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擂鼓墩——战国编钟出土地

 

  1978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两北约1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擂鼓墩古为随国领地,北望桐柏,南面涡山(大洪山),东临极水,山岭绵亘,古冢森森。曾侯乙系战国早期曾国君主,其墓营建于红砂岩坡之上,凿石为穴,墓椁面积220平方米,深近20米,椁分四室,均以巨木镶隔。主棺分内外两层,全为彩绘,外棺长32米,高219米,殉葬棺21具,除一格只髹红漆外,皆施彩绘,殉葬人多系13~25岁之青少年女性。随葬物品有礼乐器、兵器、车马器、金玉器、漆木竹器及竹简等达1.5万余件。这些随葬物品反映出了古代贵族的生活,品类齐全,造型奇妙,巧夺天工。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拥有64件的编钟,设计精巧,铸造瑰丽,出土时,尚完整地悬挂在钟架之上。曾侯乙编钟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大发现,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1981年夏,擂鼓墩二号墓又出土了一套编钟,有钟36件,皆可演奏古今中外乐曲,可与曾侯乙编钟媲美,同属空前罕见之珍品。这批反映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文化瑰宝,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并在原地加盖厅庑,保存墓坑、椁室及大部分棺木,同时陈列着相应的文物及其复制品等。因春秋时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乱奔随,楚庄王率师追击,至此擂鼓进军而得名。这里有大批战国墓葬,现已探明这里还有100多座古墓葬,著名的曾侯乙墓就是在擂鼓墩发掘的。在距曾侯乙墓约50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初步查明为24座,出土文物200余件,主要是铜器、仿铜陶礼器和兵器,尤以青铜剑为最多。据考证,这座墓群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公族墓,即古文献所说的"族坟墓"。擂鼓墩擂鼓墩是古墓保护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擂鼓墩01
  • 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04

时长:

表演者:

大洪山 擂鼓墩墓群