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剧与京剧>京汉合演有迹寻——余洪元进京
京汉合演有迹寻——余洪元进京
发布日期:2014-09-11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在清中、中叶,汉剧艺人有几次进京,对北京戏剧界影响极大,不仪促成了京剧的形成,而且扩大了汉剧在全国的影响,是汉剧发展史,乃至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本文对汉剧在民国前的进京,不作探讨和考证,仅就一九二一年余洪元率汉剧戏班的进京作一简要阐述。

  一九二一年,全国灾情严重,湖北的水灾、兵灾尤为严重,众多的灾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旅京的鄂人发起“湖北赈灾演剧团”,(该团总理为黄恭辅,协理为刘艺舟),派李质夫、穆子斌、陈刚存等赴汉,邀请汉剧公会会长余洪元率汉剧班进京演出义务戏,为湖北灾民筹赈,余洪歹芒等欣然同意。而且得到湖北督军萧珩珊的支持,于农历九月十日乘坐专车离汉,十二日到达北京。受到临时大总统黎元洪的特使和刘艺舟等湖广会馆鄂人的欢迎。

图:1920年代,京剧名角合演。前排左边荀慧生、余洪元、尚小云。后排左起杨铎、大和尚(李春森)、牡丹花(董瑶阶)、荀令香、桑稼轩。

  以余洪元、傅玉堂(心一)、小翠喜为首的四十余名汉剧艺人在北京逗留了近一月,共演出六场(包括一场与京剧同台演出),参加堂会演出数次。

      参加演出的汉剧名艺人有:   

      一末:台柱余洪元、贴补李春堂、二老生傅友才;

      二净:台桂朱洪寿、贴补顾奎官、粉彩孙登元;

      三生:台柱周福奎、贴补钱文奎、小桂卿、杂生宋金堂;

      四旦(正旦):台柱李彩云;贴补小福堂;(闺门旦)台柱瞿翠霞、贴补陈月仙、秋霞;(二旦)夏玉堂、小桃红;

      五丑:台柱大和尚(李春森)、贴补吕平旺、赵小长、杂丑小天雷、小和尚;

      六外:台桂陈望喜(旺喜)、贴补舒洪声、杂外叶晓廷;

      七小:台柱汪素云、贴补小金林、杂小王家银、郭慧卿:

      八贴:台柱小翠喜、贴补花宝翠、(武旦)余彩风、(彩旦)陶四喜,(杂旦)小翠红、小碧玉;

      九夫:台柱董燮堂、贴补陈风卿(风钦)

      十杂:台柱张天喜、贴补杨春海;

      全武行:李春侬、夏小发、刘二奎、高洪奎、喻俊卿、小中奎、黄又生、陈小洪;    

      鼓师:蔡德贵;

      琴师:郑润卿。

  演出情况如下:

  十月一日(九月初一)    北京第一舞台   

  钱文奎之《刀劈三关》,大和尚之《琵琶词》,小翠喜之《赶府》,余洪元之《兴汉图》;

  十月二日(九月初二)    北京第一舞台

  黄双喜、钱文奎之《临江会》,小翠喜之《大合银牌》,余洪元、胡春奎之《白帝托弧》;

  十月三日(九月初三)    北京第一舞台

  钱文奎之《焚棉山》,小桂卿之《骂殿》,小翠喜之《风仪亭》,大和尚之《收痨虫》,余洪元、小翠喜之《金钗记》,余洪元、李彩云之《赵五娘》;

  十月七日(九月初七)    北京三庆园   

  钱文奎之《酒毒杨勇》,小翠喜之《反八卦》,余洪元之《打侄上坟》,董燮堂之《辞皇朝》;

  十月八日(九月初八)    北京三庆园 

  大和尚之《广平府》,钱文奎之《下书》,余洪元之《大五台》,小翠喜之《朱迈()臣》。

  十月九日(九月初九)      北京三庆园

  小翠喜之《花田错》、余洪元之《群英会》、尚小云之《女起解》、余叔岩之《卖马》。

  余洪元此次进京演出,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北京的《顺天时报》等报、刊连篇累牍地予以报导和介绍,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因为是进京赈灾义演,从上到下,获得众口赞誉。当时的继任总统黎元洪和周树模、田文烈、夏寿康恳为招待,乐于赞助;湖北的督军萧珩珊(耀南)极力支持;北京戏剧界名流热情捧场;深为汉剧艺人为湖北的灾民筹赈感动。湖北赈灾演剧团协助刘艺舟在欢迎余洪元莅京的会上说“余君以湖北汉剧公会会长资望,平日对于华北赈会各省赈灾, 皆能现身舞台,为各灾区同胞请命演剧筹资,甚且自行捐款表示热忱。此次与小翠喜等以本团同人之邀约,拣取汉皋泸汉各汉剧大家暨天下第一大鼓手蔡君四十人联袂来京共襄鄂赈,就北京迩年,各省演剧等赈事项比较,确为第一遭破天荒之义务剧,演员非但牺牲包银远道跋涉也。”余洪元等离京返汉前,黎元洪为了表彰汉剧艺人的义举,特赠汉剧公会“急公好义”、余洪元“慷慨悲歌”匾额二方。

  二、汉剧班阵容强大,十大行当齐全,所演剧目各具特色,尤其是汉剧名伶荟萃,演技精湛,为北京戏剧界赞羡,扩大和加深了汉剧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影响。

  当时的一《顺天时报》专栏评价汉剧演员的演出,无不称赞备至: “钱文奎演《刀劈三关》,文奎饰雷振海,说唱不无可聆........大和尚、李彩云演《琵琶词》,和尚饰赵炳,彩云饰陈士美。①赵炳扮相举止善合身分,说白亦无疵,颇有脱凡之处;士美嗓音清脆,调亦不凡,弹琵琶唱歌时,呜咽悲哀,颇有幽致焉。……小翠喜演《采花赶府》,翠喜饰文燕,大和尚饰其兄......文燕眉目艳丽,态度婀娜,颇有媚人之处。京剧演之时采花仅二三朵,翠喜演之采花,竟有六朵之多,轻妙非常,如燕如蝶,和尚之艺亦殆无缺点。亦一时杰作也。……余洪元之《兴汉图》,洪元饰刘备,小桂卿饰孔明。刘备扮相英俊,举止沉着,举手投足,善合规矩。而金殿之西皮,病房之二黄,声音渊亮,大小高低无一不备。且其行腔总是自然,毫不涩滞,慷慨淋漓,声容兼妙,令观者听者慨然泣下,锻炼之功可以想见.......

  “钱文奎、黄双喜演《临江会》......文奎饰关公,气象态度,善合身份;双喜饰周瑜,眉目英俊,举动活泼,说白亦颇可聆就中一切,做派颇极细腻,大有可称之处。秘计无施,遂逸玄德之情景,描摹精妙,历历如睹,诚杰作也。........《大合银牌》,小翠喜饰韩宏道之妻,嫉妇之情状,描摹巧妙,颇有处致;大和尚饰王三六,身段白口,颇有独到之处,使人不觉解颐.........《白帝城》  (白帝托弧),洪元饰刘备, 桂卿饰诸葛亮。备之扮相儒雅,态度稳重,善合身份,除做派细腻神传有致外,其哭灵之西皮,托弧之二黄,嗓音清亮,行腔自在,忽而惨烈,忽而悲咽,令聆者不觉慨然泣下;而亮之态度,亦善合规矩,说白亦佳,忠恺之气,溢于眉表…可谓珠联璧合之作矣。”

  “……《赵五娘》……洪元饰张广才,灵喉一启,声调并佳,而咽咽悲戚之处,尤其出力,极有趣致;彩云饰赵五娘,举止稳重,歌曲精妙,殆无可议之处……《收痨虫》,和尚饰济颠僧.......和尚身段念作,无一不妙,令观者不觉解颐而佩服。”

  三、和北京戏剧界(主要是与京剧名伶)交流了技艺,增进了友谊。

  余洪元等在京演出期间,京剐界名流余叔岩、茹来卿、朱素云、李金榜、谭海清、少振庭和票界陈文芬、金继贤、德仁社等亲临剧场观赏。同时,余叔岩、梅兰芳、时慧宗、尚小云等与余洪元、小翠喜等同台合演了义务拿手好戏;十月七日(即九月初七),在北京药行会馆乐宅。余洪元、小翠喜等与茹富兰、韩富信等串演了《战濮阳》。

  演出之余,汉京艺入还进行了互访,友谊诚笃。十月十九日(即阴历九月十九),杨小楼、陈德霖、龚云甫、余叔岩等设宴招待余洪元等二十余人,十月七日(即九月初七),俞振庭设宴招待余洪元等二十余人,“宾主酌酢,颇形洗盛,余艺员等甚为感谢兼佩热忱,并闻湖北旅京同乡会对于俞艺员之赞助善举,联欢同胞,称为梨园中之侠义无双云。”

  十月十三日(即阴历九月十三),余洪元率傅玉堂、李彩云等数人偕同湖北赈灾演剧团的黄毅候主席一同拜望了听花, “余欣诺,迎入客厅,坚为握手茗叙”。

  四、促进了对汉剧艺术和汉剧发展史的研究,尤其对京汉两剧的源流和关系作了探讨,有利于中国戏曲艺术和历史余洪元等进京之时,京剧颇为不振,“京中苦淫声久矣,高腔老腔梆子尚有人为之捧场,汉调高出彼戏,可万矧观,剧人程度且高,可卜得良好结果”,所以,余洪元等一演出,则“各界争先快睹,报界一致揄扬”。“车马络绎、士女云集,颇极一时热闹也”。连李宅庆寿,也邀余洪元,小翠喜等演剧,“宾客甚多,颇极一时之盛”。

  其问,介绍和研究汉剧的文章颇多,刘艺舟淡及:“汉剧由三代雅颂风诗、楚辞离骚起源,实为正始元音。前明时最盛,迨清室道光、咸同之交,昆曲徽调先后代兴。义举晋代沈约之韵学,划为变徵声调,杂以梆子皮簧,别之门户,遂由汉剧正声中折分一部,创为京调。汉调实为京调之母,惟以汉调涉沉郁,每一发韵,低徊顿挫,恒引为高山流水之清扬,非寝馈古律研精,韵字不易见长。京调皆激昂,每一引吭。裂帛量沙,常发为急管哀弦了嘈杂。但混合新调,特开壁垒,尚易博彩,两剧明判若泾渭。今将保存国粹,非从厘正国乐入手不为功,而厘正国乐,尤非发达汉凋无门径。吾人当视汉调为全楚国粹,即为楚国之雄风。白雪阳春遗音在望,郑卫之声久纵人心,且即焰淫。再不光复汉调,国乐将永沉沦,吾人收不复有三百年汉调之雅歌堪赏”。

  十月二十三日(阴历九月二二一卜三日) 《顺天时报》写道: “……汉调为皮黄之鼻祖。字韵之佳,无有过之者。京中老伶工唱白之韵味,苍老有力,咬字逼真,即近汉调,如王福寿、魏锡斋是也,鑫培笑侬之唱,亦近汉调。谭为楚产,不失本音;汪学冯瑞祥,冯音之老到可以想见。此外,最近汉凋者莫过王洪寿……欲挽救京调,归于正轨,是在一般名伶等研究汉调是已。”所以,观赏、研究汉剧的名流甚多。

  “余咸往观之,大悦耳目,并助研究,快不可言”,“观剧籍以研究外,并与余等晤谈,一种和霭可钦态度,尤令人起敬。盖渠等皆属文人,决无伶人习气;后台秩序,清静无哗,亦无喧嚣紊乱之弊......汉调……最特色者,唱调洁甚,脱去花腔淋漓慷慨,久能起聋发瞆……”

  十月五日(九月初五),“赏音社在江西会馆,邀请汉剧名伶逍遣一日,并请北京对于戏曲有关系者一评,以资研究。是日下午七时开演,所演之戏为《大保国》、《芦花计》、《抢伞》《反八卦》、《水擒庞德》、《骂曹》、《白罗衫》、《七星灯》等剧”。

  当时,还有人赋诗评论道:   

     余家乐府试龙吟,正始遥传汉泽深,    

     变徵声中存母调,徽弦秦管别流音。

     洪潮新泛淅湘遥,雅乐犹存古调超,

     梆子皮簧皆后起,鄂声不似卫声娇。

     元音从此震京师,广乐钧天信有之,

     只为灾黎劳跋涉,舞台第一赞新词。

     汉代歌弦起北燕,不图重见李龟年,

     兰芳奎秀齐同化,第一舞台古乐传。

     调传新声韵八秦,我从伶隐见真人,

     衣冠优孟今无匹,普度慈航万派新。

 

相关视频:

【专访】京汉声腔对比

下一篇:《万箭穿心》将搬上京剧舞台 改编自方方同名小说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