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图片 > 辛亥革命图集

同盟会的建立及壮大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与革命运动的高涨

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加强了在留学生及华侨中的活动,为创立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而努力。1904年后,国内各革命团体的出现及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政党来组织并指引革命。孙中山把握时机,于1905年夏从欧洲到日本,与黄兴等商议各革命团体联合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同盟会有较固定的领导集团,有明确的三民主义政纲,按照西方政党的方式建立了领导机关与组织系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和辛亥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之后,同盟会在国内外发展会员,并在国内各省建立支分会约80处,在海外华侨居住的各埠建立支分会数十个,同盟会数以万计的会员分布在各地进行斗争,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1903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时,要求入校者宣誓,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3年9月,孙中山赴檀香山,为消除保皇派的影响,改组《檀山新报》为革命喉舌,并亲自为该报撰文,批判保皇派。 为扩大革命队伍,孙中山于1904年1月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致公堂。1904年4月,赴旧金山,他帮助重新修订致公堂章程,标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5年春,孙中山离美赴欧洲联络中国留学生,先后往返英、比、德、法等国。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抵达日本横滨,下旬,经宫崎滔天介绍,与黄兴在东京首次会面,两人畅谈革命形势及联合组党等问题。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和黄兴主持成立同盟会筹备会,与会者70余人,决定成立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举行成立大会,与会者百余人,一致通过了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协助孙中山主持本部工作;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纲。同盟会积极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及分会。它先后在上海、香港、重庆、烟台、武汉分设东、南、西、北、中五大支部,又在布鲁塞尔、旧金山、檀香山、新加坡等地华侨中建立支部。 1905年9月8日,孙中山委派同盟会会员冯自由、李白重由日本赴香港组建同盟会分会。不久,香港兴中会改为同盟会分会。陈少白任分会长,冯自由为书记(后接任会长)。 1905年10月,孙中山偕黎仲实、胡毅生等由日本抵越南西贡堤岸,随即设立堤岸同盟分会,推举刘易初、李卓峰分任正副会长。 1906年2月,孙中山由西贡抵新加坡,吸收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尤列、黄耀庭等10余人加入同盟会。4月,设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由陈楚楠、张永福分任正副会长,以晚晴园为活动基地。 1909年,同盟会南方支部在香港成立,曾任南洋支部长的胡汉民为南方支部长。该支部在同盟会策划的新军起义及广州“三·二九”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0年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成立美洲同盟会总会,辖芝加哥、葛仑、屋仑、洛杉矶、旧金山等分会。1911年6月,美洲同盟会总会与致公堂联合,成立筹饷局。 1911年5月,时任加拿大温哥华《大汉日报》主笔的冯自由,受孙中山指示在温哥华成立加拿大同盟会支部,自任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