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 > 楚剧概述 > 流派 > 沈派:沈云陔之博采众长

沈派:沈云陔之博采众长

    1905年,沈云陔出生于湖北新洲周铺镇沈家大湾,自幼家贫,少时,在乡间学织布手艺,并随艺人沈仪寿学唱花鼓戏。有着极高艺术天分的他,不到10岁便在家乡的灯戏演出中崭露头角,闻名乡里,并 获“十岁红”美誉。1919年,他加入黄孝花鼓戏班,在新洲、黄陂一带集镇演出。1921年,他受聘于汉口 “春仙班”,成为职业演员,并拜名丑李小安为师,后又师从楚剧名旦李百川,潜心吸收江秋屏、李百川、余文君诸名伶之长。

 

 图:沈云陔便照

   

    1923年,沈云陔与陶古鹏、章炳炎等著名艺人一起努力,将人声帮腔改为胡琴伴奏并获得成功,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黄孝花鼓的流行地区迅速从武汉、黄陂、孝感、黄冈扩大到鄂城、大冶、红安、麻城、云梦、应山、大悟、天门等地,成为湖北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图:沈云陔早期剧照(照片提供:沈建国,文字说明:沈建武)

 

    大革命时期,楚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沈云陔与楚剧同仁积极筹建楚剧工会,1926年,率先建立了楚剧进化社。1927年,沈云陔参加李之龙组织的楚剧演员训练班,并开始在“血花世界”演出《小尼姑思凡》《吕蒙正赶斋》等革新剧目,成为楚剧改革的积极参与者。1927年大革命失败,楚剧被迫退回到租界的天仙茶园和天声茶园。在天仙班,沈云陔初挂头牌,与楚剧名伶李百川成为莫逆之交, 并为自己日后成为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时,沈云陔发现,楚剧虽已进城,依然未脱离“七紧、八松、九偷闲”的乡班状况,依然存在“家底薄”(即班社少,剧目少,传统不深厚)的状况,如不博采众长,提高质量,不仅不会有大的发展,连生存也十分艰难。为求得楚剧的生存和发展,沈云陔与楚剧老一辈艺人一起,在李之龙的支持下,大胆革新,将德国作家歌德的剧作《史特拉》改编为楚剧《费公智自杀》,将日本剧作家菊池宽的剧作《父归》改编为楚剧《父之归家》。

 

    整理了传统戏《玉莲汲水》等剧,同时,与李百川精诚合作,领衔天仙班(后为满春班),广罗精英,将高月楼、章炳炎、余翠云、段殿坤等极具影响的楚剧名伶尽揽麾下,并聘请社会上剧作者和京剧的武功教师,编演《粉妆楼》等新剧目,在化装、服装、乐队、布景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使楚剧从组织形式到剧目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走出了一条楚剧进化之路。

 

    演出队伍亦由过去的小型乡班,发展为近百人的都市大剧团;演出剧目由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便是张德和的粗俗阶段,发展为古装、时装、文戏、武戏、连台本戏等戏曲形式五彩缤纷的局面;舞台行当也由小旦、小生、小丑简陋状况,发展为生、旦、净、末、 丑等行当齐全的崭新面貌,开创出楚剧在武汉称誉十年的兴盛局面。仅1932年至1936年,大名鼎鼎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为沈云陔、李百川等人录制的楚剧唱片多达30多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