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百家纵谈>汉调古韵赋新诗 新编抒情汉调《王昭君》观后
汉调古韵赋新诗 新编抒情汉调《王昭君》观后
发布日期:2014-09-11  资料来源:汉剧纵横谈

  湖北兴山是王昭君的故乡。而远在福建的剧作家郑怀兴却对这位出自湖北的古代美人情有独钟。在前人一写再写的戏剧题材中,又新翻写出了一部不同于其他《王昭君》的汉剧《王昭君》。综观前人的作品,大致归于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悲悲怨怨、哭哭啼啼的《王昭君》;另一种是欢欢喜喜、高高兴兴的《王昭君》。郑怀兴笔下的《王昭君》,则是另一番情致。王昭君因毛延寿画像做了手脚而失去了晋见汉元帝的机遇,与此同时,南匈奴呼韩邪长安朝贺,汉元帝下旨挑一宫女送往漠北和亲。闻听旨下,众宫女无一不悲痛欲绝,哭成一团,纷纷表示“宁可老死宫苑,也不愿出塞和番”。而唯独王昭君面对“悲切切,急煎煎,喊爹叫娘哭作一团”的众姐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她“冷眼看、静心参”,在“画图遭涂改,无缘重见龙颜”的景况下,悟到了“断送青春死一般”的悲惨命运,作出了“欲自救敢自荐,觅生机何畏难,当断则断自请行出塞和番”的决断。这便是郑怀兴不同于其他版本《王昭君》的独到之处。艺术创作的可贵之处在于发现,对于一个被剧作家写了又写的历史题材,这种“新的发现”尤为重要。“自请出塞”并非没有根据。据各种史籍所载,大多有王昭君“自愿出塞和番”的文字。而历史文人从他们各自的情感出发,更多以“怨”作为王昭君的出塞心态。这种“怨”往往是作者之“怨”,而非“昭君之怨”。郑怀兴还原于王昭君本人的意愿,描与了一个“自荐、自请、自立、自信”的王昭君,赋予了人物新的思想,新的行动,新的动力,其新意与时代相契合,所以能给人面目一新之感。虽说是“自请出塞”,作者并没有着意拔高人物的所谓“思想境界”,而是真实地发掘出了王昭君对汉元帝眷念不舍,对毛延寿的怨恨情怀以及对故国家乡的一往情深。这种描写并小影响“撼山易,撼昭君之志难矣”(汉元帝台词)的“昭君志气”,或日“昭君性格”。反之,恰能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更为可亲可信。

图:《王昭君》王荔饰王昭君

  导演石玉昆首先是充分理解参透了剧中主要人物王昭君的主导思想,把握了王昭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宰自己人生的前途和命运的性格特征,在表演风格上定位于以“抒情性”为主,让主要人物为自己的心灵而吟唱:为故国、为将士、为镇守边关的亡灵而抒胸中深厚之情。特别是当汉元帝通过宫苑传来的琵琶之声而思慕昭君之时,剧本中提供了汉元帝与王昭君“互通心灵”的一段男女声对唱,尤为细腻地刻画了王昭君“红颜易老谁怜惜”的哀叹,以及“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惆怅。王昭君既已入选进宫,何尝不愿得宠皇家常伴君侧,而“画工作弊”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只能将对君王的相思,寄托于琵琵声中。汉元帝“听琵琶寄相思,令寡人更神驰”。这种具有浪漫色彩的虚拟性情感交流,“诗化”了他们二人之间的“爱慕”,让人深感内在情感的真实。王昭君甚至在“梦中”还梦见了她与年轻英俊的汉元帝在家乡的香溪相会,他们共同欣赏桃花盛开的季节所出现的“桃花鱼”,在舞台上美化和升华了美人与君王的美好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艺术感染和陶冶。

图:《王昭君》剧照

  古老的汉剧舞台上曾经多次搬演《王昭君》,而此次隆重推出的《王昭君》,不仅文学剧本与导演艺术具有新意,令人欣喜的是作曲家陈受新、陈志生先生所作的唱腔,几乎集中了著名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所创造的“陈派”声腔艺术之精华,把“陈派”代表剧目《宇宙锋》、《二度梅》等剧中的“二流”、“二黄”、“反二黄”等观众十分熟悉的旋律,融会于“一听黄门圣旨传唤”、“乘凤辇西北行古道漫漫”和“望荒冢一堆堆烟昏日惨”等主要唱段之中。经音乐家付江宁先生的配器渲染,充分展示了“陈派”声腔“典雅、华丽、优美、深情、妩媚”的艺术特色,体现了“汉剧”四旦(青衣)行深厚博大的艺术传统积淀,使观众领略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调汉韵”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力,较之某些一味趋新求异,忘却传统,不惜抛弃传统的所谓“创腔”,《王昭君》的重视传统,敬畏传统,在传统基础上的唱腔设计便高出一筹。体现“陈派”表演与声腔艺术风格的是汉剧新秀王黎。古老的汉剧虽被列为我国首批“文化遗产”予以保护,而汉剧人才的严重匮乏,尤其是出类拔萃的“尖子人才”的鲜见,像王黎(王昭君的扮演者)这样年轻、扮相俊、身材适中、嗓音甜润、文武兼备、技艺全面的人才的涌现,就更令老一辈艺术家陈伯华和汉剧界感到欣慰。对王黎的成长,年已逾“米寿”(88)的陈大师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她经常在医院病房的轮椅上,为王黎传授技艺,一板一眼的教唱说白与唱腔。王黎终于在烘云托月之下,得以迅速成长,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美丽感人的形象。剧中的花黄门扮演者贾振南是曾经在全国获得过表演一等奖的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他集老一辈汉剧名流胡桂林、周天栋、余春衡等表演特色于一身,是汉剧“一末”(老生)和“六外”(文武老生、做工老生)表演艺术集大成者,其老黄门的戏虽不多,却在全剧中起到了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和绿叶扶红花的重要作用。老黄门的老到圆滑、巧言令色、观风使舵、卑微而又傲慢等性格特征皆演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其表演艺术炉火纯青,具有“松、绷、功”三个字的鲜明特点。所谓“松”,是演戏松弛,台上演戏如同生活中一般,不做作,不为演戏而演戏,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自自然然,却又格外有“戏味”。如小黄门向老黄门低声嘀咕说,毛画师要王昭君的玉镯乃是“索贿”,老黄门自己就是“索贿”的高手,当着毛延寿的面却笑嘻嘻地打圆场说“什么索贿,人家在试她,品行端正不?”那老太监的奸猾献媚之态,可谓如中国写意人物画力透纸背;所谓“绷”,即其表演之“松”,只是外部形态,其人物的内心活动,始终与场上一切人物的行动与语言乃至眼神紧密相连,其心里紧紧地“绷”着一根弦,通过他灵动的多种眼神,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传达给了观众;所谓 “功”即“手、眼、身、法、步”那些看似平常的“四功五法”的准确运用,老演员得心应手之功即传统,值得学习与传承。另有中青年演员熊国强、李青、吕品等所塑造的汉元帝、李玉莹、毛延寿等皆有不凡的表演才华。更为可喜的是刚刚从武汉市艺校汉剧科毕业的一拨后起之秀,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汉剧虽古老。后生却有望。

图:本书作者与武汉汉剧院领导刘智勇(左三)、余世刚(左一)、

晏晓毅(左二)、王小茂(左四)在一起研讨《王昭君》演出本

  《王昭君》是武汉剧剧院近年来排演的一部在全国获了大奖的成功的新戏、大戏,受到了文化部、省市文艺界及中央电视台的高度重视。《王昭君》成功的艺术实践,展示了古典汉剧恢弘大气的总体艺术风格和湖北地方大剧种的独具艺术风采;更证实选准一个与本剧种风格和能够发挥现有艺术人才的作用的剧本,何其重要!笔者为之评与赞的目的,是热切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极有可能在湖北成为“一枝独秀”的古老剧种的命运。祈愿《王昭君》的成功演出和“昭君娘娘”的在天之灵。给故乡的地方戏带来一线希冀之佛光。

 

 

相关视频:

【欣赏】《王昭君》

【专访】传统戏的新感悟

下一篇:《弹吉他的姑娘》的启示:兼谈戏曲现代戏如何争取观众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