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 > 音乐舞美 > 音乐 > 小调

小调

    据不完全统计,楚剧小调有近60支(不包括内容相同而名称各异的)。

 

 

    楚剧小调大都来自黄陂、孝感一带的民歌、灯调,有一部分来自省内兄弟花鼓剧种, 如[麻城调]来自麻城东路花鼓戏;[十枝梅](后归于正腔类)、[薅黄瓜]来自荆州花鼓戏;[应山调](后归于正腔类)、[北路思凡]、[打瓜园调]、北路[扭丝调]来自应山花鼓戏。还有一些小调不仅是我省各路花鼓共有,在外省亦很流行,只是在语言、衬字等方面略有不同,故很难说清其源流。

 

    楚剧小调就其主要特征,可分为“依曲填词”和“报字接腔”两类。依曲填词类,有 较固定的旋律,词变而旋律不变,故唱词须按曲调的格式填写,如[十绣调]、[庆寿调]、 [卖杂货调]、[麻城调]等;报字接腔类,以报字为主,腔多在衬字部分,开头或结尾处 有固定腔,中间可按唱词的长短分为若干上下句。如[扭丝调]、[摘花调]、[卖棉纱调]、 [观灯调]等。

 

    小调的调式十分丰富。宫、商、角、徵、羽各种调式均有,但以徵调式为多数。亦有 交替调式,如[思儿调]、[烟花女自叹调]等。

    

    小调的格式,有规整对称的四句为一段的,如[放午学调]等,有两句为一段的,如 [四季忙调]、[扭丝调]、[补缸调]等' 也有三句为一段的,如[泗洲调]、[麻城调]等; 还有五句为一段的,如[探亲家调]、[小采桑调]等。其节拍有四拍子的,也有二拍子 的,还有复合拍子的,如[卖棉纱调]、[十绣调]、[抽线调]等,但演唱时均击双板,给 人以一拍子的感觉。

 

 

 

    花鼓戏进城后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用小调演唱的剧目占相当大的比例,且多为一 戏一调,专曲专用,很多小调也都因戏而得名。

 

    如《夫妻观灯》用[观灯调],《讨学钱》 用[讨学钱调],《卖棉纱》用[卖棉纱调],《王大娘补缸》用[补缸调],《探亲家》用 [探亲家调],《十枝梅》用[十枝梅调]等等。亦有一戏用两个以上小调演唱的,如《卖 杂货》用[卖杂货调]和[十绣调];《小媳妇回娘家》用[思儿]和[十枝梅]。20世纪 20年代后期,由于演出剧目发生了变化,使一部分小调随着剧目的淘汰而绝响于舞台。 有些小调虽保留下来,而有较大的发展则始于1949年以后。1949年后运用的小调只在20 支左右,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

上一篇:高腔:红衲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