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 > 音乐舞美 > 音乐 > 高腔

高腔

    湖北的高腔又名“清戏”。清末民初,日渐没落。新中国成立前夕,濒于灭亡。

 

    1957年,武汉市楚剧团根据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的建议,为继承高腔这一艺术遗产,将麻城高腔的6位老艺人接来武汉,对麻城高腔的剧目、曲牌进行挖掘整理。1960 年,发现钟祥高腔后,又组织力量进行挖掘。至1963年9月,共记录麻城高腔剧本100 个(部分昆曲),曲牌90支,笛子唢呐曲牌40支,打击乐曲牌25支,记有曲谱的戏40出。记录钟祥高腔剧本128个,曲牌100支(昆曲10支),笛子唢呐曲牌50支,打击乐曲牌30支,记有曲谱的戏87出(昆曲12出)。

 

 

 

 

 

 

 

    高腔音乐为曲牌联套体,曲牌十分丰富,以其不同的调式特点和性能,可分为:红衲祆类、江头金桂类、驻云飞类、锁南枝类和北调类等。

 

    高腔纳人楚剧声腔后,除保持高腔本身的音乐风格和帮腔形式外,对其语言、音乐曲调(包括“配句”、“曲牌调式变异”、“扩腔”)、过门及伴奏音乐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变 革,使之楚剧化。

 

    高腔的传统帮腔方法是:有腔必帮。在新改编的高腔剧目里,楚剧音乐工作者冲破了这种传统的帮腔规范。帮腔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为剧中人物服务,为戏剧情节服务,需要帮腔的就帮腔,不需要帮腔的决不帮腔。帮腔形式多样,有独唱帮、重唱帮、合唱帮,还 有无字帮等等。

 

    1959年,楚剧第一次以高腔形式演出了《拜月记》(武汉市楚剧团演出),并参加了武汉市青年戏剧会演,获优秀剧目奖。同年,赴新疆慰问及上京汇报演出,受到外省观众的好评。后来又相继排演了《百花赠剑》(丁少成、易佑庄编曲)、《戏窦仪》(周淑莲编 曲)、《罢宴》(易佑庄、周淑莲编曲)、《桃花扇》(易佑庄编曲)等高腔戏。还以板腔与高 腔各半的形式,排演了《李慧娘》(易佑庄编曲)、《夜梦冠带》(刘正维编曲)等戏。1964 年,现代戏《江姐》中,双枪老太婆的唱腔吸收了高腔的旋律与节奏型,与女迓腔相揉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學。这种做法,是取高腔之长,补板腔之短,丰富了楚剧唱腔的表现力。20世纪70年代初,在《龙江颂》、《海港》、《渡口》等戏中,也都采用了此种做法。到21世纪之后,对高腔的吸收、运用更为广泛。

上一篇:楚剧的主要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