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舟(1875—1937)原名必成,又名木铎,湖北鄂州人。幼年留日,早稻田大学理科生,同盟会会员。光绪二十九年(1903)回国,传播“新剧”,为早期话剧开拓者,名盛一时。1927年,整理楚剧传统戏《董永卖身》、《吕蒙正赶斋》、《小媳妇回娘家》、《玉莲汲水》、《张朝忠》、《乌金记》,将“时装戏”改编为楚剧的有《南归》、《农家乐》、《中秋画饼》、《征妇认尸》等剧。

    朱双云(1889—1942)字立群,号云浦。上海人,南洋公学学生,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他1914年来汉口担任爱国花园经理。引进京剧。1917年创办立大舞台,之后组织话剧社并出演,经营汉口天声舞台,曾担任湖北剧学总会常委、汉口剧场业公会理事长,为“老圃”和“新新”两个游艺场的创办人之一。编写了一系列话剧剧本和电影剧本,著有《中国之优伶》、《新剧史》、《初期职业话剧史料》。1938年,编写了楚剧《新天河配》、《岳飞的母亲》。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出身书香门第。他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公费留学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瓷工程。1919年改学戏剧,就读于哈佛大学并获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组织“复旦剧社”、“南国社”。抗战时,在武汉创作的《米》和独幕剧《飞将军》,演出轰动两江三镇。1938年,与进步人士共同创作排演了楚剧《岳飞的母亲》、《新牛郎织女》。

    李之龙(1897—1928)字在田,号赤显,沔阳西流河杜家窑人。1921年随董必武、陈潭秋等从事革命活动,于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6年代理海军局长(中将军衔),兼任中山舰舰长。1926年北伐军攻克汉口,任中央人民俱乐部(血花世界)主任。撰写《为什么要提倡楚剧》《我对楚剧的几个具体主张》等文章,出版《平民戏剧丛书》。整理改编楚剧《小尼姑思凡》《吕蒙正赶斋》等剧本,并撰有导演阐述,导演《小尼姑思凡》,成为楚剧导演第一人。

    崔嵬(1912—1979)中国电影演员、作家、导演。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微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山东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人。1948年随军南下。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1950年创办中南文艺学院。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其问编写了话剧《是假见不得真》、《对症下药》和京剧《东平府》等剧目。1952年楚剧《葛麻》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会演,由崔嵬指导改编、排练,同年赴京参加全国戏曲观摩会,获剧本奖、演出二等奖。1956年该剧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发行。

    张惠良(1913—1992)剧作家,笔名“况夫”、“崔焉”、“墨巴”、“江之歌”。原为报人、撰稿人,业余编写剧本、演“新剧”。建国后,由中南文化部文艺处戏剧科下放到武汉市文教局戏剧科,从事“戏改”,又调入武汉市楚剧团任编剧,独立撰写、改编,也与丁邑、袁璧玉、山风、张叔仪、武克仁等合作编写了大量作品。有楚剧《白毛女》、《秦香莲》、《官逼民反》、《红色风暴》、《方素珍》、《桃花扇》、《刘介梅》、《乌金记》、《万里长江第一桥》、《景明大楼》、《李白成》、《百花公主》、《梅林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