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剧文物古迹>米应先神像
米应先神像
发布日期:2014-09-29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米应先,艺名米喜子,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生于崇阳县白霓镇浪口。200多年前,年仅13岁的米应先从崇阳县白霓镇浪口走出去,跟着一个安徽戏班走南闯北,学汉调唱楚腔,后来他以宏亮的嗓音,精湛的技艺名满京师,扩大了“皮黄腔”在京城的影响,并且培养了程长庚等一批戏剧名伶,开创了京师“三生”为主的格局。40年后,已经名满京师的米应先重病之下回到故乡,设科授徒,当时鄂南、赣西、湘北的汉剧名伶,多出自其门下。其后人在道光年间为其塑像,以后一直将其供奉在米家祖堂,每逢初一十五,米家后人都会来此祭拜。200年后的昨日,崇阳县米家后人将供奉了200年的米应先神像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图: 米应先神像,米应先神像高约60厘米,全木质,
一副清朝打扮的米应先着官服,戴官帽,面目英伟。

  汉剧理论研究家、音乐家李金钊介绍说,米应先在嘉庆初年跟着徽班入京师,成为当时汉剧大班“春台班”的台柱,名满京师,当时有“京师尚楚调”的美称。在汉调进京之前,京城昆曲一家独大,唱的多为才子佳人戏,“以旦角、小生为主体”。米应先擅长“夫子戏”,此后京师代之以“三生”为主,板腔体也逐渐取代曲牌体。

  汉剧收藏家刘立说,米应先尤其以关公戏名震北京,素来演关公需要化红脸,但米应先有一项绝活,他演关公不化妆,而是憋一口气,大吼一声,将脸自然憋红。李金钊说,作为早期进入徽班的汉调名家,米应先使皮黄合奏的汉调在京城扩大了影响,为汉调过渡到京调至最终京剧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京剧祖师之一的程长庚也曾拜米应先为师,跟着他学了《古城会》《战长沙》等三出戏,而后程长庚将汉剧的精华融汇到京剧中。

上一篇:汉剧连环画《蔡九赔鸭》 下一篇:“花楼”戏票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