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 > 音乐舞美 > 舞美 > 装置砌末(总)

装置砌末(总)

    1900年前后,在广场演唱与茶园坐唱,是黄孝花鼓戏的主要演出形式,艺人们在庙前、村头的广场草地,借助彩船、高跷、连响、竹马等砌末,表演民间故事。以后逐渐甩掉高跷、竹马等砌末,用几块门板或是几张屠户的肉案拼成台子演唱,俗称“踩横板子”。这种台很简陋,台后用几块隔扇门或是晒垫相隔,观众三面围观,看戏时还跟着接腔,台上台下浑然一体,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镇演唱黄孝花鼓戏的望江茶园这有一座小型戏台。

 

    1918年前后,汉口租界内演唱黄孝花鼓戏的共和升平楼、玉壶春、天声等戏院建成的舞台,高约两尺左右,宽则二丈有余,半截子隔板用花洋布围着,或清唱,或挂衣演出。由于竞争激烈,为了招待观众,扩大影响,共和升平楼老板郑善生利用同相关系请来上海布景师,绘制克十余副画幕档子、有客堂、洞房、花园、庙观、街景等,还配上了简单的灯光照明。1927年楚剧戏班进入血花世界(汉口新市场即现在的民众乐园)及“本地街”演出,舞台上都是一桌两椅。绣花档子、画幕档子、灯彩砌末仍然是这段时期的主要砌末样式。在演出部分时装戏时,舞台上也出现过硬片和大型砌末如井台、楼片、桥片等,但多是借当时明戏的舞台装置。三十年代初,楚剧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梁武帝》、《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七侠五义》、《天河配》、《华丽缘》等戏相继上演,机关布景应运而生,舞台上画幕外景、机关砌末、灯光烟火、幻术杂要,争奇斗艳。其“火烧冷宫”、“移山倒海”、“观音出世”、“飞龙腾空”、“仙女下凡”等配之以翻板、吊素、镁粉、火铁和简单的灯光变化,制造各种幻景。

 

    建国后、各专业剧团先后配备了专业舞台设计人员,结束了楚剧舞台上布景粗制滥造个单纯猎奇的局面,出现了一批好的舞台布景设计,如《乌金记》、《秦香莲》、《拜月记》、《桃花扇》等,舞台布景样式也越来越丰富。七十年代,楚剧舞台上演出的《海港》、《杜鹃山》、《沙家浜》、《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审椅子》等,其舞台布景全部照搬“革命样板戏”,虽然这样做在许多技术方面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表现手段,如天幕特技风、云、雨雪的使用,面光感情色彩的处理,音响效果对剧情的渲染,布景砌末的立体话等,但却使楚剧舞台布景砌末在单一写实的道路上徘徊了近十年之久。七十年代初,一部分专业剧团送戏上山下乡,轻装简从,试制了钢管舞台、板车舞台、活动布景及超小型灯具等、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随着群众对“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的批判,人们的创造思想重新活跃起来,楚剧舞台上出现了《追报表》、《饲养新歌》、《光绪与珍妃》、《水过门前》等一批优秀的舞台布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