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轶闻趣事>董瑶阶与硚口至公巷
董瑶阶与硚口至公巷
发布日期:2014-09-18  资料来源:汉剧纵横谈

  一日整理书案资料,读到汉剧著名花旦表演艺术家花碧兰所撰写的《我的师父董瑶阶》一文,顿感兴味盎然。文中说:“一九四六年,在我十五岁的时候,我的母亲托人恳请董瑶阶老师把我收在他的门下学习八贴。开始,老师说:他不愿收女徒弟。”为什么呢?董瑶阶先生说:女娃娃“像一朵鲜花,刚一开放,就被人摘走了。”但经不住花碧兰母亲的再三请求,加之董瑶阶先生当时生活上也不宽裕,很想挣点钱贴补家用,终于答应收下了花碧兰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弟子。据花碧兰文中介绍,从一九四六年三月到六、七月问,花向董先生已学会了十多出花旦戏和“青衣、花旦”不分的戏,如《贵妃醉酒》、《二堂审子》等。随后,就跟著名文武小生演员李四立先生一起“跑乡班”长见识去了。

  图:汉剧名家董瑶阶(牡丹花)

  在花碧兰向董先生学艺期间,董先生家居斫口至公巷寓所。董先生上剧场演出,必带领花碧兰同去。到了一九四七年,董先生还把“天字科班”的名丑芮天雷(后随尹春保、刘顺娥等名家在汉川汉剧团献艺)叫到花碧兰家中给花碧兰传授了《打花鼓》中一套以“拳术”化过来的舞蹈身段。接下来的几年间,董先生演出极少,终日困守至公巷,亦难排遣胸中郁闷之气。为寻求精神上的超脱,董先生与“弘一大法师”李叔同一样皈依宗教,走出至公巷去了江西九江,长年黄卷青灯隐居庐山道观。直到建国后,在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武汉市政府的关心下,汉剧界同仁才上庐山把董先生接回了武汉。据说,董先生依然住在至公巷。政府为了照顾李春森、董瑶阶、董金林等名老艺术家的生活.没有安排他们进某一个剧团工作,而是由政府每人每月发放一百元补贴。有重大演出便请他们参加,并被聘为中南戏曲学校的名誉教师。又据徐慕云先生撰文介绍,建国初期京剧名旦赵桐珊(芙蓉草)先生来汉演出,观看了董先生的《打花鼓》、《挑帘裁衣》等剧后,对董的表演艺术佩服之至,特别是《挑帘裁衣》中潘金莲“思春”与“偷布”等精细入微的心理表演技巧,令赵桐珊先生赞不绝口,多次请徐慕云出面,恳求拜董为师。而一向谦慎而又持重稳健的董先生则认为:赵先生与苟慧生、尚小云等京剧“四大名旦”乃师兄弟,且在全国享有盛名,执意不肯收其为徒。赵先生只得在人民剧院宴请董瑶阶先生一行,虚心向其问艺求教。席问,复又恳切要拜董为师,董依然婉言以辞。仅此一例,既可见京、汉前辈名伶感情之深厚,亦可见董瑶阶先生为人之稳重谦恭。一九五二年,董瑶阶先生作为国务院、文化部“特邀代表”,赴京参加全国戏曲调演,不幸中途患病,不得不由河南折返武汉。据传,花碧兰曾从至公巷将师父接到自己家中治病。不久,名伶辞世,牡丹花谢,香雾缥缈……

  至公巷在何处?“牡丹花”旧舍在何处?随着大武汉的房地产开发,至公巷今已不复存在矣。更寻不着在武汉剧坛上盛开了近半个世纪的“汉苑牡丹”之故居了。当我和摄影家蔡顺发先生在斫口老人们的指点下,寻到“至公巷”旧址时,这里已盖起黑白相问并立的四、五幢二十多层的高楼,楼顶上依稀可见“江山如画”四字直写的红漆行书题款。还有一位曾受到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名家大加赞赏的“汉剧大青衣”李彩云先生解放前也曾住“至公巷”。如今,“名伶故居”虽已不可复得,我想,如能在现代建筑旁,树一座“汉剧花衫状元”董瑶阶的铜像,再树一座“汉剧名伶”李彩云的铜像,即给江城增添了又一处人文景观,以供后人瞻仰,同时无疑也是对前辈名伶留给武汉这座城市所特有的“楚风汉韵”的一种追思与潜移默化的延传。

  (写于2007)

上一篇:湖北汉剧赴港演出散记 下一篇:典雅优美人才难得赞汉剧小生余少群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