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剧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后>解放前后的汉剧
解放前后的汉剧
发布日期:2014-09-11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抗战时,汉剧抗敌流动宣传队十个大队人多数队散人亡,流落异乡。仪剩下汉剧抗宣一队少数队员(约三十余人)和一流亡艺人,先后在沙宜、襄樊、武汉等地演出,因得不到政府安置,只好自己组班,勉强生活。 

  胜利后,汉剧在武汉逐渐得到恢复,四个汉剧剧场(美成、新长乐、共和、新市场)的营业情况都很好,上座率较高。当时,一般班社人员尚不健全,美成的班社人员则较多,计有牡丹花、大和尚、周天栋、邓云风、李四立等,后又有徐继声、刘金风、刘金屏等名角参加,曾达到一百余人,被称为汉剧的大戏班。其他班社则分别有胡桂林、尹春保、何鸣峰、万仙霞、九龄童、盖鑫培、新化龙、红艳蝉、罗慧兰等人。尤其是农村,农民在饱经战后的痛苦和不安后,获得了暂时的安定,便对汉剧特别欢迎。由于汉剧是湖北比较古老的所谓正统戏曲,因此,农村酬神还愿,都要清汉剧班演“愿戏”、 “会戏”、 “寿戏”以及演出祭祖点谱的“谱戏” 等。特别是春节期间,还纷纷到武汉接汉剧班去唱会戏。一时间,分散于各地的汉剧艺人都会合于武汉,自由组班,到农村唱草台戏,甚为活跃。据了解,当时长江两岸,江汉平原和通山、应城、黄岗圩等地就有十几个汉剧草台班同时演在此基础上,一九四六年六月,“议剧公会”在武汉得到了恢复,登记的汉剧艺人除流落外省(四川、湖南、河南)的外,共有一千七八百人。大家一致推选吴天宝为汉剧理事委员会理事长,周天栋为汉剧理事委员会副理事长,胡挂林、彭天广、唐庸三、李天中。李罗克、陈春芳等为汉剧理事委员会理事委员。可惜好景不长。一九四七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了第三次国内战争,汉剧艺人又一次遭受危难。当时,剧场娱乐税由百分之十五增加到百分之三十,还有所得税,弹压费等苛捐杂税。加之每星期日还劳军公演一次,每月各剧钟联合劳军公演一次,而且所得收入全部得捐献给国民党政府。同时,前后台老板也加强了对汉剧艺人的剥削,美成的汉剧大戏班,演一个月戏只发半月工资;其他汉剧班,演十天戏更只发三天工资。演出质量粗糙,庸俗、低劣,毫无生气。 一些名角只得远离城市去跑乡班,如万盏灯、万仙侠、七龄童、魏平原等。可是,跑乡班唱草台,不仅生活不安定(三五天就需换一处),而且同样也遭受到当地官僚、地主、流氓的欺压、侮辱和蹂躏。当时,在国民党法西斯的反动统治下,城市茶楼酒肆不准淡沦国事,农村不准赛灯集会,许多地方明令禁演戏剧,加上抓丁派款,苛捐杂税等,逼得汉剧班散人亡,有的艺人穷病潦倒,惨死他乡,竟无人收尸。如王双奎等组织的共和班,在武昌谈会戏,领班被抓,留下周开华死于庙中,无人过问;万仙侠等一到鄂城码头,便被抓,罪名为“邀约惑众,窝藏共匪”,后罚以扫街示众,赶出禁地。这样,各地汉班纷纷流散,不少艺人被迫改行谋生。比如,石灰窑(黄石市)的翟双平等散班后,翟双平等到浠水,吴天良等到金牛镇(回家乡),熊长武等回武汉;通山县石本田戏班散班后,各自归家务农,或经商;应城县王哈狗戏班是府河派最后一个比较健全的共和班,四八年正月亦散班;天门县刘顺卿的戏班散班后,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襄樊老河口原是汉剧抗宣三队活动的地方,后由高凤标领班组成汉剧班,四八年在老河口散班,一部分人回武汉,一部分人被南阳接去,落籍南阳;沙市的汉剧班较大,有王长顺等数十人,但也因演出困难,逃往湖南津市三仙湖、草尾一带卖艺度日,后有一部分回武汉,多数留湖南卖唱谋生;只有宜昌的汉剧班,因艺人不多(有刘玉楼、徐春庭、陈素秋等三十余人)而且心齐,再穷也不散班,所以时演时停,成为全省乡班唯一未散班的汉剧班。 各地汉剧乡班散班后,艺入有的归家务农,有的做小贩,做小工,拉人力车,女艺人有的嫁人。只有一些名艺人和贴补角汇集武汉,组成了5个汉剧班,其班社人员如下:

  美成戏院有:袁双林、黄新保、宋春山、刘双坤、徐继声、黄春元、刘金屏、胡玉凤、李天中、吴良民、周天栋、金桂琴、李四立、王晓楼、刘金风、万凤萍、童金钟、李小山、陈文良、董松迟、罗小毛、陈玉标、汪小保、文金玉等百十余人;

  新长乐剧场有:付溆岩,蒋宝奎、尹春保、肖德保、刘顺娥、芮天雷、冯小红、刘玉林、云宝艳,小玲龙、王子林、付桂杰等六十余人;

  业余剧场(原汉剧抗宣一队)有:吴天保、余春衡、张春堂、何鸣峰、李长芬、花中侠、夏图斌、夏国光、罗惠兰、王顺东、焦洪初等三十余人;

  新市场三楼剧场有:胡链林、姜寿锋、陈春芳、新艳云、李罗克、周菊林、刘金娥、白寿保、刘胜奎、黄化龙等五十余人。

  共和舞台有:魏平原、贺鸣朋、七岁红、刘继鸣、万仙侠、刘中小、盖兆斌、刘桂来、刘国栋、王燕燕、贺玉才、杨伯龙、魏学廉、胡幼楼、王启新、王育山等三十余人。

  到了解放前夕,汉剧已濒于衰亡的境地,仅有残破不全的六七个戏班,总人数不超过三百人。其衰败的原因是:()抗战以来,汉剧艺人死亡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三百余人,其中名艺人就有余洪元、刘炳南、江春庭、朱洪寿、邱志奎、菊长胜、张连奎、钱文奎、陈二红、肖春惠、水仙花、冷天仙、许云霞、陈宝珠、熊范奇、胡友喜、容玉山、第一怪、汪天龙、杨天佑、陈春桂、代天叫、黄双喜、李桂成、汪天松、黄长华、张月红、黄楚云、张梅兰、陈风钦、熊长春、方云甫、罗协堂、蒋占奎、黄玉林、黄天奎、丁春雄。陈大奎、郑天龙、汪长彪、郑润、汪根保护,、曾少华、周鸣皋、冯炳南、黄三、龙留子、刘俊翁、陈财喜、胡二六、王老吆、杨()结巴、黄大毛()、新牡丹(_)、云蝴蝶()、白牡丹女)、花芙蓉(女、)、韩宝艳(女)、筱红宝()、新化江()、筱云亮()、云仙子()、兰凤秋()、新兰芳()、周云鹏()、刘艳候(女)、筱洪元(女)、闵风凰()、花艳秋()等一百余人。抗战胜利后,又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压迫,一些幸存的艺人又相继死去,如:王春华(死后三天无人收尸)、绿牡丹(年老多病无钱医治而自杀身亡)等;  ()国民党反动统治使汉剧艺人生活动荡,无法正常营业,加之国贫民穷,艺术质量低下,上座率不高;()退出汉剧舞台,改行谋生的多;()除抗战期间,汉剧在重庆办过一期汉剧科班,就再也没有办科班,使汉剧后继无人;(五)汉剧艺人本身的保守,故步自封,不愿向其他兄弟剧种学习,同时,汉剧艺人生活散漫萎靡,不少人沾上了抽鸦片和嫖赌的恶习。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六日,武汉和湖北全省先后解放。通过党的三改(改戏、改制、改人)运动,广大艺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觉悟都显著提高,焕发了艺术的青春。许多改行转业的男艺人,如王福元、黄六伢、刘长文、涂长胜、戴又鸣、波鸳鸯、樊笑天等和嫁人的女艺人如黄小毛、黄三毛、陈素秋、大鸿宝、杨小红、吴惠侠、刘神童、张美英、小牡丹花(陈伯华)、戴一鸣、李绍云、杨惠兰、龚雪琴等数十人重返汉剧舞台。以后,人员逐年增加,戏校又开办,使得汉剧后继有人,到了五十年代末,汉剧队伍空前大——解放初期恢复汉剧公会(后改为汉剧改进委员会)时,登记的汉剧艺人还不足八百人,十年后,汉剧演职员工便发展到三千多人;剧团也由六七个发展到二十二个。同时,演职员工政治地位也空前提高,不少汉剧演员参加了共产党,有的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妇联委员、全国剧协会员等。艺术上更获得巨大成就,不少演员获得全国戏曲会演的一等奖,荣誉奖,或获得省市的特等奖,一等奖,导演奖,创作(包括改编整理)剧目奖等等。汉剧艺术空前繁荣、兴旺,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一代。

      据统计,至五十年代末,全省的汉剧团和戏校有:

      湖北省汉剧团(团长:刘继鸣)

      武汉市汉剧团(团长:吴天保)

      荆州专区汉剧团(团长:陈仲君)

      沙市市汉剧团(团长:江丽萍)

      沔阳县汉剧团(团长:彭天全)

      天门县汉剧团(团长:贺丁已)

      荆门县汉剧团(团长:华仙娥)

      黄冈地区汉剧团(团长:黄振元)

      浠水县汉剧团(团长:翟双平)

      新洲县汉剧团(团长:雪艳云)

      麻城县汉剧团(团长:李绍云)

      罗田县汉剧团(团长:黄子卿)

      黄石市汉剧团(团长:吴汉林)

      通山县汉剧团(团长:昭明侠)

      崇阳县汉剧团(团长:新化羽)

      蒲圻县汉剧团(团长:陈玉艳)

      嘉鱼县汉剧团(团长:张奇怪)

      汉川县汉剧团(团长:尹春保)

      应城县汉剧团(团长:孙文华)

      宜昌市汉剧团(团长:刘玉楼)

      郧阳县汉剧团(团长:王洪茂)

      恩施县汉剧团(团长:魏莲芳)

      胡北省戏曲学校汉剧科;

      武汉市戏曲学校汉剧科;

      夤石市汉剧学校;

      沙市市汉剧学校。

      (按:武汉市汉剧团是一九五三年由武汉市的汉剧抗宣一队、栋联、新市场三个汉剧团合并的,达二百余演职员工。)

上一篇:介绍鄂东南苏区“新戏团”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