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流派>襄河派
襄河派
发布日期:2014-09-10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襄河派是汉剧四大河派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个河派,它对汉剧的形成与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这个河派究竟形成于什么年代,尚无确凿文献可查。经调查及对有关史料的分析,该派的早期活动大约不会晚于清初。据祝允明和严长明二人记载:“弦索流于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今石牌腔,俗名吹腔),湖北人歌之为襄阳腔(今湖广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襄阳腔、秦腔与枞阳腔都是明代中叶所流行的声腔。而襄阳腔肯定是由襄阳一带的艺人最早唱起来的。明清时期,襄阳不仅是鄂西北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且是西南各省上京的必经通道。西北的药材和皮货经汉水、丹江、唐白河运抵襄阳,再由襄阳转运南方。南方诸省的竹木和茶盐,又经襄阳通过水陆转运西北各地,因此商业非常兴盛。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戏曲的发展,各种曲调和班社争相在此演出,其中影响最大、班社最多的是“一清二黄三越调”(鄂北民谚,三个不同的板腔体),颇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襄河派在发展中流行很广,除遍及我省的襄阳和郧阳两个地区外,整个豫南和陕南都是它活动的地方。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语言而又逐渐形成了两个流派。一派是以襄阳、樊城为基地,包括枣阳、随县、南漳、谷城、光化,以及河南的南阳、社旗、方城、唐县、镇平、邓县、许昌、开封等地,他们过去称汉调为“二黄”或“大二黄”(戏曲板腔名,下同);另一派以陕南的汉中、安康为中心,包括汉中、安康、商雒、关中(即西安),湖北的郧阳地区,河南淅川、西峡等地,他们称汉调为“汉调二黄”、“陕二黄”、“山二黄”或“靠山黄”。“二黄”,属襄河派的正宗路子,它以本地区各城镇作基地,艺术发展较快,名伶最多。尤其是郧县、竹溪一带山区,因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部将何家生逃到郧县山区以教二黄为生,开办了“天”、“子”、“重”、“英”、“豪”五届科班。

  清康乾年间,襄阳商业繁荣,戏曲兴盛。仅樊城一处就有商业会馆18处,大部分会馆都修有戏楼。除规模最大的山陕会馆和陕西的韩城会馆是北方地区所设外,其余多为南方各地所建,其中以地处长江中下游为最多。在襄阳地区较为知名的戏班是“永盛班”、“得盛班”,后有康湾的“洪兴班”和“太和班”等。康湾过去不仅经常有二黄来演出,而且还筹办了几届科班,箱主(戏班里服装、道具、头饰与相关用品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康忠的祖辈在嘉庆年间办了五科,经费由全族同仁集资,出科演出归还。康忠人称小箱主,死于清末民初,他去世后,该科班中断。康湾科班人才辈出,遍及湖北全省和南阳、陕西等地,最享盛名的演员有:老旦杨花子,拿手戏《钓金龟》、《太君辞朝》、《双槐树》等,在襄阳一带颇具影响,八贴姚发儿的《杀山》(翠屏山)、《反八卦》、《打灶神》等戏最为拿手。二净柯金榜文武双全,戏路子宽,《齐王昏殿》、《高平关》、《二进宫》、《扎篙围滩》等,唱红了汉水及南阳府等地。康湾科班最出名的小生贺德贵,拿手戏是《凤仪亭》、《讨州战荡》、《三国志》、《黄鹤楼》等,他擅长演周瑜、吕布等。五丑杨传旺,擅长丑行的练功戏,拿手剧目有《打花鼓》、《活捉三郎》、《赶潘》、《广平府》、《收痨虫》。杨传旺在襄阳教的子弟较多,只要参拜他为师的,就好搭班。他最出色的徒弟是潘道,在襄阳、南阳、许昌等地享有盛名,诨名叫潘和尚,因和尚戏演得好而得名。同治光绪年间襄阳的神戏、愿戏、谱戏、大会戏都请二黄班演出,愈庆班、永庆班、洪胜班、义乐班等戏班演出都很兴旺。最有名气的数“义乐班”,该班是当地富商出钱组织的,服装又新又全,人称八蟒八靠,当时人们有一句评语:要看箱担(即服装)就看“义乐”,要看子弟(即演员)就看“太和”。襄阳的二黄班在辛亥革命之后名存实亡。

  豫西的南阳、社旗(旧名赊旗镇)一带,是襄河派的又一活动中心。从清乾嘉以来,二黄在这一地区可算是久盛不衰。

  汉剧史论家扬铎先生在《汉剧史考》一文中曾有过汉剧“以襄阳为基础、以赊店镇为祖山”之说。自清代中叶以来,由于商业的繁荣,汉剧(当地称“大二黄”)也随之在此处盛行起来。不仅大二黄班很多,其他科班也不少。其中最出名的是南阳府钱粮库上的二黄班(属官办),该班实力最强,名角很多。清末的名伶周玉山、刘长春都系此班的主要演员。除此之外,南阳附近还有赊旗店、饮赐田、北英庄、核桃园、石桥、双铺、桐河、卷桥、石头寨等,先后都成立过二黄班,有的地方还创办了科班,为汉剧培养了人才。清同治光绪年间,南阳汉剧人才辈出,名伶荟萃。其中既有来自湖北的,也有本地的,如:一末梁孝德,二净陆喜奎、刘玉绪,三生赵恒先(又名三只眼),四旦富红(又名麻旦),七小赵振国(又名赵庚辛)、宋太昌,八贴叶以梅,九夫秦恒庆,十杂乔恒利等著名汉剧演员,都出自于南阳地区。清末民初,又有黄振邦(又名瞎老旦)、乔才茂(十杂)等,也是豫籍的汉剧名伶。清代时南阳一带的戏曲剧种很多,除二黄外还有梆子、罗戏、越调等。其中二黄戏最受人们喜爱。当地有民谣:“学唱山二黄,方为读书郎”,“常唱二黄‘腕子’班,胜过一朝太史官”。解放后郧阳地区各县都相继成立了专业山二黄剧团。至今,竹溪县山二黄剧团依然活跃在我省的西北山区。现在襄河派流行地区的专业汉剧团还有13个:陕西安康地区8个,商雒地区2个,汉中、河南南阳、湖北郧阳各1个。

 

相关视频:

【专访】探寻汉剧源流

【专访】汉剧四大河派

上一篇:汉剧派别综述与地域划分 下一篇:荆河派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