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剧票友>汉剧与民国时期汉口社会生活
汉剧与民国时期汉口社会生活
发布日期:2014-10-13  资料来源:历史文献

  汉剧的戏迷、捧角者与票友

  随着汉剧的风靡,汉剧戏迷、捧角者和“汉票”大量出现,成为民国汉口城市流行文化中引人注目的景象。

  汉剧戏迷时称“死忠臣”。他们不仅爱看戏,还爱谈戏、评角儿。有一卖烧腊为业的汉剧戏迷,倾倒于名角范三元。顾客知其癖好,趁他切肉时,夸赞范三元,他听得高兴,肉越切越多,发觉了也挥手一笑,叫人拿走了之。倘若有人在谈论中贬范,他则反感厌听,话少说,肉也少切。余洪元唱做俱佳,被戏迷们称赞:“老生余洪元,唱做都俱全,台步和身段,真园!”名角黄大毛一次因病不能演出,观众吼声如洪,不肯离场,最后黄大毛被人搀扶出来致谢,观众见其面后始满意离去。

  参与汉剧“捧角”的,既有富商大贾、社会闻人,也有市井摊贩、平民百姓,尤其是汉剧坤角出现之后,捧角之风更甚。文人捧角以诗词、戏评赞美为手段。但在伶人们看来:“做得苏东坡的诗,不及当场喊一声好,填得秦少游的词,不及当面拍几十个巴掌。”“名角登台,捧角家蜂拥台前客座中,目不转睛的向那名角身上、脸上、眉目间注意。名角嫣然一笑,捧角家便率领着盲目的群众哄堂大笑。名角的秋波偶尔向捧角团方面一转(近来略有进步,各人四散的坐开去了),台下的掌声以及令人肉麻的怪叫声一齐起来。”捧角者可分为三类:一是出自于真心崇拜,如汉剧坤伶陈伯华在乃园演出半年,有一水果摊主李玉山,每天送一袋水果给她,半年时间天天如此,后来还免费给她当跟班。二是伶人的老板或朋友,为捧红其而大肆宣传。如余洪元,初演于荆州,“来汉隶袁心狗班,其时咸宁同乡贸易于汉皋者如棉花业、海味业等一般绅商,大捧特捧,遂使余洪元三字几红遍汉江矣。”(《罗宾汉报》1935年9月7日)三是“怀抱野心,买弄坤角童伶供其玩好者”。这类捧角者追捧的多为坤伶,往往不惜花大钱“时购戏衣戏具,或种种什器,以供优伶之使用,至酒肉之征逐,无日无之”。

  汉剧的业余清唱始于清末,一些文人雅士,每年秋季相为邀约聚会,赏菊饮酒,清唱汉剧以自娱。清唱的形式是围桌而坐,桌上摆设名贵菊花品种,参与者引吭高歌,故初称“玩菊”,又名唱“围鼓”。“欲聘登台扮演者皆须楷书红柬请帖,恭请消遣,于是被邀者始允登台焉,个中人呼请帖为票,扮演者即呼为票友矣。”于是玩菊亦渐称“玩票”。票友自视清高,认为玩票不过是“上台消遣藉助风雅者”,乃高尚娱乐。民国年间汉剧大盛,“业余爱好者纷纷成立票社,既坐唱,也挂衣”,还聘请名伶教习,演出不收任何费用,票社各项支出,靠有钱有闲之票友出资。而票社竟有“风起云涌”之势:“迩来本市汉剧票社之兴起,有如雨后春笋……闻登记入社者殊多云。”(《汉口导报》1947年12月28日)票友中不乏技艺颇佳者,甚至还出现一些“汉票”世家:如黎时清“为匹头布业之翘楚,嗜汉剧成癖,据说是遗传性,因为黎君之令尊大人,是一个老汉票,现在不但他是汉票,并且他的那位少爷,也能哼得几句汉调了,祖孙三代同染汉剧成癖,人称之曰‘戏迷家庭’。”汉剧票友之盛让当时的戏剧评论家朱衣感叹:“汉剧票友功夫学历及组织,实出人意料,唯京剧票友,殊不闻有若何团体……余聆汉戏票友之余有感焉,深望京戏票友组织一完好票房。”

  

  

(《汉口导报》1947年6月7日)

  

  

  

 

上一篇:汉剧阁15年 下一篇:湖北省博物馆欲为痴爱汉剧的票友举办个人收藏展
图片库
视频库
音频库
相关阅读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良美成为“
用旋律说话的艺术家——汉剧作曲
记两位老艺人的演唱
谈汉剧《借牛》的音乐
湖北省汉剧团体改启示录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内网门户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公正路25号 电话:086-27-65398578 65398570 邮编:430071

Copyright @ 1997-2014 Hubei Province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7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