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轶闻趣事>傅心一——杰出的戏剧活动家
傅心一——杰出的戏剧活动家
发布日期:2014-09-18  资料来源:汉剧纵横谈

  傅心一先生生于湖北天门岳口镇,幼读私塾,后随父傅友才学汉剧三生,改艺名“小玉堂”、“傅玉堂”,在沙宜和武汉早有名气。自从一几。八年倒嗓以后,几乎完全脱离了舞台,但一直从事汉剧改革和戏剧活动,是汉剧界乃至武汉戏剧界一位少有的杰出戏剧活动家。

   图:傅心一

  一心通汉剧 双肩担道义

  傅心一先生不到二十岁就倒了嗓,虽然倒了嗓他却没有倒志!旧戏班子的角儿倒了嗓如同“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要么留在戏班跑龙套,要么自暴自弃浪迹社会,或跑乡班,或改行干别的混碗粥喝。武汉有句俗话说“戏子无音客无本”。意思是说唱戏的没有嗓子好比生意客没有本钱,招人白眼,被人瞧不起是极正常的事。鉴于此,傅心一作出的第一惊人之举是到美国教会学校去读书深造。试想一下,一个读了几年私塾,唱了十二年戏的名演员再进外国洋学堂学中文、外文攻读三年之久,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无疑会读成了个“博士”。支持他读“博士”的是他的夫人(婚前是他的“粉丝”。)这位夫人以自己的经济实力,成就了汉剧界的一位“秀才”。傅先生学成之后,并没有去从政经商或任教,而是毅然义回到了他所钟爱的汉剧舞台。而且,不再登台唱戏,以自己学到的知识,双肩担起了为汉剧改革发展谋策划,为汉剧艺人争自由的重任。

  这里先讲两个“秀才”为艺人改名的小故事:熟悉汉剧的人几乎无人不知陈伯华的老师是董瑶阶先生。而董先生初来汉的艺名竟是叫“董瑶苟”。傅先生看了董先生的“打炮戏”《开天榜》,见其才貌双全,技艺超群,料他不久必定会成为汉苑花旦之翘楚,于是为其易艺名为百花之王的“牡丹花”。果然,“牡丹花”盛开南北,京津沪汉的名流,无不盛赞其艺之高超。“牡丹花”一红,汉剧界以“牡丹花,’为艺名的数不胜数,如“筱牡丹花”(陈伯华),还有“红牡丹”、“黄牡丹”、“绿牡丹”、“白牡丹”、“黑牡丹”、“花牡丹”、“玲牡丹”……

  还有一位唱丑行的演员叫闵翼斌,他觉得自己的名字笔画多且繁,不像唱丑角的,于是特意请傅先生改艺名。傅先生到底是接触过西洋戏剧的“秀才”,他略加思索道:“丑行要博人一笑,但又必须笑得含蓄、隽永,有回味!你就叫留一笑吧!”“留一笑”从此在观众中扎下根来,留一笑先生不仅闻名江城。建国后应特聘赴广东汉剧院任教,传艺于粤,并在广东汉剧戏曲影片《齐王求将》中扮演老臣,享誉海内外。

  傅心一先生,一心通汉剧,吹、拉、弹、唱,六场通透门门皆精。

  傅心一先生:双肩担道义,生、老、病、死,千家有难户户相帮。

  熟悉傅先生的人都知道他一生不吸烟,不喝酒,洁身自好,唯一的癖好就是“坐茶馆”。昔日汉剧艺人大多贫苦,居无定所,有家有口的亦住室狭窄,因此茶馆是大家常聚之所。艺人们在这里谈天说地拉家常,论艺聊戏议搭班。傅先生在这里了解艺人的甘苦,力所能及给予经济帮助,为艺人排难解纷讨生活。遇有不平不正的事情,傅先生在这里不费吹灰之力,三言两语就给摆平了!汉戏班里称“老板”,称“大王”,背后称“顶账”(包银最多者)者居多,而人前背后一律称“先生”者,唯傅心一一人,可见汉剧界对他的尊重和敬仰。

  图:1956年11月2日,“硚口区艺联汉剧队成立建队纪念”合影。

第二排右起第六位即扬铎先生、右起第七位即傅心一先生。

  紧跟时代走 先生领路人

  由于傅心一注重结交社会各界的进步人士,他的世界观和戏剧观都是倾向革命,倾向民主和自由的。这种思想和眼光在旧时的汉剧界似乎有一种“世人皆醉他独醒”的意味。    

  比如,他敢于参加反抗清王朝的各种活动,勇于保护革命党人。传闻当时清政府捉拿一名叫聂豫的革命党人,傅闻知后便将此人暗藏在满春戏园后台避难。孰料走漏风声,清军荷枪实弹闯入后台抓人。情急之中,傅又急中生智。令唱花脸的师傅跟聂豫开了一个大花脸,瞒过了清军,使聂豫躲过一劫。聂为感他救命之恩,请他一起参加革命党,傅却说:“鄙人就在戏剧界同样也.可以革命!”在他的影响和组织下,不少汉剧艺人参加新军,凯辎营,斗级营,汉阳兵工厂皆成立了“菊班”(业余汉剧票社),利用演戏作掩护。巧妙与清军作斗争。辛亥革命爆发后,傅心一、何正芳、吴楚臣、徐正奎等还曾与清军正面交过锋和抢救过伤员。新军中的汉剧“菊班”后被袁世凯镇压!

  又比如:为了艺人的权益和人格,他率先组建汉剧公会,提出了“提高人格,改良习惯”的宗旨,得到了以余洪元为代表的所有汉剧艺人的支持,汉剧艺人纷纷人会。据有着江南第一名丑之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斌昆说,他当年就在汉口参加了汉剧公会,还有不少京剧艺人也参加了该公会。汉剧公会成立,在省教育厅注册备案。并将汉剧公会所在的“戏子街”更名为“人和街”,足可见汉剧公会的建立影响之大。

  时代的每一步前进,傅心一都带领汉剧艺人往前进,湖北遭水灾,他以总干事组班赴京赈灾公演,得到黎元洪的褒奖,亲笔书写“急公好义”匾额赠与大汉班。

  北伐军攻克武昌城,成立国民政府,傅心一又紧跟时代,组建“湖北剧学总会”,提倡汉剧与楚剧的改良。当时政府曾将黄孝花鼓划属花部(妓女行业)登记注册。傅心一打破门户之见,经认真思考后建议将“黄孝花鼓戏”易名为“楚剧”,其根据与理由是汉剧曾名楚调,既然现已改作汉剧,遂将“楚”字送给了同行。他还动员汉剧琴师严汉卿(瞎子海)等为楚剧改“帮腔”为过门,大大提高了楚剧的表现力。

  傅心一的政治热情和爱国情操,在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七七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武汉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在田汉、阳翰笙等领导下成立的“中全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为全国各地来汉参加抗日的文艺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随后又任汉剧抗敌宣传队总队长,亲率“第一队”步行人川,一路艰辛。到了重庆,冒着敌机的不断轰炸,“汉一队”一度被打散,傅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四处寻回失散的队员,一直坚持抗敌演出宣传……

  高风亮节在 汉水祭汉魂

  傅心一在重庆的日子是那么艰难困苦,可他的精神却又是那么昂扬激越。他非常喜欢《纪信替死》中纪信唱的“生是汉家臣,死是汉家鬼,生生死死就在这一回!”这几句唱词。汉剧界和戏剧界的人士都说:“傅心一先生是汉剧的魂!”此言毫不夸张,几十年来,他的确是汉剧的“脊梁”!他的血管里流动着汉剧的血液,他的躯体中闪动着汉剧的“灵魂”。一九四二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居然以一个大写的“汉”字为中心,在北碚办起一个“汉”字汉剧科班,所有学员的艺名中必镶嵌一个“汉”,如蔡汉华、王汉琼等。傅先生亲自当班主,亲自任教,培养了大批汉剧优秀人才。当时在四川的田汉同志去北碚看望汉字科班师生时曾激动地说:“傅心一先生领导的汉宣一队不但肩、负抗敌宣传任务,还在这种艰苦时期不忘培养后一代。你们是为国家和汉剧培养人才,将来人民大众是不会忘记你们的。”傅先生带领该班在川辗转十多年,直到一九五二年,在田汉等同志的关怀下,傅才带着数十近百名年轻的汉剧艺员组成的“五一汉剧团”,回到了阔别的故乡武汉。党和政府热情接待了这一支在后方抗日基地培养起来的“汉军”,并在新兴的工业城市黄石,建立了湖北省首家地区级国营汉剧团体。傅心一先生因其对汉剧有着卓越的贡献,在汉剧乃至全省戏剧界均有着突出的政治和艺术地位,被安排走上了湖北省文联,剧协和戏研所等单位和团体的重要领导岗位。这位“德高望重,劳苦功高”的老文艺战士,带领新老戏剧工作者为湖北地方戏的挖掘、整理、改革和发展,做出显著的成绩。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位在全省和全国戏剧界都广有影响大有名气的“功臣”,这样一位有学识有胆魄有建树的谦谦君子,却在“反右”中被推到了人民的反面。一时间,揭发他为“反动戏霸”、“封建把头”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一顶“大右派”的帽子硬是活活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据知情人说,傅先生晚年目力不济,那些大字报他是请人念给自己听的。不听则已,谁知一听那不实之词的“揭发”,傅老先生当即便气昏倒地,被人抬回家数日后气绝含冤身亡……

  二十年多年后,吹来了拨乱反正的好风。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傅老先生的子女和相关人士共同翻阅傅先生的档案时,牙根儿就没有划傅心一为右派的结论材料。傅先生成了没有被划成右派的“大右派”。倘若傅先生在天之灵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汉剧因汉水而得名,且让日夜不息流向长江的汉水,来祭奠这位被称为“汉魂”的傅心一先生吧!

      (写于2009)

上一篇:大和尚李春森与鼓师董仲篪 下一篇:大和尚李春森——汉剧史上一位传奇性大师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