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 > 院团班社 > 院团 > 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

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

    1966年建立,始定名湖北省楚剧团,2011年7月转企改制,并人湖北省演艺集团公司。曾先后赴香港、台湾、新加坡演出,颇受欢迎。创作剧目《追报表》摄制成戏曲电影, 《一瓶茅台》《娘娘千岁》《大别山人》先后获文华剧目奖;《大别山人》获2008—2009年度,2009年一201O年度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资助剧目。 

 

 

图:《大别山人》剧照 湖北省地方戏曲剧院演出

 

    剧院曾拥有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沈云陔、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高少楼和著名楚剧音乐家易佑庄,后涌现出吴昭娣、徐大树、张巧珍、李祖勋、彭青莲、刘丹丽、詹春尧、陈常喜、李丽超等中青年艺术家,是特色鲜明的省级楚剧艺术团体。

 

 

图:沈云陔

 

图:《百日缘》剧照 关啸彬饰七仙女

 

    1966年2月,湖北省文化局从武汉市楚剧团抽调沈云陔、熊剑啸、关啸彬、高少楼、易佑庄、戴品岸、张叔仪、容芷等主要演员及编剧、导演、音乐、舞美人员计90人,筹建湖北省楚剧院。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建院工作停止。

    1970年9月,由湖北省戏曲学校分配楚剧科毕业生46人,与原筹建剧院的人员组成“湖北省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第五队”。

    1973年正式定名湖北省楚剧团。

    1997年改称湖北省楚剧院。主要负责人先后有:沈云陔、余魁、张其祥、童润智等。

    2000年与湖北省汉|剧院合并组建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

    2012年7月完成“转企改制”,挂牌为湖北省戏省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历年来,剧团重视剧目建设,上演了大小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百余出。创作演出的现代戏《追报表》于1975年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随后为省内外剧团移植演出,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好亲家》于1979年参加省专业剧团戏剧会演获创作三等奖。

 

 

图:《追报表》剧照 张巧珍饰演

 

    优秀传统剧目如《葛麻》、《打金枝》、《杨绊讨亲》、《白扇记》、《访友》、《赶会》、《站花墙》、《蝴蝶杯》、《庵堂认母》等,均长演不衰。

 

图:《葛麻》剧照 熊剑啸饰葛麻(中)、高少楼饰马铎

 

    移植的现代戏《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江姐》、《双飞燕》、《我愿嫁给他》、《母与子》及改编的《许四姑娘的命运》等,在音乐和表、导演上均有所创新,有的被中央和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相,有的被灌制成唱片。

 

    进人改革时代,剧团创作剧目《一瓶茅台》和《娘娘千岁》《大别山人》获国家“文华剧目奖”,《大别山人》并获得2008—2009, 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 品工程年度资助。《思情记》、《悠悠柳叶河》、《东方税官》、《儿孙梦》、《辛亥人家》、《英雄结》等创作、移植、改编剧目获国家和省内外各种奖项。剧团重视艺术研究,撰写剧目、表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的专题文章计有30多篇。汇编了《楚剧唱腔资料》(收入426段唱腔)。

 

    该团除拥有老一辈的知名表演艺术家沈云陔、李雅樵、熊剑啸、高少楼以及编剧戴品岸、张叔仪,作曲易佑庄、张纯、胡继金,舞美设计容芷,导演魏正芳、沈建国等,还有一批深受观众欢迎、喜爱的中年知名艺术家张巧珍、吴招娣、肖毅勤、王小东、尹秋来、 李祖勋等均为剧团建设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后该团人才辈出,彭青莲、詹春尧、陈喜、李丽超、刘家军、张虹、胡晚英、梁志坤、周金元、胡雅文、陈力等优秀中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成为剧团的核心中坚力量。

 

 

图:《逼休》剧照 彭青莲饰崔氏

 

    常派出艺术骨干对省内各县楚剧团进行艺术辅导,为应城、大悟、红安、通山等县楚剧团代训学员。剧团长期坚持为群众送戏上门,曾赴鄂西山区、神农架林区和各大型厂矿、农村、大专院校、社区等地演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剧团已连续二十多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百团上山下乡”先进单位,剧团于2003年9月赴香港“大会堂”展览演出,深受香港观众的好评。 

 

 

图: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赴大冶市还地桥镇熊家畈演出

 

图: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参加夏之风·东湖惠民展演周演出

 

图: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赴孝感市孝南区春云社区惠民演出 

 

    2006年携手武汉市楚剧院以“楚剧学会”的名义联合成功申报“楚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该团为第一责任保护单位。2013年12月20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楚剧团被评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全国39家院团之一)。

 

 

 

 

上一篇: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