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轶闻趣事>汉剧名“末”贾振南
汉剧名“末”贾振南
发布日期:2014-09-19  资料来源:汉剧纵横谈

  我国戏曲行当,人们常谓“生、旦、净、末、丑”。京剧中的“末”行久已被“生”行所替代。保留“末”行并成为一个主要行当的剧种,仅有汉剧·辰河戏·荆河戏·巴陵戏等汉剧系统。汉剧“末”行百年以来,可谓人才辈出。最著名的应为被誉为“汉剧泰斗”的余洪元,其后尚有刘炳南、魏平原、胡桂林、余春衡、王长顺、袁双林等。而至今仍为人称之为正宗的汉剧名“一末”,无疑当首推——贾振南先生。

图:汉剧《三国志》中贾振南饰诸葛亮 

  贾振南先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叶考入武汉市汉剧团(汉剧院前身)训练班,后转入市艺校汉剧科功习一末。先后受教于扬鸣亮、孙凤琴、余春衡、袁双林、朱丁巳等名师门下,打下了牢固的“末”角基础。六十年代又正式拜“当今唯一的余(洪元)派传”人胡桂林,及与胡桂林一样昔年常与余洪兀同台演出的著名“六外’’表演艺术大师周天栋为师。两位名家同时收贾振南为徒,其目的即共同传授汉剧“余(洪元)派”艺术之真谛。论及汉剧“一末”,徐慕云先生在《中国戏剧史》汉剧篇章中感叹地说:“汉剧以末脚为最难,极不易学。班中人云:‘学得好十个小生,难学一个好老生’。良以此脚唱做并重,所演之戏,多属忠良一派,做白尤须有独到之处,方能号召观客。各园每倚之为台柱,亦以此也。……数十年来,汉班只一余洪元堪称全材,即演平沪,亦颇著佳誉。

  贾振南之师胡桂林、周天栋因长期与余洪元同台配戏,耳濡目染,故得其真传甚多。诚如徐慕云老先生所云:汉剧“一末”,首先要有一副富态的好扮相,一条苍劲的好嗓音,一双有神的好眼睛,一身表演自然会做会表的好身段……这一切似乎都是贾振南“天生”具备的。胡桂林、周天栋看中的除此之外,还有贾振南“聪慧机敏、擅长模仿、精于融化,自成一格而不失‘一’之本色的综合艺术素质。”贾振南在正式拜胡、周为师之前,能戏颇丰,举凡“末”、“外”当家代表作,他皆能胜任。胡、周二师收其为徒是要让他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精益求精,卓尔成名。”因此,周天栋每有与名家交往,如在汉接待周信芳、刘毓中、苏育民等名家,身旁常常带着贾振南,为的是使他受到熏陶;胡桂林每演一出,必让他观看一出。散戏之后,还常带他回到家中,边品茗饮酒,边说戏谈艺,常至三五更……师母爱其徒,特备小床让贾振南在师父左右聆听教讳。汉剧老一辈艺术家爱才惜才育才重才的佳话不胜枚举。在此试举二例。

  六十年代之初,名家云集的武汉汉剧院,决定排演由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编写的《王昭君》一剧,剧中王昭君一角由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大师陈伯华主硬,剧中宰相匡衡原定由时任副院长的头牌“一末”胡桂林担当。胡桂林爱才心切,主动让贤,力举徒弟贾振南演A脚,他本人屈居二线。贾振南闻知,再三推让,经陈伯华、周天栋、胡桂林等前辈热情鼓励与支持。贾振南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匡衡的艺术创造,赢得圈内圈外一致好评。

  还有一次,剧场悬挂出了胡桂林、周天栋联合主演“余派”名剧《乔府求计》的戏码,卖座极佳。贾振南照例欣然前往观看学习。谁知演出之前,胡桂林突然自称“胃病复发,不能登台”,请求向观众说明,由徒弟贾振南代他来主演。“救场如救火”,只是“师父”的“火”是否“救”得下来,贾振南胸中如同打鼓。站在一旁的另一位师父周天栋“板”着面孔说道:“师父叫你演,你就演!有我保驾,你还怕观众把你哄下了台不成?”于是,贾振南只好诚惶诚恐登台演戏。一招一式,一板一腔,韵味无穷。加之名家配戏,丝丝入扣,演出中观众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时时报以热烈掌声……戏演完了,贾振南忽然看到正在为他端水卸妆的师父胡桂林走来,他笑眯眯地说:“不错,唱的,演的都是那么回事啊!哈哈哈……!

  贾振南诧异地问道:“师父,您的病……。”

  师父说:“我的病么……是假装的!我要不装病,你还能让周老这样的大名牌陪你演配角么?这都是师父的一计哩!哈哈哈……”

  周天栋老先生也爽朗地笑着说:“这个计是我们两个人定的!北京的马连良先生让台培养冯志孝,给我们做了榜样!我周天栋与胡桂林也要捧一捧,抬一抬你贾振南哩!你没听观众说?……”

  “说什么?”贾振南问。

  “有的观众说,我周天栋演的鲁肃往旁边一站,你小胖子演的乔玄倒有几分像当年的余洪元哩!”周老夸奖地说。

  几句话把贾振南心里说得热乎乎的!后来陈伯华闻知此事后,一见贾振南就笑盈盈地说:“小胖子,小洪元来了!

  贾振南心知肚明,他深知这是老一辈汉剧艺术家对晚辈的抬爱与鼓励。艺无止境,他还要继续攀登艺术高峰。

  贾振南在同辈艺友中成名较早,名声也一天一天大了起来。

  他在学艺期间,就曾赴武昌东湖小礼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余派”名剧《兴汉图》;

  越南领导人胡志明主席来汉访问,贾振南荣幸地参加了会见及相关演出活动。

  叶剑英副主席来汉视察,贾振南与关正明等京剧名家一起,放歌高唱汉调《收姜维))......“扭转汉室如反掌”。此时,关正明演唱的是叶帅的“八十抒怀”,京、汉名家的演唱,喜得叶帅朗声大笑,眉舒目展……

  贾振南还曾先后参加《闯王旗》、《红色娘子军》等剧的演出,他所扮演的南霸天令京剧同行赞不绝口。

  一九八五年,武汉市楚剧团创作排演的《狱卒平冤》奉调进京,剧中巡扰一角,武汉文艺界上上下下异口同声推荐贾振南出演。贾振南作为汉剧名“末”,此番“客串”楚剧,不负众望,获得了该次戏剧节中唯一的全国配角一等奖,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彭真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彭真委员长握着他的手不住地说:“你把巡抚这个人物演活了!

  贾振南在戏曲、影视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赞扬。近年来,不论专业还是业余,请贾振南先生演出唱戏,他都是不斤斤计较报酬,有请必到,时常“露一手”让观众品味一番“余派”的“余韵”,回味一番“胡派”的“神采”。

  鉴于贾振南先生半个世纪以来为汉剧和戏曲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武汉市戏剧家协会,武汉晚报,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武汉汉剧院,武汉市艺术学校及部分文艺界知名人士,汉剧爱好者等欲为他举办“汉剧表演艺术家贾振南从艺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此前,贾振南一方面深表谢意,同时他谦逊地说:“我的艺术全亏师父辈精心传授,今年恰好是胡桂林、周天栋百岁诞辰,我提议纪念活动的主题应该是纪念恩师,我个人从艺五十年只是个副标题。”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举办单位的首肯。这次活动中,贾振南先生粉墨登场,主演了“余派一末”经典名剧《兴汉图》、《三国志》。省、市戏剧专家就贾振南先生所继承和创造的“胡、周派”艺术特色,专门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与会者认为,“贾振南的表演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其一:传统深厚,融会贯通

  贾振南的启蒙老师杨鸣亮是汉剧“天”字科班的佼佼者杨天声先生之高足。杨天声对“牛末、外”的文武剧目皆能得心应手,且能打鼓操琴,是一位“六场通透”的“通才”。二十多岁就收了杨鸣亮、黄鸣振、周鸣皋三个弟子。杨鸣亮作为杨天声的大弟子,继承了其师特长,也是精通演唱与文武场面的高手。杨先生给贾振南的“一末”戏开蒙,直逼“余派”原腔原调,原汁原味。加之以“丝弦”相配合,以“鼓板”相约束,贾振南学习不到半年即能登台演出,出场便像模像样,合规人矩,俨然一个“大角儿”的派头。经杨鸣亮先生“贯腔”,并注重“末”角之“脑后音、共鸣音、苍迈音、宽厚音”的严格训练。贾振南之声腔根基牢,板眼准,音色苍,韵味正。随后,贾振南“转移多师”,融“胡桂林与余春衡”声腔于一炉,得胡桂林之“厚重”,吸余春衡之“清冽”,而自成一体。其声腔溶众家之长.而又不失为“一末正宗”,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人所公认,形成了“深沉苍劲,醇冽酣畅,凝重大气,稳健豪迈”的艺术特色。

  其二:唱做俱佳,善学善化

  贾振南不仅注重唱,且注重衰,注重念,注重做。他几乎学遍了胡、余、周三位艺术大师的“代表剧目”和“拿手好戏”。如胡桂林的《兴汉图》、《碰碑》、《白帝城》、《三国志》、《四进士》、《五丈原》、《乔府求计》、《法场换子》、《收姜维》、《蓟州堂》、《失空斩》,余春衡的《扫松下书》、《清风亭》,周天栋的《烹蒯彻》、《六部审》、《搜孤救孤》、《大合银牌》、《状元媒》、《红书宝剑》等。他把诸位大师的精湛技艺,如胡桂林“宽厚纯正”之声腔;周天栋“铿锵有力,节奏明快”之念白及颇富变化之眼神,之动作;余春衡“以声传情,稳健细腻”之韵味等一一细品细嚼,善学善化于一己风格之中,故才成为了技艺全面的表演艺术大家。诚如他在“研讨会”上所言:“余洪元老先生精美超群的艺术高度后人可能是难以企及的,特别是他个人气质几乎是旁人根本就学不会的。今天只要看看他的几张剧照,听听他的几张唱片,他的神采,他的神韵,他的气质,他的分量就自然显露出来。而我是以胡桂林、周天栋、余春衡这几位先生作为追求目标的。除了我的唱尚不及恩师胡桂林外,我的表演至少可以说是直追他老人家的。”贾先生的自我评价,与会者一致认为是准确的。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这也是他的恩师们共同所期待的),其关键在于能把先辈恩师的表演艺术精华熔于一炉,并形成个人特有的风格,贾振南不愧为汉剧“末、外”行集大成者。

  其三:演人演心,创造革新

  贾振南演戏一贯注重演人物,演心灵。在纪念他从艺五十周年的演出中,他在《三国志》中扮演诸葛亮,当草船借箭后回营见周瑜时,周瑜暗藏杀机,诸葛亮成竹在胸,贾振南精心处理的“三笑”,精确老到地表现了诸葛亮此刻的心情,赢得阵阵喝彩(该录像后曾在香港凤凰卫视台多次播放)。贾振南的“笑功”,堪称汉剧“一末一绝活”。胡、周二位先生之“笑”,大多短而促,但出情,出彩。而贾振南的“笑”,则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心境,在继承师辈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他的“笑”大多较长,从缓到急,南低至高,不笑则已,一笑准让观众喝彩。他在《王昭君》、《清风亭》、《满江红》、《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狱卒平冤》等创作剧目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堪称个个性格鲜明,光彩照人。如《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他的老师周天栋晚年还曾主动向他学习后才上演哩。

  在贾振南先生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一时也没有停止过创新与创造;一刻也没有中止过求新求变。这种“变”既有梅兰芳先生所倡导的“移步不换形”的“变”;(主要是传统剧目);又有跨越行当,一改“旧形”的全新创造(主要是创作的历史与现代剧目)。汉剧垂垂老矣,为使汉剧的香烟不断,“一末”古调之音不绝,贾振南先生目前在有关方面和有识之士的关心扶助之下,正与人合作撰写《我与汉剧大师们》一书,以期留下“散金碎玉”,企盼后辈“穿成珠玉”,熠熠闪光。

 

相关视频:

【专访】谭迷余毒说一末

【专访】精细之处学刻画

【专访】老人老戏有精魂

【专访】德艺双馨周天栋

【专访】汉剧功臣傅心一

【专访】鞠躬之心陈伯华

【专访】汉剧非遗倡留存

【专访】承前之下再启后

上一篇:汉剧当家花旦蔡燕的几代情 下一篇:陈伯华大师教我演戏——我的汉剧艺术之路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