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源流>历史脉络
历史脉络
发布日期:2014-09-10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形成“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阪,下接江湖”的枢纽地位,发挥着“导财运货”的中转作用。唐宋元明时期,武汉逐渐成为沟通南北、辐辏东西的大都会,是“九州百货备集之所”。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地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促进了戏曲活动的繁荣。据史证,湖北在明末清初先后有昆腔、秦腔、襄阳腔、苏腔、罗罗腔和楚调等各类演唱形式,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汉剧的形成。
图:20世纪初的汉口街市
  清初,湖北襄阳、沙市、汉口以及随州、通城、黄州等城市经济空前发展。地居汉水中游的襄阳,上起陕西汉中,下达湖北汉口,是南北交通的咽喉,素有“水旱码头”之称。唐代便有“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上连樯堤下楼”的描述,宋代以后被形容为“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龙舟竞渡,赛神演出诸事靡费颇多”。尤其明代封藩襄王,建襄王府,大兴会馆,有山陕、福建、安徽、江西抚州和大、小黄州等会馆,并还建有戏楼,每到年节和集会开张,戏班云集,演出活动兴盛。
图:襄河码头(晚清)
  据清人刘献廷所著《广阳杂记》载:“沙市明末极盛,列巷九十九条,各行占一巷,舟车辐辏,繁盛甲宇内,即今之京师、姑苏皆不及也。”这一时期,沙市建立的各省商业行帮达十三个,被称为“十三帮”。明朝成化二年(1466)汉水改道,流入长江,汉口因其地理优势位置优越而发展迅速,不仅在武汉三镇中后来居上,而且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齐名,并誉为我国四大名镇。1631年,随着袁公堤的修建,挡住水患,汉口的商业发展迅猛,成为“九省通衢”的华中巨埠。是时帆樯林立,商业兴盛,百货贸易远及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南、广东。其中以盐、米、木材、花布、药材等行规模最大,与长江沿岸的无锡布码头、镇江的银码头鼎立相称为船码头。《大清一统志》中记载为:“往来要道,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是“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范锴在《汉口丛谈》中,描绘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鹾商典库咸数十处。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范锴又说:“肇于有明中叶,盛于启、祯之时。”也就是说,在明成化年以后的明末,汉口已成九州名镇了。但当时正兴盛的汉口在明末战乱中遭到破坏,到了清初才恢复重建。清朝初年,作为水运商市的汉口港,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水运要道航行畅通,商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省来汉贸易的商船,都有自己的停泊码头与行帮会所,有药行、盐行、布行、票行、木材行等。各行各业,星罗棋布;粮行商号,鳞次栉比;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各行帮会馆宴饮娱乐频繁,婚嫁迎娶、酬神还愿者众多。邀堂会,请科班,戏曲演出活跃空前。
图:旧汉口的露天戏台  
上一篇:汉剧起源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