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源流>汉剧起源
汉剧起源
发布日期:2014-09-10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汉剧是湖北地方剧种,发源于湖北襄阳。因襄阳地理位置居汉水流域中游,上起陕西汉中,下至湖北汉口,其声腔沿汉水流域而发展,故称为汉剧。

  在近400年的时间里,从发生、发展到形成,汉剧先后流行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豫、川、陕、闽、粤、皖、赣、黔、晋等省和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在我国地方剧种中首创皮黄合奏,是我国戏曲声腔系统中皮黄腔系的先行者,对我国其他以皮黄腔系为基调的剧种形成,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图:汉口1931年六渡桥街市行舟

  汉剧原名楚调,也称楚曲、楚腔。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有“襄阳腔”、 “湖广腔”、 “黄腔”和“汉调”之称。据1780年乾隆上谕记载:“再查昆腔之外,有石碑腔、秦腔、弋阳腔、楚腔等项,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省,皆所盛行。”据粟海庵《燕台鸿爪集》载:“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以善为新声称于时。”此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二黄调已由徽班流入,徽班进京时唱腔是以昆曲为主,兼唱京腔和秦腔。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进京,先后到京的艺人有米应先(米喜子)、佘三胜、龙传云、谭志道等。又有论据说,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著名学者袁小修在湖北沙市观戏的日记记载:“晚赴瀛洲、沅洲、文华、谦元、泰元诸王孙之饯,诸王孙皆有志诗学者也。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歙,一为楚调(后称汉调)。”这里所指的楚调应该与汉调有某种渊源。

图:老汉口码头

  汉口三元堂的《新镌楚曲十种》,其封面标有“时尚楚曲”字样。清康熙六年(1667),江苏太仓人吴伟业《致冒襄书》云:“方大江南北,风流儒雅,选新声而歌楚调。”先后有顾彩《容美纪游》中在鄂西容美地区观剧时所见:“初学吴腔,终带楚调。”乐钧《韩江榷歌一百诗》中:“马锣喧击杂胡琴,楚调秦腔间土音。”吴太初《燕兰小谱>中有:“本是梁谿队里人,爱歌楚调一番新。”这些记述,从不同视角记述了汉剧的发展历程。

  将从乾隆末嘉庆初皮黄合奏后,至辛亥革命前的汉剧称为汉调,为大多数今人的共识。汉调也被称做二黄,也有称做弹戏、乱弹或弹腔。湖北麻城、红安以及江西湖口等地,现在仍将汉剧称为“弹戏”。在相关的文字记载中,也称汉剧为“湖广调”或“黄腔”。辛亥革命后,戏剧史论家扬铎在所著《汉剧丛谈》中,首次将以上种种称谓加以归纳,统称为汉剧。

上一篇:中国汉剧 下一篇:历史脉络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