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流派>府河派
府河派
发布日期:2014-09-10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府河派,以旧德安府(今湖北省安陆市)的府河而得名。这条河发源于湖北随县大洪山,流经随县、应山、应城、安陆、云梦、孝感、黄陂、大悟等县。上河一支流穿应城长江埠入汉水:另一支流经黄陂的谌家矶入长江。这一带广大乡镇,过去汉剧尤为兴盛,上起随县、应山直至河南信阳、驻马店,下至与汉口接壤的黄陂、孝感。不仅到处都有人称“大戏”的汉调班子演出,不少培养汉调演员的科班也相继产生。这一地区的汉剧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风格,被称为府河派,或叫府河路子。府河派的活动中心,最早在德安府,该府西门内过去有一座山华庙,内有艺人们所供奉的老郎神龛。民国以前,大批汉剧艺人经常云集于此,来往频繁。

  民国初年,因军阀混战,该庙遭火焚毁。此后,府河派艺人的活动中心逐渐由德安转移到孝感。孝感小东门外,有一个胡家饭馆和一个茶社,此处曾是汉剧艺人集中的地方。

  府河派的昌盛时期现已无资料可查,不过据钟祥市石牌镇古戏楼(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所留下的戏班名称,发现府河派的桂林班早在嘉庆十一年前就到此演出过。据传清同光年间,德安府的汉剧班子很多,其中以桂林班、恒协班、凤鸣班、和升班的实力最佳,人称他们为四大名班。桂林班是德安府最有名的班子,该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伶最多。清末汉剧著名的三生演员陈丁己曾是该班的台柱之一。桂林班曾连续办过八届科班。每届尖子自己留下,次者放到外面搭班。由于后起之秀不断,所以桂林班人才济济,十大行当俱全。各行之中,不仅主要角色技艺超群,就是贴补行当也非同寻常。据说,该班的二三流演员,外出搭班个个可以“挑班”(领衔主演)。桂林班所以能久盛不衰,除实力雄厚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严格要求,讲究艺术质量。

  除桂林班外,就是和升班。此班创建于河南鸡公山下的北新店(又叫北新街)。这个戏班虽没有桂林班的名演员多,但班底整齐,人心团结,历经40余年从未散过,六腊月也不封箱。他们的特点是剧目繁多,尤以大本头戏见长。在府河地区,过去经常一处同唱两台戏,一边是桂林班,一边是和升班,两班既能唱对台戏,可见各有所长。再次是恒协班,它创办于孝感三叉埠,班主是当地“恒协”当铺的老板,此班的演员阵容虽不如以上两班,但班主有钱有势,活动历史也比较悠久。

  凤鸣班是府河四大名班中最年轻的一个汉班。该班创立于孝感,其中青年人最多,阵容比较整齐,府河中不少后起之秀皆出自此班。清同光年间,府河除有以上四大名班外,还有河南信阳来的福寿班、庆堂班和骆驼店班等。清光绪年间,信阳州的汉戏科班十分兴旺。他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府河地区,出科后又随班进府河演出。如信阳三里店科班的学生,出科后就搭福寿班。五里店科班在黄陂、孝感一带招生,出科的学生一般输送到庆堂班。骆驼店科班在随县、应山、大悟一带招生,学生出科后直接安到骆驼店班就业。其中,也有不少演员唱红后就被桂林班要走。府河艺人有一句口头禅:“一条路两条沟。笔直通到信阳州。”可见,河南信阳一带曾是府河派艺人经常演出的重点地方。

  清同治光绪年间是府河派的繁荣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汉剧著名演员:一末张楚、袁麻子,二净万一、付正培,三生陈丁己、姚凤林、詹长寿,四旦曹金、白兰花,五丑吕平旺、李祖,六外彭天贵、陈保官、汤道银,七小邓光光、陈四,八贴邱双,九夫姚婆婆,十杂刘南庭、黄奎、黄贵等。以上的名伶中,年纪最老、影响最大的要数陈丁己、曹金、邓光光三人。

  清末,汉剧不仅在府河地区十分兴旺,而且在豫鄂之间的大别山区也备受群众欢迎。大悟县一带,每逢冬季农闲时,就接戏班进山演出。有时接不到戏班就唱围鼓(业余座唱),围鼓班几乎每个村都有,有的村家家有人会唱汉剧。当时山区有句俗话:“哪家无人会唱戏,媳妇不愿进家门。”可见当地群众对汉剧的喜爱及普及程度是十分惊人的。大悟山区不仅群众爱看汉戏,这一带还办了不少科班,为府河派培养了不少人才。如清光绪年间著名小生吴元伢(汉剧著名小生李四立的师爷),著名老生江汉的父亲(江望生)、朱斋公(朱丁己之父),著名十杂演员刘南庭、何春茂等,都是大悟县大新店科班培养出来的学生。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府河四大名班先后散伙。汉剧艺人为了谋生不得不离开德安南逃,使孝感一度成为府河派艺人的活动中心。这期间,演员的阵容和实力虽较前有所削弱,但仍然组织了不少班子,活动在周围乡镇。当时的班子多数以班主的姓名和营业招牌命名,如宝和楼班(系孝感宝和楼银号老板所办)、王霞林班、涂大章班、鲁向龙班、邱苟班、李矮子班、吴德智班等。1920年汉口成立汉剧公会时,府河派登记的艺人还有近千名。府河派的活动中心南迁孝感后,他们一方面重组班子坚持演出,另一方面又开始办科班培养新生力量。1917年,府河派艺人在孝感毛陈渡办起了规模较大的“桂”字科班。该科班主持人叫段桂芳,主教老师有刘本玉、潘云山、安瞎子、汤道银、何春茂等。这个科班虽然办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严格,出了不少人才:一末胡桂林,四旦潘桂仙,六外金桂琴、甘桂福,七小金桂芬,八贴徐桂凤,十杂傅桂杰、程桂丛(程财喜),武生夏桂斌(夏国斌)等,其中不少来汉口搭班并成为一代名伶。民初时期,府河虽有不少班子继续演出,但经济收入远不如清末。加之府河一带缺少较大的商业城镇,艺人们一般都是在乡村中流动演出,生活极不安定。有些演员为了寻求较好的生活条件,进入大城镇谋出路。有的搭班演戏,有的到科班从事教学。抗战前后,府河派艺人基本上都离开了原来的活动区域,相继来汉口与汉河派合了流,对促进汉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两个流派虽然相距不太远,但各派在演出剧目和表演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府河派人才济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办科班有经验,教学非常严格。民国年间,汉河所办的“天”、“春”、“长”、“顺”、“新化”等科班,都聘了不少府河派的老师来任教,这些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学认真严格,肚子里戏路子非常宽,一人可教几个行当,所以这些科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尤其是刘本玉,为汉剧培养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国年间,他受汉口“天”、“春”、“长”科班班主陈国新之聘,来武汉教戏近20年,培养了不少著名的演员。其中最优秀的是陈伯华、刘顺娥、冷天仙,尤其是陈伯华。府河派对汉剧艺术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解放以后,汉剧不少即将失传的剧目都是由府河派高海山老师传录的。此外,还有一些经验丰富的府河派老师参加了省、市戏校的教学工作。

 

相关视频:

【专访】探寻汉剧源流

【专访】汉剧四大河派

上一篇:荆河派 下一篇:汉河派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