点”。过去尊称掌边鼓者为打鼓佬,已故著名汉剧鼓师有贺宜春与傅小保等。

  堂鼓、大鼓:是另外两手幸指挥节奏的乐器,但作用远不及边鼓。堂鼓主要用于升堂、升帐、战斗、起更、起堂等场合,以及配合唢呐、笛子吹打曲牌,以渲染热闹紧张气氛。其音响记录为“冬”。传统剧目中,有个别“打鼓戏”,如《打鼓骂曹》中的祢衡,《庄王擂鼓》中的庄王等,他们打的就是堂鼓。堂鼓与边鼓一般不同时使用,如遇到战斗场面需要加强气氛或吹打曲牌时,两者才同时使用。此时,堂鼓就由乐队另一位成员代奏。大鼓仅用于威武战斗场面,也可用于演唱反二黄慢三眼的弱奏击节,以加强它的悲壮气氛。

  云板:是一种由鼓师挽板带于左手大姆指问,依靠手腕摇动使两板相击的节奏乐器。不用时则挂在边鼓架的左边。音响记录为“壳”或“乙”。主要用于唱腔中打板击节,也可辅助边鼓指挥其它乐器。

  大锣:传统起初用的是一种挂起来敲击的汉锣,锣膛凹如酒窝,发音深沉洪亮。后才普遍改用手提,并受京剧影响而改用奉锣,形体由大改小,音响自然升高。一般用锣槌敲击锣的左下方靠近锣膛的边缘上.音响记录为“仓”、“昌”或“匡”,如敲击锣膛中央则记为“堂”。大锣分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用。

  钹:原为生铜铸造,是一种钹面大钹碗小厚度薄音量低而宽的汉钹。运用时,一面垫于桌上,另一面则用带子挽于左手中指间进行撞击。锣、钹均由一人执掌。后来才普遍改用苏钹,由专人来掌握。形体因而改小改薄,发音清脆。音响记录为“切”、“此”、“才”,与小锣合奏则为“采”.比京钹调低,余音不长。

  小锣:过去用的是一种锣膛较大,音调较低的小锣,现在一般采用高、低音两种.音响记录为“台”、“雷”、“推”,弱奏为“令”。小锣在打击乐中地位虽然不高,但它的作用却是极为显著的.它既可单独演奏,表达一定的意境,又可与其它任何打击乐相结合,组成无数种织体。因此,小锣应是构成汉剧丰富多变的锣鼓经中的基础乐器。

  马锣:它是汉剧打击乐中的一种重要的色彩乐器。它的锣面小于小锣,但锣边较宽,发音响亮清脆,高昂开阔。音响记录为“朗”。由于它的音响效果欢快热烈,善于表达威武勇猛、豪放激越的情绪。由马锣与边鼓、大锣、钹组合起来的锣鼓点称为“川打”,主要用于花脸、丑角、外角、小生、跷旦等行演唱西皮的剧目,及其舞蹈、武打的伴奏。

上一篇:伴奏音乐的具体运用 下一篇:汉剧乐器之:三弦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