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家纵谈>浅谈振兴汉剧
浅谈振兴汉剧
发布日期:2014-09-18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汉剧艺术,源远流长。根据杨铎先生的研究,有文字记载可考者,至少有三百年的历史。她是我国主要大型剧种之一。据说拥有传统剧目八百出。汉剧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曲牌、声腔板式和表演方法。在汉剧舞台上历来人材辈出,不少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以毕生精力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汉剧艺术。所以汉剧艺术之花开放得绚丽多姿,芬芳扑鼻。

  三十年代,以吴天保领衔的时代汉剧社,以牡丹花(董瑶阶)、徐继声领衔的复兴汉剧社雄踞武汉剧坛,.十大行演员技艺过硬,艺术生产严谨认真,剧目丰富多彩,一派繁荣兴旺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汉剧艺人同仇敌忾,以抗日救亡为己任。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郭沫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与支持下,编演了《平倭传》、《史可法》等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历史汉剧,配合抗日宣传。武汉沦陷之前,艺人们运用汉剧艺术为宣传武器,纷纷参加“抗敌演剧宣传队”。他们团结一致,转战于西南大后方,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宣传抗日救亡。著名演员五丑熊克奇、九夫陈风卿在重庆牺牲于日寇的空袭,五丑孙长发也客死四川。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汉剧艺人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力量,作出了贡献和牺牲。他们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同时,艺人们用鲜血谱写了汉剧界反抗侵略,振兴中华的光辉历史篇章。

  汉剧进入四十年代以后,由于主客观上的种种原因,由繁荣兴旺逐惭走向衰落。观众面也越来越窄。在当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电子文艺进入群众文化生活领域。汉剧面临想当初繁花似锦,看今朝摇摇欲坠的趋势。因此不得不令人猛省这一严重局面。汉剧由盛到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剧目老化

  汉剧的传统剧目,虽然家底丰厚,但大量剧目都已经离时代越来越远了。具体表现在剧本故事是旧的,剧中人物是古的,剧本结构是老的,戏曲美学观、思想哲学观是陈腐的。拿这样的剧目奉献在当代的观众面前,就很难拨动观众的心弦,很难激动观众的感情,很难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于是台上演的与台下看的两者之间,好象是在水中加油一样,各是各,难以融合。今天的观众欣尝要求、欣尝习惯、戏曲美学观,思想哲学观决不会停留在三十年代和他的爷爷一样。比如说,三生重头唱工戏《荥阳城》早为老汉剧迷所赞许,可是今天的观众对纪信这个人物的行为就不见得同情,纪信愚忠的“心灵”也可能得不到承认。致于象《哭祖庙》中的刘谌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杀了自己的家属,提一挂人头跑到家庙里痛哭一场后自刎。在现代观众心目中,刘谌这个人物的思想行为究竟是“英雄”的壮举呢?或是“懦夫”的残忍呢?现在可以不必去追究观众给他们作出什么样的鉴定,但可以肯定现代观众对这些已经老化了的剧目没有多大兴趣,感到没有意思而不进剧场。

  请别误会,笔者决不是反对演传统戏,也不是抹杀传统戏的技艺成就。只是想说明剧目老化与变化了的观众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与后果。这里且引用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说的一段话,来补充笔者没有说透的意思。他说: “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传奇妙在传情,即使作者至今未死,亦当与世迁移,自啭其舌,必不为胶柱鼓瑟之谈,以拂听者之耳。”(《闲情偶寄,演习部》)

  剧目老化,犹如人之七老八十,生命力已不旺盛了。

  2、表演程式化,唱段冗长。

  汉剧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在表演方法上积累了大量程式化的东西。剧中人物举手投足,喜怒哀乐无不有一套表演程式。这些程式由于世代相传,因循守旧,弄得不能越雷池一步,已经到了凝固的程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套在演员身上的枷锁,束缚了演员塑造人物的才能。剧中色彩缤纷而众多的人物不得不在程式化面前就范。导致人物苍白,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加上部份演员只重唱工,不重表演,以满足那些闭着眼睛专门韵味的观众的要求。也正因为有闭目听戏的观众,反过来又鼓励了演员一味要腔。这样互为因果,导致汉剧一些剧目的唱段冗长,形成见腔不见字,见腔不见人的局面。把戏曲的歌、舞、剧三结合的表现方法,变成了化妆汉剧独唱音乐会,也就是把“歌”抽出来单独欣尝。这样一来,唱的艺术倒是提高到阳春白雪的艺术妙境。可是大量观众所要求的下里巴人却减少了,或者没有了。这样一来给汉剧的普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当那些具有一定欣尝水平和对汉剧唱腔有一定研究的老观众逐渐老化去世而减少时,新观众却不进剧场。造成汉剧观众出现了青黄不接。这难道与汉剧忽视普及工作,不注意培养观众无关吗?

  3、缺乏具有高度艺术魅力的演员。

  戏曲观众相邀约去看戏,常常习惯说: “走吧!去看×××的戏。“他们欣尝过张三的《空城计》,李四唱这出戏时,照样去看。赵五,王六再唱时,还要去看。他们对《空城计》的故事,人物、唱段,表演等早已了如指掌,有的自己也能唱了。那么,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的反复去看不同演员演的同一场戏呢?不为别的,是为了欣尝演员的艺术水平。也就是说,不是单纯的去看戏,而是看演员。当某位演员给予他在艺术欣尝上最大满足以后,他便会赞不绝口,甚至佩服得五体投地。观众被演员演出的高水平剧目迷住了,于是产生了一批一批的戏迷。所以戏迷是被戏迷住的,戏又是演员唱出来的,根据这个逻辑,就可以明白一个剧种没有一定数量的具有高度艺术魅力的演员,那么这个剧种就没有什么大希望。观众尊称具有高度艺术魅力的演员为一代宗匠(如余洪元)、大王(如吴天保等)

  一代宗匠与大王们不但对戏曲的创造、革新、提高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对戏曲艺术大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四十多年以来,汉剧舞台上老一辈的宗匠大王(现在叫表演艺术家)存在不多了。有的虽然键在,毕竟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但是新宗匠,新大王为何迟迟不见出世?当前在汉剧广大观众心国中和口碑中尚未发现新一代演员的声誉超过余洪元、朱洪寿、吴天保、李彩云,大和尚、周天栋、李四立、董瑶阶、陈凤卿、张天喜等者。

  汉剧艺术难度大,高峰难攀,成名成家确非易事。可是老一辈艺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尚能以献身精神忠于汉剧艺术而取得观众推崇的艺术成果。难道当代青年艺人,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时代反而出不了宗匠与大王吗?我相信新一代的表演艺术家不久会脱颖而出,定能达到青出于兰,冰寒于水,艺至佳境,炉火纯青的地步,为发展汉剧艺术作出新的贡献。

  有些好心的同志耽心汉剧事业的前途命运,甚至耽心汉剧是否会消亡。这种耽心是比较悲观的,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振兴汉剧的有利条件很多。纵观整个汉剧发展史,历代艺人一直在创造革新,并没有停止过。提高汉剧艺术的经验十分丰富。太远的不谈,就拿解放以后的汉剧革新,就值得大书特书。

  例如当代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同志,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汉剧演唱艺术改革与创新。用她的心血浇灌汉剧声乐艺术之花,结出了鲜艳丰硕之果。每当欣尝到她婉转细腻、韵味浓郁、丝丝入扣,有如行云流水般的陈派唱腔时,就可以体会到老一代艺术家对我们的事业,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作出了多么伟大的贡献。陈院长的艺术成就,应该说是为我们汉剧艺术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同时,也为汉剧界年青的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还有解放初期湖北省汉剧团配合镇压反革命,及时上演了刘小中,管纵两位同志合作的《血债血还》。这个戏一上演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热烈欢迎,上座盛极一时,兄弟剧种(楚剧)立即移植上演。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同志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个戏由于作者饱含政治热情,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群众说话,所以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剧中的爱与恨即是观众的爱与恨,台上台下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剧中生活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没有时间差。为汉剧艺术表现当代生活与人物探索了新的途径,开拓了广阔前景。

  还有湖北省汉剧团刘继呜团长主演的历史剧《屈原》,也是十分成功的艺术珍品。尤其是汉剧首先把我国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的形蓉树立在舞台上,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树碑立传,为汉剧艺术提供,改革创新的典范。这个戏无论是在导演、表演、唱腔、化妆造型备方面都作了呕心沥血的创造性的改革,从而取得丁高度完美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指出了汉剧艺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另外如吴天保在《还我台湾》巾塑造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艺术形象也是如此。还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就不必一一枚举了。

  根据这些足以说明问题的突出经验,可以说振兴汉剧是有条件的。我们必须树雄心,立壮志。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悲观失望。同时也要发扬汉剧艺术家底厚,群众基础好,经验多,人才广的优势,集中力量,开创崭新的局面。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广开戏路,丰富上演剧舅。

  汉剧的剧目究竟有多大的家底,要傲到心中有数。要把沉睡在剧目仓库中的珍珠宝贝分期分批的清理鉴别,把其中的珍品拿出来洗刷拂尘,整旧如新。有的可以点石成金,也有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传统剧目重放毙华。如京剧《三打陶三春》,《李慧娘》,《赤壁鏖兵》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另外可以根据历史题材、近代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山川掌故、名人轶闻、外国名剧择优改编。如近期上演的话剧《越王勾践破吴归》,京剧《谭嗣同》,《碧波仙子》,《奥赛罗》,早期的《摩登伽女》等等,早已有所实践。再就是组织专业剧作者和重点的业余作者创作和改编当代题材的新汉剧。如电影,话剧改编上演的《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环》等都受到观众极大肯定和欢迎。

  要丰富剧国,首先要打破头脑中的一些条条框框。不要认为、汉剧这不能演,那不好办。要大胆、细心,不怕艰苦,不怕失败,不怕婆婆多。搞它一批有质量的剧目来。    

  剧目是奉献给观众的,因此更要了解现代观众欣尝汉剧的要求。不管什么样的剧本,首先要重情节,重起伏,重悬念,重情趣。大搞“活保人"的本子,这样对普及工作有利。等到汉剧群台上出了大王后,也可以专为特定的演员写“人保活”的本子,以利汉剧艺术流派的发展与提高。

  2、打破表演程式化,努力塑造人物。

  有了好剧本,没有好导演不行。有了好导演,没有好演员也不行。剧本要依靠表导演再创造,才’能把立体艺术形象在台上立起来。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出神入化,才能完成表达剧本所赋予的任务因此对妨碍塑造人物的表演程式要敢于突破。突破不等于是一概不要。从原则上说,表演要为塑造人物服务。程式化的东西,合用则保留,因为要照顾观众的习惯。不大合用,确 些束缚表演的则加以改造。完全不合用的则要忍痛割爱予以抛弃,创造新的表演方法取而代之。这种作法,在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身上是不乏其例的。周天栋没有全盘抛弃程式化的表演,但是在《大合银牌》中塑造的韩宏道与《烹蒯辙》中的蒯辙,却不被程式化所束缚而塑造出两个不同类型活生生的人物。周天栋的韩宏道与蒯辙至今仍活在汉剧迷的心田上没有死去,这就不能不令人叹服其艺术功力高超。许多戏曲演员往往用毕生精力去塑造一个或几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奉献给观众。什么“活曹操",“活关公”一类的称谓,就是观众对演员塑造人物成功的批准书。否则,演员就难以成名成家,也成不了大王。

  3、全面改革,努力完成一台戏。

  有了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就能演好一台戏吗?不见得。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演好一台戏,还有唱腔设计,乐队演奏,服装道具,音响效果,化妆造型,舞台美术,灯光变化等各个职能部分,都要全面进行改革创新,紧密配合,以完成一台戏为中心任务。如果有一个职能部分拖了后腿,没有配合好,也许导致全剧演出失败。    

  全面改革创新,一方面是从本身原有基础上提高,另一方面要从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来一点“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许多艺术品种成长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东西。胡芝凤的《李慧娘》,揉进了芭蕾舞、魔术、杂技来为剧情和人物服务。观众看完戏后,仍然承认《李慧娘》是京剧,而没有认为是芭蕾舞剧或魔术剧。楚剧从汉剧中拿去很多东西,但她还是楚剧,并没有变成汉剧。所以汉剧似乎也不必太保守和固步自封了。

  4、要建立一支汉剧艺术理论队伍。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带有盲目性。振兴汉剧要建立一支汉剧艺术的理论队伍。要请一些理论工作者对汉剧的剧本、表导演、声腔作出系统的理论探讨。然后在实践方面则可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汉剧学会在这方面可以经常组织汉剧理论工作者座淡,写文章,开年会,发表文章来指导汉剧振兴,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总之,为了振兴汉剧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希望汉剧艺术专家们,广大演员同志们,音乐舞美和各部份同志们,也包括业余骨干同志们团结起来,集中智慧,集中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中国共产党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来振兴汉剧事业。

  任重道远,前程似锦。祝贺汉剧艺术兴旺发达,不辜负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汉剧的殷切希望和关怀。

  笔者水平有限,所谈的粗浅意见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希汉剧界专家和同志们批评指正,则不胜感谢之至。

  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  万生鼎

上一篇:在困境中改革 在改革中发展 下一篇:论“关羽戏曲”与“关公文化”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