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轶闻趣事>呼吁尽快建立汉剧博物馆
呼吁尽快建立汉剧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4-09-19  资料来源:汉剧纵横谈
    明清以降,汉剧在汉、荆、襄、府四河流域形成四大流派,汇入武汉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湖北主要地方剧种,遍及湖北城镇乡村。乾隆年问,汉调芦人纷纷北上京城,与安徽徽班艺人同台献艺,形成“班是徽班,调是汉调”的局面,直接孕育了我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的诞生。汉剧与徽剧同属京剧的母体,又因汉剧首次熔南北声腔(西皮与二黄)于一炉,推动和影响了湖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河南等省“皮黄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并对湖北全省各地方剧种,如楚剧、荆州花鼓戏等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有原创性的湖北汉剧,是对中国戏曲有着整体性贡献的一个重要地方剧种,它是武汉及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皮黄剧种和南北京剧风格形成的特殊见证。同时也是“汉派文化”的代表性载体和典型性标牌,最突出地凸现了汉派文化的艺术价值特色和创造活力。继我国昆曲成功地向联合国申报“世界口头文化遗产”获准之后,汉剧已向文化部呈报了相关的艺术资料片,与此同时,向联合国的申报也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汉剧在湖北境内的分布为襄、荆、府、汉四大支流。襄河派以襄阳樊城为中心,一直流行于钟祥以北,以及光化(今老河口市)、谷城、均县(今丹江口市)、郧阳;荆河派以荆沙、宜昌为中心,一直流行于宜都、枝江、公安、石首、荆门、当阳、监利及湖南岳阳、常德等地;府河派以随州、应山(今丹江水市)为中心,一直流行于枣阳、安陆、黄陂、孝感、河南的汝宁、信阳等地。其中汉河流派流传最广,艺术成就也最高。该派以汉口、武昌为中心,一直流行于汉阳、汉川、沔阳、鄂城、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嘉鱼、蒲圻、黄冈、蕲春、大冶、黄石、阳新等处。因地域居“九省通衢”之大汉口,自然地势形成了汉剧的中心,在四大河派中,代表着汉剧的主流。

  汉剧在湖北境内与南剧(流行于鄂西南一带),荆河戏(亦称上河戏)。巴陵戏(流行于湘鄂两省毗邻地区),山二黄(流行于鄂西北地区)及湖北越调,湖北文曲等虽属不同剧种,但其剧目、板式、声腔、表演等皆有相同之处,彼此影响,关系亲近。

  除以上以剧种之外,湖北楚剧之名源于汉剧前身“楚调”(一九二六年定名,原为黄孝花鼓戏),其音乐伴奏、剧目与表演吸收汉剧成分较多。以汉剧之称在全国各地冠名的省份尚有湖南常德汉剧、广东汉剧、福建龙岩汉剧、陕西安康汉剧等。受汉剧影响的皮黄剧种还有湖南湘剧、江西宁河戏、广东粤剧、四川川剧(胡琴)、云南滇剧、广西桂剧、邕剧、丝弦戏、陕西汉调二黄等等。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汉剧从兴盛逐渐走向了衰落,经建国再度辉煌后,如今汉剧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地失去了演出地盘和观众,汉剧已在湖北和武汉被人们所淡化、淡忘,不少青年人竟不知汉剧为何物。随着“全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地方艺术的空间渐渐狭小,汉剧甚至有灭绝的危险。如果我们丧失了对“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认同,任其“自生自灭”,湖北汉剧的衰亡还会更进一步加剧加速。然而,这并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悲剧。

  作为京剧“母体”和“近亲”的汉剧一旦灭亡,连“物种”的渊源都难以寻觅,作为“国剧”的京剧怎可长期科学地持续发展?

  为了使植根于湖北大地的这株古老苍劲的艺术之树常青不衰,我们在大力振兴汉派文化的同时,首先必须重点扶持汉剧艺术。这是一项整体性的艺术工程,要做的实事颇多,本文不拟作详述,这里仅由两则“新闻”而产生联想,急切呼吁创造条件,尽快在武汉建立“汉剧艺术博物馆”,对汉剧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开放式的扶持。这里试从两则“新闻”谈起。

  一则“新闻”是:湖北评书艺术家何祚欢组织著名画家毕心望等绘制了一幅十米“汉正街繁华图”,由何祚欢即兴配以诗句题款,此作墨迹未干,便被一名广东巨商以高价买走而永久收藏。其价具体“高”到何种地步,何祚欢“笑而不答,秘而不宣”,他的这个“关子”,委实让湖北籍的收藏家们自愧不如广东人有“眼水”。这幅长卷本人有幸在“何祚欢艺术工作室”一睹为快。画中五行八作无所不有,颇有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清人徐杨《姑苏繁华图》之神韵与古风。尤其是旧时代汉正街演汉戏的戏楼与演出场面吸引了我的眼球,同时,也使我顿时萌生了武汉应该建立汉剧艺术博物馆的念头。

  还有一则“新闻”是:二00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坐落在北京复兴门外大街的首都博物馆新馆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该馆有“老北京风俗展”、“四合院宅门展”、“岁月、年画、文博展”等等展厅。连当年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蛐蛐罐、铁环、空竹、七巧板、九连环、门联年画等等都摆进了博物馆。不仅引起了老北京人儿时的幸福回忆,而且给当今的青少年展示了一幅幅民间民俗的风情画面,让他们看到了昔日的北京古貌、古景,体味到了京城的古色古香古趣。而最让我感到心动的是新馆仿照复原了一家老北京的戏楼,把馆藏的“京剧文物’’变成了可供今人欣赏京剧的场所。他们还利用现代技术在戏楼的拐角处设置了一个点播剧目的触摸屏,想看什么就点什么,想听谁的就请谁唱,生、旦、净、末、丑,样样全都有,使得新老观众,中外来宾,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我强烈地感到:为了弘扬“汉派文化”与“汉剧艺术”的不朽魅力,汉剧必须建立博物馆。该馆既可短期设在武汉博物馆内,也可在新建的琴台知音大舞台周边搭设古戏楼,使“古调汉韵”得遇更多的“知音”。但该馆的最佳选址窃以为应建在长江汉江交汇处的龙王庙。新建的龙王庙公园恰在汉正街集家嘴的繁华处,如果在这里建设几处仿照昔日汉正街大气典雅的古戏楼,在游人如织的江滩上,上演从古至今人们所喜爱的汉剧,那该是一派多么迷人、多么别开生面的武汉景观!

  图:江夏谭鑫培祖屋中的汉剧木雕

  大约在清末之际,汉口受上海茶园演戏之风气的影响,汉剧才从“广场艺术”或“草台戏剧”转入“茶园”与“戏楼”。据史料所载,光绪年间,汉口各租界先后建起了近二十座可供演出的茶园。市内也建有丹桂、天一、满春、贤乐、老圃游乐同(内建有四个剧场)、天仙舞台、长乐戏院、立大舞台等二十余家演出场所。一九一九年汉口新市场(民众乐园)建立在市中心六渡桥与江汉路之间,成为武汉市民的欢乐世界。提及北京首都博物馆仿建的会馆,我便联想起了武汉的会馆。自清咸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八年六月二十六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辟汉口为通商口岸之后,原本较发达的汉口商品经济,又得到新的推动。汉口一地,各行各业的会馆,遍及大街小巷,据《夏口县志》统计,打打小小的会馆竟有一百七十九所之多。如山陕会馆、湖南会馆、徽州会馆、中州会馆、齐鲁会馆、江苏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长郡会馆、太平会馆、香山会馆、黄州会馆、绍兴会馆。此外还有钱帮公所、米市公所、茶叶公所、牛皮公所、山货公所、药王庙(河南花材帮)、仁寿堂(江西药材业)、雷祖殿(典当业)、三元殿(绸缎业)、淮盐公所,还有前花楼小关帝庙、黄陂街的四官殿、汉正街的沈家庙、利济巷的东狱庙、张美之巷的陶圣庵等等。这些会馆、公所及殿、庙、庵内每日皆有汉调会戏登台演出。据汉剧史家扬铎先生在《汉剧在武汉六十年》一书中回忆说:会戏“每每在正午十二点钟前开锣,到四、五点钟完成。而社庙每每有早台,是在清晨唱三出戏谓之一台戏,这几乎全部是汉剧应承的。论及戏台之多,演出状况之盛,扬铎先生则首推汉皋循礼坊夹街的“山西会馆”。其“正殿、正殿两侧、财神殿、天后殿、七圣殿、文昌殿”每殿皆建有戏台,一共有七座之多,可谓“殿殿有戏台,台台演汉剧”,有时三台或五台同时演出, 观众人山人海。(该会馆与戏台均毁于一九三八年日可参照上海市中心“城隍庙”与南京“夫子庙”之规模,把大武汉的“汉剧”(包括其他地方艺术)复活于大都市,把大武汉的“江滩”装点得更加辉煌壮观,成为长江中游一串最闪光的文化艺术明珠。   

  图:豫西赊店古戏台

  图:湖北沙市古戏台

  大武汉的“会馆戏楼戏台”虽不可复制成昔日“一百七十九所”之盛但作为“汉剧艺术物馆”为“汉剧艺术博物馆”之“主干”建筑必不可太少。作为“博物馆”而言,首要在于其“博”。“博大精深”之“汉剧”,除剧目繁多之外,还有历代艺术家的剧照、剧衣以及他们所用过的导具(如朱洪寿在《二进宫》中所使用过铜锤、米应先的塑像、余三胜的家谱、陈春芳在《击鼓骂曹》中所用过的大堂鼓等等),皆是极有价值的“汉剧文物。”

  图:朱洪寿《二进宫》饰中徐延昭手捧铜锤像剧照

  “汉剧艺术博物馆”除展示“历史文物”外,其“音像资料”也必须与观众见面,如余洪元、刘炳南、李彩云、大和尚等“百代公司”录制之唱片,吴天保、李四立、周天栋、胡桂林、王长顺等艺术记录片,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之代表作《宇宙锋》、《二度梅》,还有李罗克、童金钟等主演的《借牛》,杨世雄、胡和颜、童志等主演的《闯王旗》等影片……,总之,一切与汉剧相关的音像、文字、实物等都应收藏而留传后世。

  在此基础上,由省、市文化管理部门牵头成立“振兴汉剧艺术指导委员会”,领导、专家、管理者三结合决策、统筹、部署、指导、协调解决汉剧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及时组建“汉剧艺术研究所()”担负汉剧研究的历史任务,创办“汉剧研究”专刊向全省全国和全世界展示其研究成果。并不断吸纳中外有识之士参与汉剧研究学术行列,把这一重大课题永久性的持续坚持下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直气壮,像模像样地“保护”下来。

  显然,这一浩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政府花大力气投资和牵线搭桥,通过文化招商,吸收和利用外商、民资,逐渐使之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产业实体,集创作、表演、研究、展示、展览、艺术培训、出版、影视等于一体,发挥综合配套的服务功能,把传统汉剧的文化价值光彩与经济效益潜能发掘出来,其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景是美好的!

  戏剧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与声音。

  汉剧是“汉派文化”的象征与声音。虽然它很古老,但是用“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审视,它会变得很年轻,用国际眼光来观察,它会像日本的“歌舞伎一样,变得很珍贵,很神秘;其魅力是其他艺术样式难以替代的,更难以“复制”的。我的好友钟生华先生,作为常年执教于课堂的老师,曾多次兴奋地对我说:昆曲已于2001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称之为“国粹”的京剧,即是由昆、汉、徽等剧种孕育而成,并“已写进了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成为国人必须了解的历史常识”。汉剧艺术博物馆之建立其意义无疑是深远而重大的。该馆的建立,也必将成为湖北和武汉地区一张闪亮的历史文化名片。

  (写于2005)

上一篇:与“梅花奖”“牡丹花奖”擦肩而过 黄石汉剧团的一件憾事 下一篇:湖北汉剧赴港演出散记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